本文目录一览

1,晚春的诗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芳菲:美盛的花草。

晚春的诗句

2,晚春古诗

苏轼的一首绝句: 溶溶晴港漾春晖,芦笋生时柳絮飞。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鮆[cǐ]鱼肥。

晚春古诗

3,晚春 古诗及译文

晚春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yú jiá)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晚春 古诗及译文

4,晚春的诗句有那些

1、《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2、《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4、《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5、《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6、《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春思》【唐】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8、《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9、《春词》【唐】刘禹锡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10、《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11、《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2、《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4、《玉楼春》【宋】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5,晚春本诗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晚 春 韩 愈① 草树知春不久归②, 百般红紫斗芳菲③。 杨花榆荚无才思④, 惟解⑤漫天作雪飞。 译: 青草和花木好象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了似的,千方百计地现出万紫千红的颜色来争相比美。杨树花和榆钱没有敏捷的才思流露,只知道象雪花那样漫天乱飞。 注: · ①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 ②归:回去的意思。 ③芳菲:花草的香味。 ④才思:才华。 ⑤惟解:只知道。 析析: 诗作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述晚春时节草木百花对春天留恋不舍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惜春将归,自勉上进的感情。 “草木知春不久归”,青草花木已经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了。“知”、“归”均是拟人写法,草木本无知,这里却有知,春之回家如人返里,把花木和晚春拟作知情知意的人们,显得真实和生动。春即将归去,怎么把它留住?于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红紫”,写色,言其千方百计,“斗”言其互相比赛。“百般红紫斗芳菲”,形象而富有情趣地写出了春天那万紫千红、繁花似锦,芳香馥郁的美好景色,花草树木如此百般争斗,其意在于留住春天,表现了它们对春天的依恋,而这也正是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诗的后两句,作者从万树千花中专门选举“杨花”“榆荚”是很有意义的。作者并无意嘲讽这“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的“杨花”“榆荚”。“杨花”“榆荚”虽然少色乏味,与“万千红紫”相比逊色得多。但它们却不避其“丑”,不畏人讥,勇敢地加入这挽留春天的队伍。你看这不是很值得称扬吗?总之,本诗运用拟人手法写花草树木对春天的依恋,从而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自勉勉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也有的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 ???

6,晚春唐韩愈

晚春》是韩诗颇富奇趣的小品,历来选本少有漏选它的。然而,对诗意的理解却是诸说不一。 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目所见。乍看来,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木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言“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再进一步不难发现,此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罕见的。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刘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姑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会之歧异,就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虽未破的,却不乏见地。作者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不过,他不仅看到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方才做入“无才思”的奇语,当有所寄寓。 “杨花榆荚”,固少色泽香味,比“百般红紫”大为逊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带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这星星点点的白色,你不觉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为“红紫”的陪衬,那“雪”点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说,谢道韫咏雪以“柳絮因风”,自古称美;作者亦有句云:“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雪如杨花很美,杨花如雪又何尝不美?更何况这如雪的杨花,乃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一,没有它,也就失却晚春之所以为晚春了。可见诗人拈出“杨花榆荚”未必只是揶揄,其中应有怜惜之意的。尤当看到,“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黛玉葬花词),这勇气岂不可爱? 如果说诗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说,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派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前文所引述的两种对此诗寄意的解会,虽各有见地,于此点却均有忽略。殊不知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7,诗词晚春

晚春》唐 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yú jiá)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杨花:指柳絮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才思:才华和能力.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鉴赏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首描写暮春景物的七绝诗作。此诗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春日晚春,则处处应切晚字。首句从“春”字盘转到“晚”字,可谓善取逆势。二句写晚春之景。三句又转出一景,盖于红紫芳菲之中,方现十分绚烂之色,而无如扬花、榆荚不解点染,惟见漫天似雪之飞耳。四句分二层写,而“晚春”二字,跃然纸上。正无俟描头画角,徒费琢斫,只落小家数也。原文: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文章TAG:晚春  古诗  诗句  晚春古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