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论语子罕第九章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原文: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译文:叶公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让国内的喜悦,让国外的人来投奔。”赏析:近者悦,远者来。内政外交,一语囊括。近者悦是因为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远者来是因为声名远扬,外交辉煌。朱熹说得好:“被其泽则悦,闻其风则来。然必近者悦,而后远者来也。”(《论语集注)卷七)所以,首先是要为人民谋幸福,增强国力,使“近者悦”。不然的话,“远者来”是要来,但不是来投奔,而是如“八国联军”一般来侵略了。国耻未忘。能不使“近者悦”而后“远者来”吗? 出自《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论语子罕第九章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2,子罕第九的原文及翻译

子罕第九的原文及翻译如下: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译文:孔子很少单独提利字,一般都与天命或仁道并提。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人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译文:鲁国达巷地方有人说:“伟大呀孔子!他的学问渊博,却不能成为名家。”孔子听到了,对他的学生们说:“我该专心干何事?专心驾车呢?还是射箭?我看还是驾车吧!”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也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译文: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礼制。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子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然后升堂磕头,这是符合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磕头,(免去堂下的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众人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译文:孔子完全没有四种毛病,就是他不凭空猜测,他不坚持己见,他不顽固拘泥,他不自我膨胀。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译文:孔子的面貌酷似阳虎,匡人受过阳虎的害,把孔子当成阳虎,于是孔子在匡邑存有戒心。不过他还自慰地说:“文王已经不在,但是他的礼乐典章难道不在我这儿吗?上天如果要丧失这些文化,后死者的我便不得参与这个文化了;上天如果不让这种文化丧失,匡邑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样?”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译文:太宰向子贡询问:“夫子是个圣人吧!他怎么那么多才能?”子贡说:“他原本就是天生的圣人,又多才多艺。”孔子听到这些话就说:“太宰真了解我吗?我孤儿出身,年少贫贱,所以许多事都会做。君子需要多才多艺吗?不需要的!”7、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译文:牢(子张)说:“老师曾经说过:我不为世所用,所以有闲暇去学习这些技艺。”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是没有。有粗鄙的人来问我,在他虽然是好象空无内容;我却只从其问话内容,正反对比分析找出答案回答他。”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译文:孔子说:“凤凰没有飞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这样到头了吧!”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见到他们时,即使他们比自己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译文:颜渊赞叹一声说:“越抬头看,越觉得崇高;越深入学,越难以透彻。看起来是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老师很能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他以文献知识广博我的见解,又以礼制规范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下来都不可能。我尽了全力之后,好象学会了立身处世的本领。但是当我想要再进一步追求老师,却又找不到路可以走了。”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译文:孔子病得很重,子路安排学生们组织治丧处。后来病情缓和些,孔子说:“这段时日以来,由的做法太偏差了!不该有治丧的组织,却假装有。我想欺瞒谁呢?难道要欺瞒天吗?我与其在治丧的人手里过世,不是不如在你们几位学生的手里过世吗?我就算得不到隆重的葬礼,难道就会死在路上没有管吗?”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译文:子贡说:“假设这里有一块美玉,那么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它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是在等待好商人哪。”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译文:孔子想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种地方很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去住的话,怎么会简陋呢?”

子罕第九的原文及翻译

3,论语集注子罕第九

子罕第九       凡三十章。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罕,少也。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达巷,党名。其人姓名不传。博学无所成名,盖美其学之博而惜其不成一艺之名也。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执,专执也。射御皆一艺,而御为人仆,所执尤卑。言欲使我何所执以成名乎?然则吾将执御矣。闻人誉己,承之以谦也。尹氏曰:“圣人道全而德备,不可以偏长目之也。达巷党人见孔子之大,意其所学者博,而惜其不以一善得名于世,盖慕圣人而不知者也。故孔子曰,欲使我何所执而得为名乎?然则吾将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麻冕,缁布冠也。纯,丝也。俭,谓省约。缁布冠,以三十升布为之,升八十缕,则其经二千四百缕矣。细密难成,不如用丝之省约。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臣与君行礼,当拜于堂下。君辞之,乃升成拜。泰,骄慢也。程子曰:“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无之尽者。毋,史记作“无”是也。意,私意也。必,期必也。固,执滞也。我,私己也。四者相为终始,起于意,遂于必,留于固,而成于我也。盖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至于我又生意,则物欲牵引,循环不穷矣。程子曰:“此毋字,非禁止之辞。圣人绝此四者,何用禁止。”张子曰:“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不相似。”杨氏曰:“非知足以知圣人,详视而默识之,不足以记此。”   子畏于匡。 畏者,有戒心之谓。匡,地名。史记云:“阳虎曾暴于匡,夫子貌似阳虎,故匡人围之。”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不曰道而曰文,亦谦辞也。兹,此也,孔子自谓。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丧、与,皆去声。马氏曰:“文王既没,故孔子自谓后死者。言天若欲丧此文,则必不使我得与于此文;今我既得与于此文,则是天未欲丧此文也。天既未欲丧此文,则匡人其柰我何?言必不能违天害己也。”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大,音泰。与,平声。孔氏曰:“大宰,官名。或吴或宋,未可知也。”与者,疑辞。大宰盖以多能为圣也。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纵,犹肆也,言不为限量也。将,殆也,谦若不敢知之辞。圣无不通,多能乃其余事,故言又以兼之。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言由少贱故多能,而所能者鄙事尔,非以圣而无不通也。且多能非所以率人,故又言君子不必多能以晓之。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牢,孔子弟子,姓琴,字子开,一字子张。试,用也。言由不为世用,故得以习于艺而通之。吴氏曰:“弟子记夫子此言之时,子牢因言昔之所闻有如此者。其意相近,故幷记之。”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叩,音口。○孔子谦言己无知识,但其告人,虽于至愚,不敢不尽耳。叩,发动也。两端,犹言两头。言终始、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程子曰:“圣人之教人,俯就之若此,犹恐众人以为高远而不亲也。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不如此则人不亲,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不如此则道不尊。观于孔子、孟子,则可见矣。”尹氏曰:“圣人之言,上下兼尽。即其近,众人皆可与知;极其至,则虽圣人亦无以加焉,是之谓两端。如答樊迟之问仁知,两端竭尽,无余蕴矣。若夫语上而遗下,语理而遗物,则岂圣人之言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夫,音扶。凤,灵鸟,舜时来仪,文王时鸣于岐山。河图,河中龙马负图,伏羲时出,皆圣王之瑞也。已,止也。张子曰:“凤至图出,文明之祥。伏羲、舜、文之瑞不至,则夫子之文章,知其已矣。”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齐,音咨。衰,七雷反。少,去声。齐衰,丧服。冕,冠也。衣,上服。裳,下服。冕而衣裳,贵者之盛服也。瞽,无目者。作,起也。趋,疾行也。或曰:“少,当作坐。”范氏曰:“圣人之心,哀有丧,尊有爵,矜不成人。其作与趋,盖有不期然而然者。”尹氏曰“此圣人之诚心,内外一者也。”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喟,苦位反。钻,祖官反。喟,叹声。仰弥高,不可及。钻弥坚,不可入。在前在后,恍惚不可为象。此颜渊深知夫子之道,无穷尽、无方体,而叹之也。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循循,有次序貌。诱,引进也。博文约礼,教之序也。言夫子道虽高妙,而教人有序也。侯氏曰:“博我以文,致知格物也。约我以礼,克己复礼也。”程子曰:“此颜子称圣人最切当处,圣人教人,惟此二事而已。”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卓,立貌。末,无也。此颜子自言其学之所至也。盖悦之深而力之尽,所见益亲,而又无所用其力也。吴氏曰:“所谓卓尔,亦在乎日用行事之间,非所谓窈冥昏默者。”程子曰:“到此地位,功夫尤难,直是峻绝,又大段着力不得。”杨氏曰:“自可欲之谓善,充而至于大,力行之积也。大而化之,则非力行所及矣,此颜子所以未达一闲也。”程子曰:“此颜子所以为深知孔子而善学之者也。”胡氏曰:“无上事而喟然叹,此颜子学既有得,故述其先难之故、后得之由,而归功于圣人也。高坚前后,语道体也。仰钻瞻忽,未领其要也。惟夫子循循善诱,先博我以文,使我知古今,达事变;然后约我以礼,使我尊所间,行所知。如行者之赴家,食者之求饱,是以欲罢而不能,尽心尽力,不少休废。然后见夫子所立之卓然,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盖不怠所从,必欲至乎卓立之地也。抑斯叹也,其在请事斯语之后,三月不违之时乎?”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夫子时已去位,无家臣。子路欲以家臣治其丧,其意实尊圣人,而未知所以尊也。 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 闲,如字。病闲,少差也。病时不知,既差乃知其事,故言我之不当有家臣,人皆知之,不可欺也。而为有臣,则是欺天而已。人而欺天,莫大之罪。引以自归,其责子路深矣。 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无宁,宁也。大葬,谓君臣礼葬。死于道路,谓弃而不葬。又晓①之以不必然之故。范氏曰:“曾子将死,起而易箦。曰: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子路欲尊夫子,而不知无臣之不可为有臣,是以陷于行诈,罪至欺天。君子之于言动,虽微不可不谨。夫子深惩子路,所以警学者也。”杨氏曰:“非知至而意诚,则用智自私,不知行其所无事,往往自陷于行诈欺天而莫之知也。其子路之谓乎?”    ①“晓”原作“既”,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并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韫,纡粉反。并,徒木反。贾,音嫁。韫,藏也。并,匮也。沽,卖也。子贡以孔子有道不仕,故设此二端以问也。孔子言固当卖之,但当待贾,而不当求之耳。范氏曰:“君子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士之待礼,犹玉之待贾也。若伊尹之耕于野,伯夷、太公之居于海滨,世无成汤文王,则终焉而已,必不枉道以从人,炫玉而求售也。”   子欲居九夷。 东方之夷有九种。欲居之者,亦乘桴浮海之意。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君子所居则化,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自卫反鲁。是时周礼在鲁,然诗乐亦颇残阙失次。孔子周流四方,参互考订,以知其说。晚知道终不行,故归而正之。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说见第七篇,然此则其事愈卑而意愈切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夫,音扶。舍,上声。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程子曰:“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又曰:“自汉以来,儒者皆不识此义。此见圣人之心,纯亦不已也。纯亦不已,乃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语王道,其要只在谨独。”愚按:自此至篇终,皆勉人进学不已之辞。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好,去声。谢氏曰:“好好色,恶恶臭,诚也。好德如好色,斯诚好德矣,然民鲜能之。”史记:“孔子居卫,灵公与夫人同车,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丑之,故有是言。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篑,求位反。覆,芳服反。篑,土笼也。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夫子之言,盖出于此。言山成而但少一篑,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篑,其进者,吾自往耳。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语,去声。与,平声。惰,懈怠也。范氏曰:“颜子闻夫子之言,而心解力行,造次颠沛未尝违之。如万物得时雨之润,发荣滋长,何有于惰,此群弟子所不及也。”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进止二字,说见上章。颜子既死而孔子惜之,言其方进而未已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夫,音扶。谷之始生曰苗,吐华曰秀,成谷曰实。盖学而不至于成,有如此者,是以君子贵自勉也。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焉知之焉,于虔反。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安知其将来不如我之今日乎?然或不能自勉,至于老而无闻,则不足畏矣。言此以警人,使及时勉学也。曾子曰:“五十而不以善闻,则不闻矣”,盖述此意。尹氏曰:“少而不勉,老而无闻,则亦已矣。自少而进者,安知其不至于极乎?是可畏也。”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法语者,正言之也。巽言者,婉而导之也。绎,寻其绪也。法言人所敬惮,故必从;然不改,则面从而已。巽言无所乖忤,故必说;然不绎,则又不足以知其微意之所在也。杨氏曰:“法言,若孟子论行王政之类是也。巽言,若其论好货好色之类是也。语之而未达,拒之而不受,犹之可也。其或喻焉,则尚庶几其能改绎矣。从且说矣,而不改绎焉,则是终不改绎也已,虽圣人其如之何哉?”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重出而逸其半。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衣,去声。缊,纡粉反。貉,胡各反。与,平声。敝,坏也。缊,枲着也。袍,衣有著者也,盖衣之贱者。狐貉,以狐貉之皮为裘,衣之贵者。子路之志如此,则能不以贫富动其心,而可以进于道矣,故夫子称之。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忮,之豉反。忮,害也。求,贪也。臧,善也。言能不忮不求,则何为不善乎?此卫风雄雉之诗,孔子引之,以美子路也。吕氏曰:“贫与富交,强者必忮,弱者必求。” 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终身诵之,则自喜其能,而不复求进于道矣,故夫子复言此以警之。谢氏曰:“耻恶衣恶食,学者之大病。善心不存,盖由于此。子路之志如此,其过人远矣。然以众人而能此,则可以为善矣;子路之贤,宜不止此。而终身诵之,则非所以进于日新也,故激而进之。”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谢氏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欲学者必周于德。”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此学之序也。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可与者,言其可与共为此事也。程子曰:“可与共学,知所以求之也。可与适道,知所往也。可与立者,笃志固执而不变也。权,称锤也,所以称物而知轻重者也。可与权,谓能权轻重,使合义也。”杨氏曰:“知为己,则可与共学矣。学足以明善,然后可与适道。信道笃,然后可与立。知时措之宜,然后可与权。”洪氏曰:“易九卦,终于巽以行权。权者,圣人之大用。未能立而言权,犹人未能立而欲行,鲜不仆矣。”程子曰:“汉儒以反经合道为权,故有权变权术之论,皆非也。权只是经也。自汉以下,无人识权字。”愚按:先儒误以此章连下文偏其反而为一章,故有反经合道之说。程子非之,是矣。然以孟子嫂溺援之以手之义推之,则权与经亦当有辨。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棣,大计反。唐棣,郁李也。偏,晋书作翩。然则反亦当与翻同,言华之摇动也。而,语助也。此逸诗也,于六义属兴。上两句无意义,但以起下两句之辞耳。其所谓尔,亦不知其何所指也。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夫,音扶。夫子借其言而反之,盖前篇“仁远乎哉”之意。程子曰:“圣人未尝言易以骄人之志,亦未尝言难以阻人之进。但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此言极有涵蓄,意思深远。”

论语集注子罕第九


文章TAG:子罕  第九  论语  九章  子罕第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