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干支纪时是怎样推算的

第一步找第一个时辰的干支 推算日上起时:甲已还加甲 乙庚丙作初 丙辛生戊子 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 壬子不须移 这一步明白不?这时你就知道这一天第一个时辰也就是昨晚23点-凌晨1点的天干了。地支则固定是子时。 例 甲X日和已X日的第一个时辰的天干就是甲子时 乙X日和庚X日的第一个时辰的天干就是丙子时 第二步推算现在的干支 依次推算就可以了。天干按甲乙丙丁。。。。。癸 地支按子丑寅卯。。。亥 设今天是甲X日的凌晨2点。则是 0-1点是甲子时 2-4点是乙丑时 4-6点是丙寅时 .... 天干依次 地支依次推算下去就可以了。。 嘿嘿。。

干支纪时是怎样推算的

2,古代纪时法有哪些分别是什么在哪些古诗文中有体现

天色纪时法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中日,将近中日时叫隅日,太阳西斜叫做昃(zé,太阳偏西)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时,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bú)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半夜,半夜以后分别是鸡鸣和昧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例如:旦辞爹娘去,暮宿黑头山。出处《木兰诗》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出。 出处《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装。出处《孔雀东南飞》。2十二地支纪时法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做初,第二个小时叫做正。例如两个小时叫做子初、子正

古代纪时法有哪些分别是什么在哪些古诗文中有体现

3,干支纪时与现在时刻列表怎么算10点28分是属巳时还是午时

每天晚上从11点开始就进入第二天的子时,是两天的分界点,到凌晨1点子时结束,就是11点到1点是子时;1点到3点是丑时;往下排3点到5点是寅时……晚上9点到11是亥时;过了11点就又是子时了,过去有人争论以12点为子时分界点 经过这几年易经的发展已经认可11点为分界点。 子时:23点——1点 丑时:1点——3点 寅时:3点——5点 卯时:5点——7点 辰时:7点——9点 巳时:9点——11点 午时:11点——13点 未时:13点——15点 申时:15点——17点 酉时:17点——19点 戌时:19点——21点 亥时:21点——23点 故10点28分属巳时,晚上10点28分属亥时。
你好!巳时。从零点开始,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干支纪时与现在时刻列表怎么算10点28分是属巳时还是午时

4,十二生肖纪时的由来是什么

在古代,人们用十二地支配十二种动物用来纪时,叫做十二生肖。十二生肖纪时是古人根据每种动物不同的生活习性,观察得出的一套结论。如:深夜时分老鼠最为活跃,故子时属鼠。在古代,人们就用十二地支配十二种动物用来纪时,叫做十二生肖。人们先是用此法区分每天的十二时辰,后来发展到用此法纪年。王充的《论衡》中就记载了以十二禽兽配十二地支的方法。十二生肖纪时是古人根据生活经验,确定的动物活动时间。根据每种动物不同的生活习性,观察得出的一套结论。如:深夜时分老鼠最为活跃,故子时属鼠。子时(夜11~后半夜1点):在深夜时分,老鼠最活跃,所以子时属鼠。丑时(后半夜1~3点):牛是最早耕地的家畜,所以丑时属牛。寅时(后半夜3~5点):寅字可解释为害怕的意思,古人最害怕的动物是百兽之王——老虎,所以寅时属虎。卯时(早晨5~7点):此时为“太阴”(即月亮)的时间,传说月亮中有玉兔,所以卯时就属兔。辰时(早晨7~9点):传说此时是群龙兴云行雨之时,所以辰时属龙。巳时(上午9~11点):据说蛇喜欢在此时利用青草掩护自己,所以巳时属蛇。午时(上午11~下午1点):午时阳气到顶,阴气始生,正是骏马驰骋之时,所以午时属马。未时(下午1~3点):据说羊在未时吃过的草,草根再生力很强,所以未时属羊。申时(下午3~5点):天快晚了,猴要呻吟,所以申时属猴。酉时(下午5~7点):此时正是日落月出之际,古有“太阳金鸡”的传说,所以酉时属鸡。戌时(晚7~9点):此时正是夜晚的开始,犬要守夜,所以戌时属犬。亥时(晚9~11点):据说晚上9、10点钟天地最混沌,而猪喜欢睡觉,混沌不清,所以亥时就属猪。十二生肖纪时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通俗易懂,使用方便,所以直到今天仍然沿用。

5,古时候的记时方法

我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
日晷,沙漏,水漏,香(如:一柱香的时间) 沙漏是一种计时仪器,也叫沙钟。由于漏壶中的水不受温度影响,为计时的准确性增加了困难,用水银作动力又很不经济,于是用一种新的材料——细沙来代替水和水银。 沙钟由上下两个相同的瓶子组成,中间用小口连在一起,上部瓶子所盛的细沙通过中间水口慢慢流入下部瓶中,这样上部瓶子细沙的平面渐渐降低,瓶子时间刻度就能显示出时间。这种沙钟的优点是可以两面使用,翻过来,就可以下部成为上部继续使用。 除去日晷沙漏和漏壶以外,古代劳动人民还常用火钟来计时。灯钟、香钟和蜡钟都是火钟。 灯钟:就是用油灯计时的装置,它是通过燃烧后油量的减少而指示出当时的时间。 香钟:是一种更为方便的火钟,它以特制的模子制成盘香,盘香粗细均匀,燃烧时间与其长短成正比,即燃烧时间越长,剩余的盘香越少,在盘香上记上刻度,就可以知道相变的时辰。也有具有闹钟作用的香钟,当香火烧到一固定刻度时,上挂之重物落下撞击金属器皿,发出响声,提醒此时办事的人,起到闹钟作用。燃香计时(香钟)因为价格便宜,方便实用,在古代民间是比较流行的。 蜡钟:蜡烛本身的燃料数量定好,燃烧时的速度也就基本相同。那么烧完一支蜡烛的时间也大体相同。如在蜡烛上刻上相应的刻度就可以计算简单的时间间隔了。

6,什么是干支纪时

除了以上讲的干支纪日、纪年、纪月法之外,我国古代还用干支纪时。不过这种方法究竟产生和运用在什么时代,已经无从查考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干支纪时法是在古代十二辰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我国古代曾经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并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来表示,同时又规定子时的正中为夜半。宋代以后又将每个时辰均分成初、正两部分。清代初期,将西方使用的二十四小时制引人中国,这样,我国固有的十二辰制和二十四时制的关系就是,一辰等于两小时,而且又规定下午11时0分至第二日1时0分为子时,子初为23时,子正为0时;1时0分至3时0分为丑时,丑初为1时,丑正为2时,依此类推,全部的对应关系是:子时:23~1时,丑时:1~3时,寅时:3~5时,卯时:5~7时,辰时:7~9时,巳时二9~11时,午时:11~13时,未时二13~15,申时:15~17时,酉时二17~19时,戌时:19~21时,亥时:21~23时。从以上的对应关系知道,每天十二辰的地支,类似于十二月的地支,也是固定的,再在辰的地支上配上一个天干,就是干支纪辰了。我们把这种干支纪辰法就称作干支纪时法。显然干支纪辰法是以5天为一个周期的。干支纪时中的天干和当天干支纪日的天干有如下的对应关系,日的天干为甲或己时,则子时的天干为甲日的天干为乙或庚时,则子时的天干为丙日的天干为丙或辛时,则子时的天干为戊日的天干为丁或壬时,则子时的天干为庚日的大干为戊或癸时,则子时的天干为壬最后顺便指出,中国古代还使用过多种时段制度,比如十时制、更点制和十六时制等。十时制大概行用于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时段制是昼夜各为5个时段,按《隋书·天文志》的记载是:“昼:有朝、有禺、有中、有晡、有夕。夜:有甲、乙、丙、丁、戊。”应当指出,这种十时制是不均匀的,因为四季中昼夜的长短是变化的,比如夏季昼长;夜短,而白天和黑夜同样是5个时段,那么白天的一个时段必然要长于夜间的一个时段;冬季则正好相反。十时制行用到秦汉就废弃不用了,但夜间的5个时段一直被沿用下来,并且演变成了更点制度,即将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又分为五点。关于更点和现代二十四小时制的对应关系,看来不会是固定的。五更的计算方法,按东汉以后常用的方法是,日落后三刻(我国古代多采用一百刻制,即一昼夜为100刻,一刻合现代二十四时制的14.4分)为昏,日出前三刻为旦。由于在不同季节日出、日落的时间是不同的,所以在不同的季节,某更某点的起止时刻也是不同的。在西汉废弃十时制之后,曾经使用过十六时制,这十六时制的全部名称是:夜半、鸡鸣、晨时、平旦、日出、蚤食、食时、夜食、人定。纵观这16个时段,晨时大概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拂晓,这时天上开始出现曙光;到平旦天就已经大亮,人们可以在户外从事各种活动了;夜食,顾名思义是指晚饭而言;人定应该是指人们已经入睡、夜深人静了。
干支纪年法是我国传统历法,也按农历推算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农历

7,古人记时的方法

在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时期发明和制造了各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计时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见图)、机械计时器等。 圭表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机械计时器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等。 这类计时器尚不能算是独立的计时器,还是天文仪器与计时仪器的混合体,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机械计时器已脱离了天文仪器而独立,不但具有传动系统-齿轮系,而且还有擒纵器,如果再进一步,就可能出现完全现代意义上的钟表。但遗憾的是,功亏一篑,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械钟表还是从西方引进。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如,香篆、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 考察古人的时间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观查:一是古人对时间科学划分后制定的计时制;二是古人把时间、计时仪器和国家法制、政权兴衰相联系。 我国古代制定、沿用自成体系的计时法。百刻计时法最古老,使用的时间也最长。大约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纪),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一刻等于14.4分)。汉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克制外,还应用以太阳方位计时的方法,到隋唐(公元581-907)时,太阳方位计时衍生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克制与十二时辰计时法并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纪),西方机械钟表传入后,我国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但十二时辰仍沿用,每个时辰两小时。为和二十四小时计时法相一致,我国古老的百克制演变为九十六克制,一个时辰内分为八刻、一小时内分为四刻,这样一昼夜就为九十六刻,与世界通用的计时法相一致。 此外,我国古代还使用独特的夜间计时方法,这就是“更”。“更”是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时间长短依夜的长短而定。

文章TAG:干支纪时  怎样  推算  纪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