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是欲擒故纵

擒:捉拿;纵:放纵。要捉拿他先故意放松一下。 这个典故多用于军事上,要消灭敌人,先故意放出风不攻打了,让敌人也放松警惕,待敌人松懈时一鼓作气,消灭敌人。也可以用于爱情上,爱上了一个人,先不冷不热,故意装作不在乎,待对方着急时,一鼓作气“俘虏”对方。

什么是欲擒故纵

2,谁能帮我解释下欲擒顾纵

欲擒故纵是男人惯用的追女方式之一,表面装作不理不睬,反而更显神秘,吸引注意; js的欲擒故纵手段最常见,爱买不买,抓住你喜欢某商品的心理,在价格和销售上面获得成功。 在下非知识分子,白话解释,纯粹个人理解。
想要吃家禽,怕禽流感,想想又放了就叫欲禽顾纵

谁能帮我解释下欲擒顾纵

3,欲擒故纵翻译

建兴三年,诸葛亮带领军队到了南中(今云南,四川,贵州交接地带),凡打仗的都胜利了。听说有叫孟获的人,是南蛮人所信服的。(因此)下命悬赏活捉他。已经成功了,诸葛亮使他参观汉军的兵营阵列,说:“这些军队怎么样?”孟获回答说:“以前不知道虚实,因此失败。现在蒙您的恩使我观看兵营阵列。如果只是这样,一定可以胜利!”诸葛亮笑,放了他使他继续作战。七次放了七次活捉。但诸葛亮还想放了孟获。孟获说:“汉军威镇天下,南方人再不反了。”于是诸葛亮进军,南方平定。随后把他的部下还让他带领 。

欲擒故纵翻译

4,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

yù qín gù zòng 成语:欲擒故纵 - 汉 典 Zdic.net - -------------------------------------------------------------------------------- 【解释】: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汉 典 Zdic.net -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5,欲擒故纵欲迎拒还是什么意思

欲擒故纵: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原文为:“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译义:逼迫敌人无路可走,它就会反扑;让它逃跑则可减弱敌人的气势。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欲迎拒还的心理状态是迎(喜欢对方),但又不愿意直白地表露出来,于是表面上采取了“拒”的行为——其实这个拒也是做做样子,是表面的。有一个词叫半推半就,其实本心还是愿“就”,推是为了争面子。此词可以与欲迎还拒参照理解。
欲拒还迎:心理状态是拒(讨厌对方),但在行动上不愿得罪对方,便采取了“迎”的办法——其实这个迎是假意的、表面的。

6,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

像猫抓老鼠 像钓鱼 像如来佛和孙悟空 有玩弄敌人的意思,也有放长线钓大鱼的意思。 能抓却不抓,看敌人到底有什么目的?有没有同党?一切都在掌握,什么时候抓都可以。 如果欲擒故纵失败,就是放虎归山,或者说是煮熟的鸭子飞了。
为了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比喻为了更好的控制,故意放松一步。巡警在巡逻时,发现了一群犯罪团伙,不能硬碰,使用了欲擒故纵法,才将他们一举逮捕 ~~西江冷画
要抓却又故意放纵,任由其自由散漫,以便更容易抓获。比如抓老鼠:爸爸抓老鼠的时候都是用欲擒故纵之计,先用食物引诱,在乘机抓获老鼠。
就是掩盖本来的意思 ,迷惑对方达到自己的真实目的。
欲擒故纵: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

7,什么叫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 ( yù qín gù zòng ) 解 释 欲:想要;擒:捕捉;故:故意;纵:放开。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出 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无如作者要作这等欲擒故纵的文章,令读者猜一猜。” 用 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 欲取故予、诱敌深入 反义词 放虎归山、养虎为患 三十六计 之 欲擒故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①。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②。需,有孚,光③。 【注释】 ①逼则反兵,走则减势:走,跑。逼迫敌入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他逃跑则可减削他的气势。 ②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为兵器上不 沾血。 ②需,有孚,光:语出《易经.需卦》。需,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坎上)。需的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坎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征着一种危险存在着(因为“坎”有险义),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险又要善于等待。“需”,等待。《易经,需》卦卦辞:“需,有享,光享”。孚,诚心。光,通广。句意为:要善于等待,要有诚心(包含耐性),就会有大吉大利。 【按语】 所谓纵着,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随之,故蹑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故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解析】 打仗,只有消灭敌人,夺取地盘,才是目的。如果逼得“穷寇”狗急跳墙,垂死挣扎,己方损兵失地,是不可取的。放他一马,不等于放虎归山,目的在于让敌人斗志逐渐懈怠,体力、物力逐渐消耗,最后己方寻找机会,全歼敌军,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诸葛亮七擒七纵,决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终目的是在政治上利用孟获的影响,稳住南方,在地盘上,次次乘机扩大疆土。在军事谋略上,有“变”、“常”二字。释放敌人主帅,不属常例。通常情况下,抓住了敌人不可轻易放掉,以免后患。而诸葛亮审时度势,采用攻心之计,七擒七纵,主动权操在自己的手上,最后终于达到目的。这说明诸葛亮深谋远虑,随机应便,巧用兵法,是个难得的军事奇才。 【探源】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故事】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 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文章TAG:欲擒故纵的意思  什么是欲擒故纵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