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使用原则,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来源:整理 编辑:去留学呀 2023-09-05 05:34:28
1,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2,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3,抗生素的使用原则生物工程方面的论坛有哪些
你可以去生物帮那里查找这类信息。生物帮,面向生物研究者、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最新、领先、精准、高效、全面的生物产品和技术信息。
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二)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
(三)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有害无益的。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四)皮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它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在眼粘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告辞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
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预防治疗:
1.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链球菌,防止风湿热复发。
2.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3.感染灶切除时,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4.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
5.结肠手术前采用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
6.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7.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限于门诊)。
8.颅脑术前1天应用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可 参考:
Click here, Sign in your account www.bio1000.com/zt/focus/agar.html .hope that i can help you
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的因素,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抗生素治疗则难以奏效。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进应尽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如降低病人过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和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
有空的话,你可以自己去生物帮查找一下,会有帮助的。
4,使用抗菌药物须遵循哪些原则
·严格掌握适应症 凡属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除考虑抗菌药物的针对性外,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 ·遵循由窄谱到广谱、由低级到高级、由单用到联用的原则。 · 据药物敏感情况用药 在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情况不明时,可凭经验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有条件的尽可能做病原学和药物敏感试验,一旦药敏试验出结果后,就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 ·选择用药途径按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滴注顺序。 ·遵医嘱按时服药 如每日4次,即每6小时服1次;每日3次,即每8小时服1次,而不是指在每日三顿饭时服用。 ·用药按处方规定,切忌用用停停 药物用用停停非但不能有效杀灭体内致病菌,而且容易使残留的致病菌产生耐药性,给治疗带来困难,延长康复时间。 ·及时停药 因细菌性感染导致发热的,在经抗菌药物治疗后体温正常、主要症状消失后,要及时停止使用抗菌药物。 ·严格控制预防性用药范围 一般情况下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特别是广谱抗菌药物。 ·尽量避免外用 尤其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 ·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菌药物 如果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乱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正确诊断为前提,熟悉所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及不良反应等,结合患者(是否老年人、小孩、孕妇等)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选用,故应有医师处方并在医务人员指导下用药,切不可盲目使用。误区一:随意滥用抗菌药。很多人用抗菌药物治疗感冒,虽然抗菌药能抗细菌和某些微生物,但不能抗病毒,而感冒大多属于病毒感染,随意使用只会增加副作用,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再如腹泻,未必全是细菌感染所致,因此不能随意使用抗菌药,如腹部受凉引起肠蠕动加快,对乳制品、鱼虾等食物过敏引起肠的变态反应等,都可能导致腹泻。对于确属细菌感染的疾病,也要根据引起疾病的不同菌种选择相应的药物。 误区二:病情较重时尚能按时按量服药,一旦病情缓解,服用便随心所欲。专家指出,抗菌药物的药效依赖于有效的血药浓度,如果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一定要按照医嘱或药物说明书的要求,按时按量服药。 误区三:同时使用多种抗菌药。为使疾病早日痊愈,有些人同时使用几种抗菌药物。专家指出,需抗菌药物联合使用进行治疗的疾病多为一种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难治性感染等,如果随意联合使用抗菌药,轻则达不到理想疗效或使药效降低,重则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危及健康。 误区四:抗菌药越贵越好。实际上,药品并不是“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的普通商品,只要用得对症、合理,便宜药也能药到病除。 药监部门提醒,我国的抗菌药大多为处方药,服用后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甚至影响肝脏、肾脏功能和造血功能,其中以广谱抗菌药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最为严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还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因此,建议个人不要自行购买、使用抗菌药物。
5,抗生素的使用原则一般是用几天换一种
应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 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二)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 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
(三)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 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无害无益的。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四)皮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用抗生素 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它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在眼粘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告辞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
(五)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
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预防治疗:
1.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链球菌,防止风湿热复发。
2.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3.感染灶切除时,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4.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
5.结肠手术前采用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
6.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7.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限于门诊)。
8.颅脑术前1天应用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六)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用抗生素
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的因素,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抗生素治疗则难以秦效。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进应尽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如降低病人过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和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
如果没是必要的话,最好不要用抗生素!而且如果必须的话,也万万不要几天就换一种,那样你的肌体会对所有的抗生素都存在抗药性,那样所有的药物对你都不会再起到作用了! 最好不要总用抗生素!!!!
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是什么
一、药物敏感性试验:
(一)目的
(二)如何做好药敏试验
1、正确选择病原菌,对于污染菌,常在菌不应做药敏试验
2、正确选择药物
3、正确理解敏感和耐药的含义
S:被检菌MIC小于血清治疗浓度的下限,愈期有效
R:被检菌MIC大于或等于血清治疗浓度的上限,治疗愈期无效
I(中介度):被检菌MIC在血清治疗浓度上、下限之间,治疗效果 不肯定。
(三)报告方式:
1、MIC(病原菌)
2、IQ 值愈大愈好
3、K-B法,报SIR 注:有禁忌症或过敏者不能用常用量,感染部位颁浓度高或大剂量,I可用
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扩散广谱抗菌素,药物选择性压力更大,应用应慎重
合理使用抗菌素原则:
1、根据被检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治疗药物
在未获得药敏试验结果前,可根据经验选择药物。但药敏试验结果与经验用药不符,应尽早更改。经验用药时间尽可
能缩短, 以免病原菌被抑制而培养不出来。
2、尽量选择对病原菌有效的窄谱抗菌素。广谱药不可长期使用,也不可多种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大量杀灭体内正常菌
群,导致菌群失调,诱发二重感染。
3、尽可能使用原有抗菌素,如无效再选择新药。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疗效和其他不良反应,如无效或发现副作用,应及
时停药。
4、是否有多耐药菌株,一定要采取针对该菌株的有效药物治疗。
5、不可在皮肤,粘膜伤口处用药,以免细菌少量多次接触药物,诱发耐药。
6、感染脓肿要切开引流再用药。
不能合理使用抗菌素的因素:
1、内因:选用药物的医师缺乏合理用药的知识
由于某种原因,医师用药有倾向性
医师为避免个人选择药物的责任
2、外因:同级或上级医师的影响
药物宣传广告的影响
病人不合理的要求影响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制定抗菌药使用管理条例
制止抗菌的药物夸大宣传,积极宣传合理用药。
三、菌群失调
正常菌群中固有菌,某一菌过度生长或过路菌中某种菌定植繁殖,均可导致宿主致病。称菌群失调(交替)症。
1、正常菌群:
皮肤和粘膜表面经常有多种微生物存在,主要是细菌和真菌,通 称正常菌群。常在菌是菌丛中相对固定的菌种,但不
同部位不同年龄也有差异。人体各部位常在菌,对保持机体健康和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如屏障作用和产生微量大肠
杆菌,肠毒素抗体可对抗克服菌属致病毒素的攻击等。粘膜上细菌分布按需氧,兼性厌氧,厌氧分布。
菌群比例相对稳定:G-杆 60% G+ 30% 其他10%
菌群失调度数:
失调度数 I II III
宿主状态 健康 慢性感染病 急性感染
菌群 互生,稳定 抗生,相对稳定 偏生,不稳定
2、菌群失调症的类型:
1)、细菌与细菌间比例失调 如:金葡(过路菌)化脓性肠炎,难辨梭菌性伪膜性肠炎。
2)、真菌与细菌间比例失调 如:白色假菌丝酵母菌(念珠菌)的感染。
3)、敏感菌群与耐药菌群间比例失调 如:需耐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可用VA
4)、L型菌感染
5)、易位感染
3、治疗:1)、活菌治疗:常用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粪链球菌
2)、根据药敏试验选用窄谱抗生素
3)、抗菌药和活菌联合使用
4、预防:及时发现和控制菌群失调, 应动态观察。咽拭子,痰,尿,便等标本的直接涂片检查。注意菌群的动态变
化。如发现菌类形态单一成正常菌群比例变化很大,则提示正常菌群失调,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或减少产生
耐药菌株,降低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的发病率。动态观察体内菌群变化可作为菌群失调症好转和恶化的重要依据之
7,抗生素应该怎么正确使用
一、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病毒性疾病和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除病情严重并怀疑为细菌感染外,否则可使临床症状不典型和病原菌不易被检出,以致延误正确诊断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咽痛、咽峡炎,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应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2)严格按照适应证选药。选药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每一种抗菌药物各有不同抗菌谱与适应证。临床诊断、细菌学诊断和体外药敏试验可作为选药的重要参考。但受条件限制或病情危急,亦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选用,可靠性较差。一般情况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多见。尿道和胆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多见。皮肤伤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选药时还应根据病人全身情况,肝、肾功能,感染部位,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不良反应和价格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抗生素可以治病,同时也会产生副作用,没有一个抗生素是绝对安全而无副作用的。新生儿、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而造成耳聋。青霉素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还会引起皮疹和药物热。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等会使体内耐药细菌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新的更严重的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应有的放矢,不可滥用。
(3)抗菌药剂量。剂量要适当,疗程应足够。剂量过小,不但无治疗作用,反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疗程过短易使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4)皮肤粘膜等局部感染:应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因其易发生过敏反应和耐药菌的产生。(5)预防应用及联合应用:对此均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仅限于少数情况,如经临床实践证明确有效果者;联合用药,也必须谨慎掌握指征、权衡利弊。
二、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一)抗菌药联合应用的意义:联合用药的主要优点是①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疗效;②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③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可扩大抗菌范围;④联合用药可减少个别药剂量,从而减少毒副反应。
滥用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能产生不利后果:如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容易出现二重感染;耐药菌株更加增多;浪费药物;给人一种虚伪的安全感染,延误正确治疗。
(二)联合用药的指征:联合用药的指征有①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如肠穿孔后腹膜炎的致病菌常有多种需氧菌和厌氧菌等;③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④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如结核、慢性尿路感染、慢性骨髓炎等;⑤用以减少药物毒性反应,如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合用治疗深部真菌,前者用量可减少,从而减少毒性反应;⑥临床感染一般用二药联用即可,常不必要三药联用或四药联用。
(三)联合用药可能产生结果:两种抗菌药联合应用在体外或动物实验中可获得无关、相加、协同(增强)和拮抗等四种效果。抗菌药物依其作用性质可分为四大类: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如氨基甙类、多粘菌素等,它们对静止期、繁殖期细菌均有杀灭作用;三类为速效抑菌,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等。第一类和第二类合用常可获得协同(增强)作用,例如青霉素与链霉素或庆大霉素合用治疗肠球菌心内膜炎;青霉素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有利于氨基甙类抗生素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第一类与第三类合用可能出现拮抗作用。例如青霉素类与氯霉素或四环素类合用。由于后二药使蛋白质合成迅速被抑制,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繁殖期杀菌的青霉素干扰细胞壁合成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使其抗菌活性减弱。第二类和第三类合用可获得增强或相加作用。第四类慢效抑菌药与第一类可以合用,例如,治疗流行性脑膜炎时,青霉素可以和磺胺嘧啶合用而提高疗效。
应该指出上述资料多来自体外与动物试验在特定条件下的观察,与临床实际不尽相同,仅供参考。联合用药产生的作用也可因不同菌种和菌株而异,药物剂量和给药顺序也会影响效果。
三、肝肾功能损害时抗菌药的应用
(一)肾功能损害
肾功能减退时,应用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宜减量或延长给药时间。对肾有毒的药物,如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及氨基甙类等,宜避免使用。对肾功能无损害或损害不大的药物在一般情况下,可按常规给药,但要求肝功能必须正常。
肾功能轻、中和重度减退的给药量分别为正常剂量的2/3~1/2,1/2~1/5和1/5~1/10.
(二)肝功能障碍的影响
肝功能减退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氯霉素、林可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类等。早产和新生儿的肝脏对氯霉素的解毒功能较低,氯霉素列为禁用。
文章TAG:
抗生素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