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庞统怎么死的

备进围雏县,统率众攻战,为流失所中,卒,时年三十六。《三国志 庞统传》

庞统怎么死的

2,庞统是那里人

3国
春秋
三国人才

庞统是那里人

3,三国中的凤雏是谁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人称凤雏先生,后人引申为成语--伏龙凤雏 ,得一可安天下。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 凤雏:庞统庞士元。庞统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成语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庞统道号“凤雏”,是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在赤壁之战时避乱于江东,被鲁肃推荐给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致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后,诸葛亮借吊孝之际拉拢庞统,同时鲁肃也将庞统推荐给孙权,但因庞统容貌丑陋,态度傲慢而不予重用。于是庞统往荆州投靠刘备,初为县令,不理政事,刘备派张飞前去责罚才发现庞统的才华,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赞方略,教练军士。罗贯中《三国演义》提到,后庞统随刘备取蜀,设计斩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但在攻雒城之际疑诸葛亮欲争功,不听其书信劝阻,冒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被乱箭射死。 而陈寿《三国志》中则说其为流矢所中,当时只有三十六岁。死后追爵为关内侯。后人对庞统之死作诗叹息: 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 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 谁知天狗流量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庞统

三国中的凤雏是谁

4,谁能帮我介绍一下三国时期庞统事迹

庞统号“凤雏”,是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在赤壁之战时避乱于江东,被鲁肃推荐给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致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后,诸葛亮借吊孝之际拉拢庞统,同时鲁肃也将庞统推荐给孙权,但因庞统容貌丑陋,态度傲慢而不予重用。于是庞统往荆州投靠刘备,初为县令,不理政事,刘备派张飞前去责罚才发现庞统的才华,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后庞统随刘备取蜀,设计斩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但在攻雒城之际疑诸葛亮欲争功,不听其书信劝阻,冒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被乱箭射死。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 庞统年轻时,为人朴钝,未有识者。但他的叔父大名士庞德公对他却十分看重,认为他不同寻常。当时,颍川人司马徽清高雅正,素有善于鉴识人品的名声,庞统慕名前往拜见。见面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于是庞统就坐在树下,跟他交谈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就这样一个树上,一个树下,一直谈到深夜。司马徽觉得庞统真正非同凡响,诚心诚意地褒扬庞统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并且赞叹说:“庞德公确实有知人之明,庞统确有与众不同之处!”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庞德公将他与诸葛亮、司马徽并列,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在庞统墓约2公里处,有刘备为其建的祠墓,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宋代文人陆游路过庞统祠墓时,曾作诗一首: 鹿头山 过庞士元墓 士元死千载, 凄恻过遗祠 。海内常难合, 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 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 秋来满断碑。 点评:庞统善能知人,议论英发,多出奇计,言必有中,实为一代英才。可惜英年早逝,未成大功,

5,求庞统一生的功绩

文中说:“纵观整部三国,他那无限的智慧只得到了极其可怜的体现”,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庞统的功绩。 第一,献连环计,使曹操战船用铁索连环,促使周郎火烧赤壁。能够只身骗得蒋干信任,介绍到曹营,施展辩才,夸耀曹操功绩,取得曹操信任,与众谋士“同说兵机,统高谈雄辩,应答如流”,使“操深敬服,殷勤相待”,这是没有真本事的人所不可能做到的。借醉引出妙策,使身经百战的沙场老狐狸曹操“下席而谢”。能够在成功献计之后,找到合理的借口(劝降江左豪杰)离开,还摆出官面堂皇的理由(非为富贵,但欲救万民耳),曹操怎么能够不放人?庞统把握人物心理把握的相当好。 第二,耒阳县凤雏理事。“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民皆叩首拜伏。”“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投笔于地而对张飞曰:“所废之事何在!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庞统真高人也,果然非百里之才,能够在半天时间内处理百余天的公务,可见庞统是个讲究效率的人。而且确实有处理事务的才能,只是不屑于处理这百里小县。 第三,议取西蜀。“玄德独坐沉吟。庞统进曰:“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主公高明,何多疑耶?”玄德问曰:“以公之意,当复何如?”统曰:“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益州户口百万,土广财富,可资大业。今幸张松、法正为内助,此天赐也。何必疑哉?”玄德曰:“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庞统笑曰:“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玄德乃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 可见,庞统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战略家,看到了荆州的潜在危险,看到了益州的战略重要性,看到了时机的重要性,而且有着极好的辩才,能够使固执的刘备“恍然”,最终迈出具有决定性的一步。其中,庞统的贡献不可磨灭。 第四,献上中下三计。统曰:“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玄德曰:“军师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 刘备毁书辱使,前功尽弃,在这危急关头,庞统能够冷静思考,分析形势,尽谋士之极至,让君主来决断。ps:我觉得庞统知道上计危险太大,下计速度太慢,中计比较稳妥,而且推进速度不慢,故意让献上三条计,让刘备来选,其实他猜得到刘备会选中计,之所以说出另外两条只是为了让刘备对比一下。 第五,识破杨怀、高沛行刺之计。“正说间,忽起一阵旋风,把马前“帅”字旗吹倒。玄德问庞统曰:“此何兆也?”统曰:“此警报也,杨怀、高沛二人必有行刺之意,宜善防之。”“庞统叱左右搜其身畔,果然各搜出利刃一口。” 其他方面,1、挂剑夜读孙吴兵法,可见庞统文武双全,勤奋好学; 2、面见孙权,不卑不亢,有文人傲骨; 3、识破诸葛亮吊孝之计; 4、调解黄忠魏延争功; 5、办事果断,喝斩二将; 6、先斩后奏,令魏延舞剑; 7、肚量宽广,不记刘备酒后之言; 待补充。 庞统一生最大的败笔:分兵进攻雒城。庞统低估了张任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西蜀将领,没有料到小路的埋伏,惨死落凤坡。但是毕竟暇不掩玉,圣人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然而苍天呢,你为何不给凤雏一个改过的机会呢? 庞统之死在于计谋未能得到全部施展,如果在涪城之会的时候,刘备摒弃所谓的仁义,狠下杀手,早就除掉了刘璋,西川唾手可得,何用折损张松,何用折损庞统?(难道长得丑就这么命苦么?) 庞统之才能够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得到如此体现,难道还不够么?对比一下,程昱、荀攸、荀口、张昭、鲁肃、法正、马良,哪一个能够比得上庞统的这五大功,七小绩?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几个人物出场那么长时间,怎不见其功绩? 可见,庞统是名副其实的凤雏,是未能得到施展的英雄。

6,庞统都做了哪些贡献

为刘备献上的取“西川”三策,并替刘备攻打雒城,不幸战死。
文中说:“纵观整部三国,他那无限的智慧只得到了极其可怜的体现”,那么就让 我们来看看庞统的功绩。 第一,献连环计,使曹操战船用铁索连环,促使周郎火烧赤壁。能够只身骗得 蒋干信任,介绍到曹营,施展辩才,夸耀曹操功绩,取得曹操信任,与众谋士“同说兵 机,统高谈雄辩,应答如流”,使“操深敬服,殷勤相待”,这是没有真本事的人所不 可能做到的。借醉引出妙策,使身经百战的沙场老狐狸曹操“下席而谢”。能够在成功 献计之后,找到合理的借口(劝降江左豪杰)离开,还摆出官面堂皇的理由(非为富贵 ,但欲救万民耳),曹操怎么能够不放人?庞统把握人物心理把握的相当好。 第二,耒阳县凤雏理事。“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 毫差错。民皆叩首拜伏。”“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投笔于地而对张飞 曰:“所废之事何在!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 庞统真高人也,果然非百里之才,能够在半天时间内处理百余天的公务,可见庞统是个 讲究效率的人。而且确实有处理事务的才能,只是不屑于处理这百里小县。 第三,议取西蜀。“玄德独坐沉吟。庞统进曰:“事当决而不决者, 愚人也。主公高明,何多疑耶?”玄德问曰:“以公之意,当复何如?”统曰:“荆州 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益州户口百万,土广财富,可资大业。今幸张松、法 正为内助,此天赐也。何必疑哉?”玄德曰:“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 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 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庞统笑曰:“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 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 道也。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主公 幸熟思焉。”玄德乃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 可见,庞统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战略家,看到了荆州的潜在危险,看到了益州的 战略重要性,看到了时机的重要性,而且有着极好的辩才,能够使固执的刘备“恍然” ,最终迈出具有决定性的一步。其中,庞统的贡献不可磨灭。 第四,献上中下三计。统曰:“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 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 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 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玄德曰 :“军师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 刘备毁书辱使,前功尽弃,在这危急关头,庞统能够冷静思考,分析形势,尽谋士 之极至,让君主来决断。ps:我觉得庞统知道上计危险太大,下计速度太慢,中计比较 稳妥,而且推进速度不慢,故意让献上三条计,让刘备来选,其实他猜得到刘备会选中 计,之所以说出另外两条只是为了让刘备对比一下。 第五,识破杨怀、高沛行刺之计。“正说间,忽起一阵旋风,把马前 “帅”字旗吹倒。玄德问庞统曰:“此何兆也?”统曰:“此警报也,杨怀、高沛二人 必有行刺之意,宜善防之。”“庞统叱左右搜其身畔,果然各搜出利刃一口。” 其他方面,1、挂剑夜读孙吴兵法,可见庞统文武双全,勤奋好学; 2、面见孙权,不卑不亢,有文人傲骨; 3、识破诸葛亮吊孝之计; 4、调解黄忠魏延争功; 5、办事果断,喝斩二将; 6、先斩后奏,令魏延舞剑; 7、肚量宽广,不记刘备酒后之言; 待补充。 庞统一生最大的败笔:分兵进攻雒城。庞统低估了张任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西蜀将领 ,没有料到小路的埋伏,惨死落凤坡。但是毕竟暇不掩玉,圣人云:“人谁无过?过而 能改,善莫大焉!”,然而苍天呢,你为何不给凤雏一个改过的机会呢? 庞统之死在于计谋未能得到全部施展,如果在涪城之会的时候,刘备摒弃所谓的仁 义,狠下杀手,早就除掉了刘璋,西川唾手可得,何用折损张松,何用折损庞统?(难 道长得丑就这么命苦么?) 庞统之才能够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得到如此体现,难道还不够么?对比一下,程昱 、荀攸、荀口、张昭、鲁肃、法正、马良,哪一个能够比得上庞统的这五大功,七小绩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几个人物出场那么长时间,怎不见其功绩? 可见,庞统是名副其实的凤雏,是未能得到施展的英雄。
献连环计

7,庞统的故事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1、庞统不理政务的故事。刘备占据荆州,领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守耒阳县令。在任期间不理县务,被免官。东吴鲁肃写信给刘备,告诉刘备庞统不是百里之才。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经过一番交流过后,刘备对庞统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亲密程度亚于诸葛亮,后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2、庞统喜欢高评他人的故事。庞统担任功曹之时,喜欢评价人物,培养别人的名声,所以被他评价的人,都往往超过该人实际的才能。人们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去问庞统,庞统说:“方今天下大乱,正义之道逐渐衰退,善人少而恶人多,我想兴起这样的风俗以达到助长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扬好的榜样,改善世风,如果不这样做,善人会越来越少。十个人当中如果可以改善五个人,就可以将此事完成一半,进而达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励自己,这样难道不行吗?
庞统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 庞统年轻时,为人朴钝,未有识者。但他的叔父大名士庞德公对他却十分看重,认为他不同寻常。当时,颍川人司马徽清高雅正,素有善于鉴识人品的名声,庞统慕名前往拜见。见面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于是庞统就坐在树下,跟他交谈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就这样一个树上,一个树下,一直谈到深夜。司马徽觉得庞统真正非同凡响,诚心诚意地褒扬庞统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并且赞叹说:“庞德公确实有知人之明,庞统确有与众不同之处!”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庞德公将他与诸葛亮、司马徽并列,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 不久,郡中任命庞统为功曹。庞统有知人之明,他喜欢评判人品高下,乐于培植养成别人的声望,但是他称赞别人时,往往超过那人的实际才能,多有溢美之辞。 时人们觉得奇怪,问其原故。庞统说:“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劢,不亦可乎”(《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兼任南郡太守,庞统仍为功曹。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吴人多闻其名,因此,当他要西返荆州时,众多知名人士齐会昌门,为他送行,陆绩、顾劭、全琮都参加了聚会。庞统又开始品评人物,他说:“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接着,他又对全琮说:“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陆绩、顾劭对庞统说:“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于是,庞统跟他们深相结交而归。 事后,有人曾问庞统:“照您看,陆绩比顾劭好吗?”庞统说:“驽马虽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罢了。驽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负载的哪里只是一个人的重量呢?”据说,顾劭去见庞统,住在庞统那里,两人谈论起来。顾劭问:“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甄综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和他亲近起来。 刘备占据荆州,任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署耒阳县令。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信中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此后,刘备倚重庞统的程度仅次于诸葛亮。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秘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庞统回答:“确有此事。”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刘备还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建安十六年(211),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庞统进言,他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当可成就大业。”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枷权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刘备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此时的刘备实力大增,已有部众三万多人,车马整顿,兵甲鲜明,粮秣充足,士气振作。但他并末立即去进攻张鲁,而是停在葭萌,厚树恩德,以收民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刘备认为中计有道理,依计而行。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却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庞统起身而退。刘备马上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刘备,也不道歉,饮食自若。刘备说:“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庞统说:“君臣俱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备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裴松之评价刘备和庞统的这次争论说:“谋袭刘璋,计虽出于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心既内疚,则欢情自戢,故闻备称乐之言,不觉率尔而对也。备酣宴失时,事同乐祸,自比武王,曾无愧色,此备有非而统无失。其言君臣皆失,盖分谤之言耳。” 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在庞统墓约2公里处,有刘备为其建的祠墓,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宋代文人陆游路过庞统祠墓时,曾作诗一首: 鹿头山 过庞士元墓 士元死千载, 凄恻过遗祠 。 海内常难合, 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 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 秋来满断碑。

文章TAG:庞统简介  庞统怎么死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