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礼乐文化盛行于什么时候

盛行于周朝,确切是西周时期。
西周。尤其是西周前期,周公制礼作乐。

{0}

2,怎样评价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王四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将礼乐作为一种维护周天子宗法制度统治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因此,是礼为主,乐为辅,来作为维护宗法的手段。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可以说是对音乐社会作用的重视。但由于这种制度规定的太死,使这种奴隶主阶级视为理想的“雅乐”趋于呆板、僵化。

{1}

3,礼乐文明西周

1)由于当时的文明重心在晋陕峡谷一带,华夏族自称中国,称周围为南蛮北狄西戎东夷,认为他们为化外之民,故称中国为礼仪之邦。今日之中国,可谓陆沉,为政者不知廉耻,传道者沉浸于私利,去礼仪远矣! 2)礼者,周礼之谓也。周朝是三代文明最发达的,礼仪制度完备。昔孔夫人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礼奠定了传统礼仪的基础,又为儒家推崇,很重要,《礼记》也是重要史料。 3)礼乐是别尊卑之制,是高级统治者掌握文化的标志。礼乐是和政权联系在一起的,故说春秋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标志着王权的衰微。

{2}

4,什么是礼乐文明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对后来历代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礼乐文明是指“周公之典”。《尚书》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制作的礼乐是处理等级社会上下贵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 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这种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礼忽视,非礼忽听,非礼忽言,非礼忽动”。但是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大同,社会就不会和谐。因而周公“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乐讲和同,乐当然是指音乐,但已超越了音乐,以音乐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的喜怒哀乐的情绪。 礼和乐不可偏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乐文明是国家和谐的基础。春秋鲁人孔丘发扬了儒行。其所谓儒,其有不灰心丧志,不得意忘形,有上尊下慈的美德。无怪乎孔子对礼乐崩溃时,发出如此的感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一生所致力追求的理想就是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5,周代礼乐文化主要包括那些

礼乐制度”,也就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这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乐有“房中”、“雅”、“颂”之分,舞有“大武”、“勺”、“象”之别。礼、乐、刑、政四术是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重要手段。其中礼、乐是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立的一种等级制度,而刑、政则是对下民的。礼可以区分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敬和。礼、乐的结合不仅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所以,“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作为音乐制度,它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因此,在祭祀、宴享、朝贺等场合的礼节仪式中,都规定了与之相配合的各种音乐。如祀天神“奏黄钟、歌大吕、舞《大夏》”;祭地示“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举行大飨时“两君相见,楫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楫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升歌清庙,下管象武,夏龠序兴……客出以雍彻振羽”(《礼记》)。诸侯宴使臣时,可用小雅《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左传?襄公四年》)。关于乐队、舞队的编制,《周礼?大司乐》中载有:“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的规定,可见其等级的森严。这些规定,一方面体现于祭祀、宴享等日常的雅乐活动之中,另一方面贯彻在由大司乐进行的国子教育中。由此可见,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可以说是对音乐社会作用的重视。但由于这种制度规定的太死,使这种奴隶主阶级视为理想的“雅乐”趋于呆板、僵化。jiachuanlss2008来自爱问知识人2010-07-28 16:20
搜一下:周代礼乐文化主要包括那些?

6,什么是礼乐教育

礼乐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独有文化体系,后经孔子和孟子承前启后,聚合前人的精髓创建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从而得以传承发展至今,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创造了人类的辉煌。虽然现代工商业科技文明过分重视物质利益,使得传统的“礼乐文化”受到商业世俗文化的冲击,已失去古典纯朴的的本质精神。但是,传统的“礼乐文化”在今天还是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的作用。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是我国古典“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所在,也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气魄何等宏大!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当今我国教育为迎接ZI世纪的挑战,正加大力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能从孔子所崇尚的“礼乐教育”思想中得到什么启迪?这是“礼乐教育”思想研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孔丘(公元前551一前479)字仲尼。思想家、音乐教育家。据历史记载晚年他曾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曾删(诗)、(书),《乐),作《春秋),他的思想在当时及后世曾产生重大影响。他生活在新旧交替。方生未死的春秋战国时期,深惜当时极为激烈的社会矛盾。作为股人的后代,又生长在保存了西周文明的鲁国,“周礼尽在鲁”,“周因于殷礼”,他自幼习礼“好古敏求”,因而通晓历史与所谓集沈王之道,圣贤之礼”的“周礼”,为此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否从周。”毕生追求、宣传“克己复礼”,甚至达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地步。他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思想,既是对周礼的继承,又是对周礼的损益,集中反映了孔子的哲学观、美学观,在礼乐教育的思想上也深深地打上其烙印。
礼乐,是一套典章制度,即礼乐制度,是周公所制定,后为孔老夫子所推崇,按孔老夫分子的主张,理想的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在什么场合奏什么乐也有相应的规定,不能乱来。
就是“礼仪”与音乐的教育。乐其实也是礼的一部分。其核心就是培养卫道士。

7,简述我国礼仪发展的历史

礼仪的起源与演变 礼仪与人类的文明相伴而生,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礼仪的萌芽, 并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礼仪规范。 礼仪的起源: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对天地、神灵、祖先的信仰与敬畏原始社会,人类处在变化莫测的大自然中,无法解释千百万化的自然现象和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认为天地神灵是主宰这一切的力量。所以就进行一些祭祀活动,以表示他们对天地、神灵、祖宗的敬畏,祭祈天地、神灵, 保佑风调雨顺,祈祷祖先显灵,拜求降福等等.为祈祷而举行的仪式就成了古代礼仪的萌芽.因此有了“礼立于敬而源于祭”的说法。 2. 对家庭成员言行的规范 父母要抚养、关爱、教育孩子;成人要赡养、照顾父母;兄弟姐妹之间要关爱。在舜尧 的时代,就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做了明确规定: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称之谓 “五礼”。 通过礼仪,对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进行了规范。 3. 人们交往沟通的需要 在社会活动中,人类形成了最初级、最原始的礼仪。这种相互的呼应与模仿逐步形 成一种习俗,便成了最初的礼仪。 如在原始的狩猎、耕种、和部落之间的争斗中,人们用眼神、肢体语言等来表示他们的 想法,互相配合。 用击掌、拍手、拥抱等方式表示收获后喜悦、高兴。 4. 维系等级差别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产与分工越来越细, 就出现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 就出现了尊卑有 序、男女有别等。当大家聚会坐在一起时,就有了一定的座次(比如首领、一般人),通过 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就不断增加新的礼仪。就为等级差别的维系提供更多方便和条件。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法庭的规定。在西方,“礼仪”一词源于法语的“Etig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为了保证法庭中活动的秩序,将印有法庭纪律的通告证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个人,作为遵守的规矩和行为准则。后来“Etiguette”一词进入英文,演变为“礼仪”的含义,成为人们交往中应遵循的规矩和准则。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遵守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也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有亲和力。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 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应运产生的。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
中国一向以礼乐之邦著称于世,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独特传统。在《尚书·舜典》的记载中,舜帝即位后“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礼乐文化俨然属于皇家独霸的传统。到后来的夏、商、周三代,又创造了辉煌的青铜礼乐文明,皇家的威严权势尽现其中。在这个传承有序的皇家传统中,令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是,古人将音律与历法相提并论,并作为古代帝王们的“通天法宝”,这种传统不仅在先秦的历法应用中长盛不衰,而且还被秦汉以后正统的史书典籍大书特书,甚至在明代的朱载堉皇子、清代的康熙皇帝那里仍旧被津津乐道,其中的奥秘究竟何在? 现在,我们终于从贾湖文化中初步找到了答案——原来正是贾湖人首先发明了骨笛来观测日影,骨笛音孔和天上太阳遥相呼应,从而开创了律历对应实验的先河。后来上古圣人又发明了古琴,并将琴道与天道对应,还将十二律管与十二月相配,最终形成了律历相配的传统。从夏代的石磬礼乐文化,到商周时代的钟鼎礼乐文化,都将这种传统贯彻始终,彰显出中华礼乐文明的辉煌成就。

文章TAG:礼乐文化  文化  盛行  什么  礼乐文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