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全集》作者。清代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诗画三绝”著称的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读书从教”、扬州卖画、“为官一任、为官一任、山东为官一任、再到扬州卖画。它建立于1983年11月,以纪念清代画家和作家郑板桥。馆藏有1,181件,其中包括郑板桥的33幅水墨画,金农、闵贞、郑鸾和刘熙载的348幅画,以及833幅当代名人纪念郑板桥和施耐庵的画。
5、《 墨竹图题诗》的作者是谁?共有四首,前三首是《咏竹》,最后一首是《借竹抒情》,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关心。1《竹石》清:郑燮坚持青山不放松,根原在破岩。经过千百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坚强,无论是东南风,还是冬天的西北风,它都能承受,依然会坚韧挺拔。2《新竹》清代:郑燮新竹高于旧竹枝,有老干部撑腰。第二年又会出来,会长高。3《画竹》清:郑板桥秋风过潇湘昨夜,他曾经摸石过林狂。只有竹枝不怕,却拼了一千场。
6、 墨竹图题诗原文及翻译含义:我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到了竹叶的沙沙声,仿佛听到了百姓对饥寒交迫的抱怨。虽然我们只是县里的小官,但老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出自清代郑燮“墨竹图诗”:雅斋卧听小,疑是民间疾苦之声。曹州县的一些小收藏家总是在意他们的感受。这是一首题诗,以写竹开始,表达了对人民的焦虑和关切,以及他的责任感和诚实的态度。
延伸资料:创作背景:此诗为郑板桥于乾隆十一年、二年(1746-1747)任山东威县知县时所作。在科举时代,同一科考试及格的人称为同年,父母或父亲的同年称为年伯。包括郑板桥的年伯,他当时是山东的部署特使和代理总督。清朝的总督也被称为钟诚,“大”意味着尊重。郑板桥曾经画过一幅风和竹子的画,这首诗被题写在这幅画上。赏析:诗人非常重视诗、书、画的结合,经常用诗点题,将书法题我只插入F图的意象中,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7、 墨竹图的作者是谁?墨竹图片作者为文童。墨竹图为北宋画家文同创作的绢本水墨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墨竹图为文同代表作,绢本水墨,长113.6厘米,宽105.4厘米。画一个a 墨竹文同死后,苏轼在《后记·竹简》一文中说:“欲看故人风节,其不屈人盖如云。”写意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子,但是他不知道该做什么。
8、 墨竹图的作品评价此图中,竹枝倒挂水墨画,竹叶浓淡。石的竹简“厚墨为面,淡墨为背”,在此可见一斑。笔法细致飘逸,现已别致。这幅图没有钱,上面有两个印章:“静闲室”和“文同与柯”。石塘里有明代知望和陈至题写的诗。这幅画始于文同。至于画竹,他曾向好友苏轼透露,说“我还没有学道,所以不想送走,所以发生在墨竹”。可见,画竹是他发泄感情,发心的一种手段。
由于文同和苏轼的倡导,宋元之际画风墨竹兴盛,名家辈出。如元代的赵孟頫、李炎、柯、真武、倪瓒,明初的王弼、夏芳等都以为师,后人称其为“湖州竹派”,竹子与文人画也有着不解之缘。整个画面有一个S形构图,真武在“墨竹谱”中称之为“俯下后仰”,这幅图中,竹竿弯曲僵硬,犹如竹子在悬崖上出生,向上挣扎的动态。《宣和花谱》认为“竹要挺立,修炼高强,立雪霜才可取”,所以这种弯竹自然不可取。
文章TAG:墨竹 墨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