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在看完死亡诗社后有什么感想呢

人生最难是选择。每个人经历过片中尼尔的处境。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的无情相碰撞。是向现实妥协,还是放飞自己的理想?当然他的方法让我们应该慎重,生命如此灿烂,确实那容得为别人而活。尼尔之死是对梦想追逐的最高形式。那么这到底是对还是错,我无法去正确的判断,我只知道船长告诉我们:要做生命的主人,而不是生命的奴隶。为了融入社会我们是必须丢失一些浪漫,但还是希望有些东西能够在我的骨子里苟延残存。如果一个人在该冲动的年代冲动不起来,那么到头来也许只剩下“可怜白发生”。是,现实和理想永远有差距。但又如何?医药,法律,商业,工程是维生的必须条件。但是诗,爱,浪漫,美这些才是我们生存之原因

在看完死亡诗社后有什么感想呢

2,死亡诗社观后感100字呜呜

每一部电影,每一首诗歌,或者无论别的什么,如果能打动你,一定是如雷电般击中了你的内心,使你说不出的隐痛得以抚慰。   《死亡诗社》无疑是这样的杰作。看过这部片子,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相见恨晚。我没有像尼尔和托德那样,在最美好的青年时代幸运的遇到激情似火、浪漫叛逆、人格完美、性情张扬,热爱文学和人生、鼓舞年轻人发挥个性的基廷老师,而“自我”也一直蒙蔽在浑浑噩噩的生活中,本该张扬的青春活力却长久的沉睡。   那是一个理想指示前进方向的年代,那是一段诗歌引领灵魂之路的岁月。哦,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光啊!   “及时采撷你的花蕾,   旧时光一去不回。   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   明天便在风中枯萎。”

死亡诗社观后感100字呜呜

3,死亡诗社观后感急

相信所有观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都很喜欢这个基丁老师,因为他的教育智慧;因为他对学生的理解和欣赏;因为他的敢于反传统勇于创新。我想这一切都源于他对教育的热爱与激情。 一名激情教师并非意味着一定伟大。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赋,这是无法传授的。然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激情的教师。激情教学是个人行为,是与教育工作者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相一致的现实行为。 我们经常把热爱孩子、热爱教育事业挂在嘴边。但真正像基丁老师那样全身心的甚至是全灵魂的投入又有几个。对待孩子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责任感,有没有静下心来去发现他们的美好和可爱。世事的繁琐似乎已经让我们忘了体验美好释放美好。孩子体会不到我们的热情,自己体会不到其中的成就和快慰。 让我们向基丁老师一样做个激情的老师,进行激情的教学,为孩子,也为我们自己。

死亡诗社观后感急

4,死亡诗杜观后感200字

影片名为《死亡诗社》,也许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义。只有让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灵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属于心灵的那部分生命。开始真实的生,清醒的生,有意义的生!电影在一群站在课桌上的孩子深情的注视下划了句号。可生活还在继续,看电影的人还在继续。我是否有一天也能那样独立的站着?电影是门遗憾的艺术,她界于创作与未完成之间。她象一盏灯,照亮你心灵的一条小路,启发你,引导你,让你独立的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去完成,去实现。看电影也是一件很独立的事,在那流光幻影之中,你快乐,你悲伤,你愤怒,你感悟。在电影里,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都是独立的。我们的独立精神应该植根于生命的野性,梦想和勇气,生命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狂野的爱。或许生命有时会是痛苦的,但不要忘了灵魂深处面向生的勇气和对生的渴望。让我们以这样的诗句自勉:我步入丛林 I went to the woods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我希望活的深刻 I wanted to live deep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同问。。。

5,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对死亡诗社的观后感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每次看完此类影片,都让我感到一种深深地震撼。就像《放牛班地春天》《美丽心灵》《帝企鹅日记》。   刚看到《死亡诗社》这名字时,以为是一部类似于《孔雀》沉闷压抑。没想恰恰相反,整部影片洋溢着一种青春活力,那种本该属于青年的激情。   最吸引人的当然是那位自称之为“船长”的新教师约翰?基丁。影片开头描述的学校“传统、荣誉…”教规及一系列课堂上的严厉刻板等似乎都是为基丁的出场做铺垫。突显他的与纵不同。事实也正如此。   在第一堂课上他就带领着学生走出去聆听照片中上几届英杰发出的呼喊,“布匹迪恩”,save the days,及时采摘花蕾;他鼓励学生们撕下书中的那些亚被理论所遮蔽的纸页,他引领着他们走进诗的殿堂,认为“诗、浪漫、爱情”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他向他们朗诵那些先贤们的诗句“因为你的存在,因为生命和个体存在,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因为你可以奉献一首诗,是的,因为你可以奉献一首诗。那你们将奉献一首怎样的诗呢”他向他的学生发问,用独特的方式让他们沉思自省。   他让学生站到讲台,用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正如站的越高,看的更远,更客观。他用走路的方式向这群年轻人阐述顺从的严重性,开始人们有各自的脚步,经过一段时间,脚步声趋于齐整,乃至统一。他提倡他们要坚持自己的脚步,走自己的路,正象他所朗诵的诗句那样:“两条路在森林分叉,我选择人少的那条。”   他鼓励学生们自写自读自己的作品,同时用他那基丁式风格让学生喊出自己的心声。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一群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如果把基丁比做一船长的话,那他们就是一群“水手”,他们私下去寻找那死亡诗社俱乐部旧址,穿梭于夜晚朦胧阴森的树林中,他们中也有勇敢的追求爱情,也有为了心中的梦想毅然参加戏剧表演的尼尔,他们勇敢,创新,自信,不缺乏浪漫,还有那坠落地面的文具盒,互相传抢笔记本,在足球场上散发的激情,以及尼尔的死讯所带给他们心中沉痛的打击撕心裂肺的呐喊…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深深感动,流泪。   他们就像一群水手,在船长的带领下勇敢地向旧传统、刻板封建教育制度及顽固的家长群体反抗,虽然结局的代价很惨痛:尼尔戴着他那载满梦想的花冠纯净的死去,船长看着誓言“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泪流满面,室友们伤心欲绝又不得不签下拿份违心的名字。   但,这场战争失败了吗?当基丁拿着他的材料走出教室,当学生们一个个跳上课桌喊着“船长”,当他们四目相对,热泪盈眶。我们知道,不,没输!   走出教室,风已吹干脸上的泪痕,留下几声抽搐、几许思考。一部好的影片,一部好的作品,一位好的教师…其影响真的是非常大。我不禁为自己终日的无所事事毫无梦想,还时时把“郁闷”挂在嘴边感到羞愧,对呀,我将向世界奉献一首怎样的诗呢?仿佛又听到“布匹迪恩”的呼喊,加快脚步…

6,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我们的独立精神 --《死亡诗社》观后感 我总觉得,银幕上所体现的相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独立的,《死亡诗社》观后感。从物质的角度来讲,电影其实只是一束光:大幕拉起--灯光熄灭--除了你的灵魂,就只剩下了那束光…在其中,你能发现什么,你便会拥有什么。 在路上,几近成名,任逍遥,可头发乱了。哎呀呀哺乳的年代已经过去,我们长大成人,过着狗脸的岁月,怀念那些云上的日子。电影依然是我的梦,在这声色犬马的年代,我渴望着独立的行走,独立的飞翔。\"神六\"的成功,实现了一代中国人的梦,可我自己的梦还在继续,还在挣扎。 最近校园里的事颇让我震撼,我眼睁睁地看着一朵花从天空飘落,满是血色的浪漫,心里空荡荡,空荡荡的。 --题记 \"死亡,是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在《死亡诗社》中,罗宾·威廉姆斯把这句梭罗的诗宣讲给他新一届的学生。 名字容易让人误解,其实这不是一部充满死亡气息的电影。在这里,没有普拉斯那样的女人故事,也没有阴冷刺骨的文字。相反,这应该归类于校园青春剧。在这个严谨的威尔顿教会学校(男校)有着这样的四个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校园里,有这样一群俊美如阿波罗的男孩。他们的眼中闪着好奇的光芒,对爱和异性的憧憬,挣扎着奋起的力量,向往一次不计代价的独立的飞翔。 这是七个男孩的故事,他们是:托德,尼尔,查理,诺克斯,米克斯,皮茨和卡梅隆。托德是个不敢表达自己的男生,他的哥哥非常优秀,所以他总是显得有那么些自惭形秽。尼尔是一群人中的首领,为人直爽性格热情。查理是一个肆无忌惮的人,没有他不敢说的话也没有他不敢做的事。诺克斯爱上了一个女孩,在三番两次的胆怯中终于鼓起勇气捧着花束去了女孩子的学校。基丁的出现,似乎改变了他们的未来,但他们眼中闪耀的光芒,又表明了他们内心的期盼。 第一堂课,基丁叫大家撕去了教科书上对诗歌评判与赏析规定那一页,并努力告诉他们青春的激情和诗句的甜蜜,让大家都叫他\"船长\",大家都笑了。早慧的尼尔干脆的撕去那一页,懦弱的托德怯怯的撕去那一页,认真的卡梅隆工整的撕去那一页。学生不同的表现并没有让基丁感到奇怪 第二堂课,基丁站在讲台桌让大家上讲台来换一个眼光看这个世界,让他们朗诵自己的诗歌,让他们用诗句唱出心底的感受。尼尔很骄傲的展示自己的杰作,卡梅隆写得规规矩规矩,胆小的托德在基丁的逼迫下也喊出了他心中的惠特曼,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观后感《《死亡诗社》观后感》。 第三堂课,基丁耐心的告戒大家,理想是不能对抗现实的,他们必须在现实的天空下放飞自己的理想,他鼓励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理想,又着实为他们的现实担忧。尼尔爱好戏剧,可他父亲并不希望儿子和戏剧沾上边,基丁不止一次的鼓励尼尔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父亲听,尼尔办不到。尼尔瞒着父亲参加了学校戏剧团的演出,父亲意外出现,冰冷的拽走了尼尔,还严肃的说要把尼尔转送军校。尼尔一声大叫,然后独自说:\"我演得真好。\" 最后一堂课,一个戏剧爱好者,一个诗人,一个学生,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死了。无奈的尼尔最终拿起了父亲书桌里的手枪,指向了自己…托德的难以置信,在白雪皑皑的雪地中,托德不断奔跑却又不断摔倒,还有他那撕心裂肺的哀嚎,他无法理解这一切,他无法原谅这一切。当七个男孩中唯一一个依然严谨依然只懂得明哲保身的卡梅伦报告了学校关于基汀老师鼓励他们组织死亡诗社之后,基汀只能选择离开。忍无可忍的查理在揍了卡梅隆一拳后也被学校开除。可在他身后一个接一个的灵魂站了起来。即使是校长也不能把这些孩子从课桌上拉下来,他们独立、骄傲、自信。他们反复吟唱着惠特曼的诗句:\"啊,船长,我的船长。\"面对这个世界,他们做了第一次发自内心的选择,一个愿意承担后果的选择。基丁最后的笑容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了,他们已经长大,已经独立了,他们已经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和自己的梦想一起生存了。 影片依然有美国电影的一贯风格--艳丽的色彩,逗人的桥段,戏剧的冲突,煽情的故事。然而,导演并没有因此而让影片止步于此。 浪漫的诗人走向了死亡,无法接受现实,只有把自己捏碎。 勇敢的斗士离开了,他会用他的一生去战斗去向现实挑战。 理性的哲人留下了,他从生命和死亡的对话中透彻地理解了人生的智慧,他会独立地承担自身的命运。 无畏的船长被放逐了,他注定是一个流浪的游吟诗人,也注定是他船员们一辈子的老船长。 影片名为《死亡诗社》,也许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义。只有让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灵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属于心灵的那部分生命。开始真实的生,清醒的生,有意义的生! 电影在一群站在课桌上的孩子深情的注视下划了句号。可生活还在继续,看电影的人还在继续。我是否有一天也能那样独立的站着? 电影是门遗憾的艺术,她界于创作与未完成之间。她象一盏灯,照亮你心灵的一条小路,启发你,引导你,让你独立的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去完成,去实现。看电影也是一件很独立的事,在那流光幻影之中,你快乐,你悲伤,你愤怒,你感悟。在电影里,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都是独立的。 我们的独立精神应该植根于生命的野性,梦想和勇气,生命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狂野的爱。或许生命有时会是痛苦的,但不要忘了灵魂深处面向生的勇气和对生的渴望。

7,求 死亡诗社 影评

《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 ?? ? 有人说我们是缺少信仰、理想和激情的迷茫的一代。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关心的只是一味地读好书、作个大人看来引以为豪的孩子,考出优异的成绩,以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再以后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再在以后等我们有了孩子,也要这样循环往复地教导培养下一代,读好书、作好孩子等等…… ?? ?? 不免有个问题开始终日萦绕在我思绪中: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不想从哲学问题去考虑这问题,那是学者的工作。对于普通的我来说,一直一直以来,我只是认为生活只是顺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着,就像小溪的清水至上而下流畅般自然,没有为什么是从高到低的疑问,也没有为什么要有小溪和溪水的问题。“就这样”便是我的答案! ?? ?? 看了《死亡诗社》后,我懂得了意义存在的价值。生活只是我们的一个舞台,它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舞台上选择并出演什么样的角色和内容:戏剧、诗歌、悲剧、话剧、哑剧、歌剧……,什么都可以,哪怕乱七八糟,浑浑噩噩都可以,但原则是:你自己选择的并乐意用一生去努力追求。 ?? ?? 我步入丛林, ?? ?? 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 ?? 我希望活得深刻 ?? ??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 ??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 ??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 ?? 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 ?? 这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句,也是死亡诗社的开篇之辞。我想之所以选择它,是为了告诫,提示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东西,比如梦想、激情、血性和责任。 ?? ?? 好像《麦田的守望者》中有这么一句:当年轻时,可以为崇高的理想而选择光荣的死,当年长时,可以为崇高的理想而选择卑贱的活。我们每个人都应是守望者,守望我们的心智,我们的理想,以防它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坠落和被自己遗忘。在平庸的活着和无悔的死去这两者之间,我义无返顾地选择后者。因为“人因梦想而伟大”。 ?? ?? 从这部电影里面可以挖掘出许许多多的人性的东西,比如顺从问题,表达问题,信念问题,意义问题。我没有办法一一介绍了。不过挺喜欢惠特曼的另一诗句:站在世界的屋顶,喊出我们野性的咆哮!如果猜的没错,张艾嘉的《我站在世界的屋顶》应是启发于此。 ?? ?? 希望你能看看这部电影,相信它能改变点我们什么!死亡诗社说开去 一个少年的人生该如何度过,才可以成为生活?恐怕没人知道。这不是物理实验,同样条件下,还能重新来过。seize the day?还是沿着那条父母既定的道路走下去?选A的时候,有谁能真的保证那是该度过的人生吗? 当试图讨论人生这种终极问题时,其实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可能找到答案的怪圈。什么才是该度过的?钱吗?征服世界吗?或是安逸的生活,子孙满堂?不论哪个答案,却都有一个同样的主题——那就是幸福、舒服、胜利或者任何我们认为是好的东西。但我们能不能继续问下去,幸福应该成为一个目标吗?是不是痛苦的人生也值得尝试?是不是露宿街头也是种生活?从来没人试图以此为目标,却也从来没人因为错失了这样的经历而感到失落。 所谓幸福,或许仅仅是被教化的标准吧。不能否认,之所以有这样的标准,应该是几千年人类无数的失败或成功的经历里总结出来的吧。因为这样一个目标,可以让世界更有序的运转,可以让人类更好的发展生息。但接下来的问题又是: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人类这个族群的本性?如果我们依旧想吃就吃,有欲望就做,这个答案便是正确的了。但是可悲的是,人类有了思想。便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从此,动物的规则便不再适合我们。但我们还懒惰的以动物的目标活着。 曾经被一个喝醉的父亲质问:你知道你爸爸这么辛苦是为了谁吗?我当然知道标准答案。但我不想回答,因为我从来没有理解过这道复杂的问题。于是反问,你辛苦是为了谁呢?答为了我的儿子,可以看见,他是真心这么说的。我没再说什么,因为不想让在座的父亲难堪。但努力为自己孩子更好生活的父亲,甚至为这个目标辛苦一生的父亲,有想过为什么吗?因为如果自己不努力,后代便要受苦?那为什么要有后代呢?因为他的父辈便是这么过的,而以?因为一个不明的原因(姑且认为是繁衍后代吧)制造了孩子,然后再为这个自己都不知道为何而来的任务,努力一生,甚至从自己是孩子的时候就开始努力。 很多人说,生活是苦的,但还是选择了让另一个生命来这个尘世受苦。如果真的靠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应该会有不少人选择荒诞吧,如果荒诞,应该会有少些人过来受苦吧。应该会有人担心人类越来越少直至消失吧,但那又怎么样呢?每个人都经历了自己的人生,再没有人来这个好的或坏的世界来受苦或拿把金钥匙。每个人都生活过了。之后不再有人,不再有人讨论人生这个无聊的没有答案的问题,有什么不好吗?没有吧。 何况,谁会说那样会差些呢?从来不可持续发展计划生育的斑马会更幸福吗?大熊猫回为自己的灭绝而担心吗?他们幸福吗?他们不幸吗?他们在乎吗?只有人才会担心这个吧。 当尼尔用一颗子弹找到了通往解脱的路时,我应该悲伤吗?或许他已经找到了seize the day的真谛,找到了自己真该抓住的东西了。或许他在某个地方嘲笑为他悲伤的同伴了吧,那群努力反抗,却没有发现这条路的同伴吧,或许该羡慕他吧。或许吧。 之后讨论的问题,当然是谁该为他的死负责,校方?基廷?父母?还是“勇敢”的自己? 确实,当让我这样一个青年去思考该去做什么时,多半是“危险”的,上面的大片噫语大概能说明什么吧,呵呵。当威尔顿学院在既定的“成功”的教育模式下走过了近百年之后,在尼尔已经被束缚了那么久,对既定的道路从来没有怀疑的时候,基廷的出现便是错的。他想散播自由的种子,却没有自由的土壤。带来的必定是压迫与反抗。当子弹出膛时,这早已不是有关自由的故事,仅仅是不该同时出现的两种世界观碰撞而已,任哪个单独出现,都可以成就一个人生,唯独合力是危险的。 事实上这样一群少年,仅仅在追求的是反对常规的意见罢了,他们找到了偶像,便像尊从从前的规定一样,走上了另外一条路。当最后托德们站上桌子之后,第二个站上桌子,第三个站上桌子,当快半数站上桌子之后,下一个人,还会是因为信仰而起立吗?坐在座位上的都是屈于校方的懦夫吗?说不定吧…
吃了回头草又来写东西。实在是耐不住无处倾诉的寂寞战胜了脆弱的心理,毕竟这里的朋友还谈的来。 昨天带小孩去公园迎面遇到一个老头,大声喊我的名字,还没回过味来,那老头说道,好坏的记性,你不是老在我的物理课上看小说吗。 原来是初中的杜老师! 大凡老师的记性都特别好,尤其记得两种学生,一种是最好的一种是最坏的,我是后者。 学校对我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是我遇到了人生中最初的阴暗面,那些虚伪而不负责任的,以侮辱一个孩子的心灵为乐事的老师,但是我也遇到了最好的老师,两个曾经给我以温暖和鼓励的老师,他们让我对于文学和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更多的老师不好也不坏,这真是人世间的一个小缩影。 就我看到的彼得威尔的三部电影,无不察觉到他对于个人之于社会的对立,自由和权威的对立,主流价值观之于个性的对立,即便在绿卡这样相对通俗的电影里,透过西哈诺法式的浪漫和美国清教徒的刻板也能察觉到这种对立和冲突。在彼得威尔那里,个人总是孤独与无助的,即便通过殊死的抗争也不免于失败。尼尔的自杀,是最后的抗争,是艺术化的理想对于冰冷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的抗争,是梦幻对于现实的无奈。在手术刀和诗人的桂冠中,我想多数人会选择前者,因为这样刻板的人生是安稳的,符合普遍价值,不会遭到非议和失败率较小的,是合算的人生,但是要以牺牲心灵的感动和热情为代价,成为一棵枯木会活的长久。但是,选择了艺术和诗歌的人生,是注定要痛苦的,生命之花会盛开,你会体验到生命所有的震颤与激动,但是这样的生命就如同鲜花般短暂,而且常常是落魄和失意的。是不太划算的人生。 生命无常及时行乐。说的容易,谁不喜欢,但是我们周围的人又有几人能够做到,敢去做呢。反正还有明天,我们骗自己,然后去挤地铁。 活着真难。 我喜欢基廷先生,有谁不喜欢生命的欢乐和心灵的自由吗,可是我知道他一定是失败的教师,他打不过世界,世界上的大多数,就象诗歌永远打不过大炮和金钱。但是他毕竟让我们这些活死人看到了诗与真。 这就是他能够做到的,一个失败的先知和堂吉诃德,一只永远要立志在暴风雨中航行的漂泊者。 我从来都不是个好学生,我不喜欢做算术,不喜欢背课文,所以我现在一无所有一无所成,个人总是要对现有体制做些妥协才可以存在,但是象我这样一个固执的人注定是除了失败的自由什么都没有。但是。我看到了世界,虽然不是站在桌子上,我知道我那个完全顺从于父母的表姐虽然上了华南理工,虽然在深圳的外企上班,虽然在美国的德克萨斯,但是我知道她小时侯喜欢文学却在父亲的授意下学了理科,喜欢一个单位里工作的帅哥却从不敢表达,知道她三十五岁结了婚却嫁给一个不爱的人,知道她住在美国西部的草原和深圳的高楼里同样吃阳春面,到了九点就睡觉。 假如我在草原而不纵马高歌,不,我还是要做一只在灰暗中的城市上空飞翔的小鸟,也不要做一只富足农庄里安逸的鸡。也许我会在某天沉入海底或者泥泞,但是至少我还有回忆,我飞过,歌唱过,爱过。 当惠特曼的诗响起,我的心,又堕入幻想,在地狱里歌唱,在黑暗中起舞。 孤独的船长,你好呀!

文章TAG:死亡  死亡诗社  观后感  看完  死亡诗社观后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