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宇宙航行

ABC 抛出的物体可能与开始速度大小相同,但方向相反1
AC
A
AC

宇宙航行

2,宇宙航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宇宙航行是指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太空(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的航行活动。又称空间飞行或宇宙航行。主要目的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的天体。包括环绕地球的运行、飞往月球或其他行星的航行(环绕天体运行、从近旁飞过或在其上着陆)、行星际空间的航行和飞出太阳系的航行。航天的关键在于航天器应达到足够的速度,克服或摆脱地球引力,飞出太阳系的航行还要摆脱太阳引力。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是航天所需的3个特征速度。恒星际航行尚处于探索阶段(见星际航行)。有人把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天,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宇。航天有时也泛指航天工程或航天技术。

宇宙航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高一物理 宇宙航行

这可以用量子物理来解释其实是因为引力子叠加成引力波所造成的才会这样
首先你要明白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是万有引力的分力,而在宇宙中万有引力全部用来提供物体的向心力,所以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受到的地球给物体的引力完全用来提供高速绕地球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当然是完全失重了

高一物理 宇宙航行

4,关于宇宙航天的知识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 回答 航天技术是指将航天器送入太空,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又称空间技术.其组成主要包括: (1)航天运载器技术.航天运载器技术是航天技术的基础.要想把各种航天器送到太空,必须利用运载器的推力克服地球引力和空气阻力.常用的运载器是运载火箭. 运载火箭主要由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箭体和仪器,仪表系统组成.为了使航天器获得飞出地球所需要的速度,靠单级运载火箭的推力目前难以达到.为此,人们发展了多级运载火箭.多级运载火箭是由几个能独立工作的火箭沿轴向串联组成. (2)航天器技术.航天器是在太空沿一定轨道运行并执行一定任务的飞行器,亦称空间飞行器.航天器分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两大类. 无人航天器按是否环绕地球运行又分为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探测器等.其中人造地球卫星按用途分为:①科学卫星:用于探测和研究;②应用卫星: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③技术试验卫星:用于技术试验和应用卫星试验.空间探测器按探测目标分为月球探测器,行星(金星,火星,水星,土星等)探测器和星际探测器. 载人航天器按飞行和工作方式分为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等.其中载人飞船可分为卫星式载人飞船,登月式载人飞船和行星际载人飞船等;空间站可分为单一式空间站和组合式空间站. (3)航天测控技术.航天测控技术是对飞行中的运载火箭及航天器进行跟踪测量,监视和控制的技术.为了保证火箭正常飞行和航天器在轨道上正常工作,除了火箭和航天器上载有测控设备外,还必须在地面建立测控(包括通信)系统.地面测控系统由分布全球各地的测控台,站及测量船组成.航天测控系统主要包括:光学跟踪测量系统,无线电跟踪测量系统,遥测系统,实时数据处理系统,遥控系统,通信系统等.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更多2条 

5,宇宙航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宇宙航行是指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太空(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的航行活动。又称空间飞行或宇宙航行。主要目的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的天体。包括环绕地球的运行、飞往月球或其他行星的航行(环绕天体运行、从近旁飞过或在其上着陆)、行星际空间的航行和飞出太阳系的航行。航天的关键在于航天器应达到足够的速度,克服或摆脱地球引力,飞出太阳系的航行还要摆脱太阳引力。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是航天所需的3个特征速度。恒星际航行尚处于探索阶段(见星际航行)。有人把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天,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宇。航天有时也泛指航天工程或航天技术。

6,宇宙航行是怎么回事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搞了个火星探测的研究性计划,即“猎户星座计划”。为此设计的“奥利安”号无人飞船,设想用间隔的核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来推动。后来,科学家们又对“奥利安”号的设计进行了改进,使它成为载人恒星际航行飞船,飞向天狼星或别的恒星。巨大的飞船可装载几百名男女宇航员和他们的后代,以及维持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的一切物品。飞船的核脉冲推进装置,采用小型氢弹爆炸产生动力。一颗氢弹的爆炸威力,相当于1000吨黄色炸药,每隔3或10秒钟爆炸一颗。10天之内可使飞船加速到1万千米的速度,由于速度效应,280年可以到达天狼星附近。英国星际航行协会1973年1月,成立以阿兰·邦德为首的科学家小组,他们在“代达罗斯”研究性计划中,设计了“代达罗斯”号自动飞船,用来飞往离地球6光年的巴纳德星。由两级组成的飞船,均采用核脉冲推进。飞船总长200米,初始质量5.4万吨,其中两级的核燃料分别为4.6万吨和4000吨。用氢的同位素氖和氦的同位素氦-3作燃料,让它们在-270℃的低温下混合,并制成直径为2~4厘米的小球。动力装置工作时,将一颗燃料小球射入发动机燃烧室。同时,几十个电子束发生器发出高能电子束,一齐轰击核燃料小球,使温度升至上千万度,氖和氦-3发生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的能量,推动飞船前进。如果每秒钟燃烧250颗小球,即核脉冲率达250次每秒,则推力可近似于连续。第一级工作2.05年后与第二级分离。第二级接着工作1.76年,使飞船速度达到3.6万千米每秒。由于速度效应,大约50多年可飞到巴纳德星。在接近巴纳德星的前几年,放出探测器,对巴纳德星、它的行星及其卫星进行探测。从飞船发射时算起,大约60年后可收到“代达罗斯”号飞船的探测信息。20世纪80年代初,弗里曼·迪森提出用微波帆来推动宇宙飞船。1984年,罗伯特·福瓦特以此设计了“星束”号宇宙飞船,它有一张直径达14米的圆形网帆,它由极细的铝丝织成,重量只有20克。在网帆上有10万亿个铝丝交叉点,每个交叉点就是一个微电子线路,它们既是计算机的元件,又可感光,具有微型针孔照相机的功能。一座围绕地球运行的太阳能卫星电站,将电能转变为微波。在卫星与“星束”号飞船之间,设一面菲涅耳透镜,将卫星发来的微波,聚焦到飞船的帆上,开启10万亿个微电子线路,调节网帆的导电率,使帆对微波束的反射能量达到最大值,作用在网帆上的微波束的光子压力,使飞船加速。通过科学计算表明,20千兆瓦的微波束,可使飞船获得155克的加速度值,在六七天内达到1/5的光速,即6万千米每秒。由于速度效应,约20年可到达比邻星。如微波束加速的时间延长,则到达的时间还可缩短。在飞行过程中,飞船上的超大规模集成块会自动使用网帆中的导线,作为微波天线去收集微波束的能量,然后像人眼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一样,自动分析目标星的光谱信息,并以25张每秒的速度拍照,再通过网帆做定向天线,将探测到的信息发回地球。激光动力飞船由于太阳能卫星电站的电能,既可以变成微波束也可以变成激光束,而且激光束比微波束发散性更小。为此,罗伯特·福瓦特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激光束代替微波束,设计了“星集”号飞船。它由3个同轴环组成,外层为加速级,直径1000千米,中间为交会级,直径320千米,内层为返回级,直径100千米。飞船上的帆用铝膜制成,膜厚16毫微米,直径3.6千米,重约5吨。将激光束聚焦到帆上的菲涅耳透镜,直径1000千米,设在土星和天王星之间绕太阳飞行的轨道上。铝膜薄帆能反射82%的光能,让4.5%的光透过,吸收13.5%。计算表明,65千兆瓦的激光束,可使飞船获得4%的地球重力加速度值,连续加速3年,飞船可达到11%的光速,约40年可到达比邻星。如果将激光的功率增大到43000×1012瓦,那么则可使飞船以1/3克加速,1.6年飞行0.4光年的距离,速度达到50%的光速。由于速度效应,20年可到达距我们10.8光年的E.E星系。在离E.E星0.4光年距离时,外层移位,将激光束反射到交会级上,由于作用方向相反,经1.6年减速,就可以较低速度在某颗行星上着陆,或低速飞行进行考察。全部航行时间23.2年。如果飞船在那里探测5年,然后将返回级分离出来,交会级将反射面朝向太阳系,飞船就会加速返回地球,来回时间为51年。光子火箭推进20世纪50年代初桑格尔设想的由光子火箭推动的宇宙飞船,分三部分。最前面是供宇航员工作和生活的座舱。中间部分是燃料贮箱。最后面是动力部分,它的主要部件是巨大的凹面反射镜,面积达几十平方米。光子发生器在反射镜的焦点上,推动飞船高速前进。那么,光子从哪里来呢?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组成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不同物质只是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目不同,如氢原子核为一个质子,核外一个电子;氦核为两个质子、两个中子,核外两个电子等等。质子、中子和电子等粒子,统称为亚原子粒子。三四十年代,科学家发现,每一种亚原子粒子都有与它对应的反粒子存在,如反质子、反中子和反电子等等。正粒子组成正物质,就是我们日常接触的各种物质,反粒子组成反物质。不过,迄今在宇宙中没有找到天然的反物质,只能在高能核物理实验室制造出几种粒子。科学家们相信在宇宙大爆炸初期,由能量创造物质时,正物质与反物质是成对出现的。与此过程相反,正物质与反物质相遇时,会双双消失(科学上叫湮灭)放出光子,同时放出锁闭在物质中的能量。桑格尔的光子火箭,设想用质子和反质子即氢与反氢湮灭来产生光子。反物质推进人类不仅可以利用正反物质湮灭产生的光子来作宇宙飞船的动力,而且可以利用它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来推动宇宙飞船。据计算表明,只要用9千克正反氢湮灭产生的能量,来加热4吨液氢,可把1吨重的宇宙飞船以10%光速的速度送往比邻星。因为正反物质湮灭,能100%地将物质转换成能量,而核裂变只有0.1%,核聚变也只有0.7%。正在研制的由反物质衍生的火箭燃料,冲比可达5万~10万秒,这比普通火箭燃料高5~50倍。美国人罗伯特·佩奇设想了一种反物质推进的星系际飞船,用500万年飞向离银河系最近的仙女座中的大漩涡星系。这需要10万代人的生命延续。为了保证人口质量和文化稳定(最主要的要记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需要几个种族的好几千万人同行,这就是一整个社会。因此,这艘飞船必须能提供几千亿平方米的表面积,供居住、生活和工作。飞船的质量在500亿吨以上,加上几乎同样质量的反物质(如磁悬浮状态下存贮的反铁),总质量在1000亿吨左右。其中人员和几亿吨物质只占1%。建造飞船和合成反物质,需要好几千年的时间。为了避免飞船工作时辐射出来的能量(相当全世界核武器的总能量)伤害人类,飞船应在冥王星以外的轨道上建造与组装。飞船用所载的反物质和本身的结构材料湮灭的能量启航和加速,同时为生活、交通、工农业、商业和学校等社会功能机构提供能源。在加速500年后,达到0.2%的光速,2万年后达到8.8%的光速,4万年后达到25%的光速,5万年后停止加速时,达到40%的光速,这时飞船90%的质量已转变为能量而消耗掉,而人口则增加到10亿。飞船已飞出了银河系。5万年加速时间似乎很长,但它只是整个航行时间的1%,就像100千米行程的汽车,用1分钟加速到60千米每小时一样。在巡航期间,为了使飞船保持足够的热量,同时能容纳足够数量的城镇和电子、通讯、交通等系统,需要花几千年的时间,将飞船改造成卷席形。在离目的地4万年航程时开始减速,到达目的地后,飞船原始质量的9%又被转换成了能量,人口则增加到50亿。星际冲压飞船1克加速航行用什么能源产生动力,始终是宇宙航行的主要问题,这既关系到飞船的速度,也关系到飞船的质量。最有利的办法,当然是直接从太空获取高性能的能源材料。氢是宇宙中普通存在的物质。在广阔的宇宙空间,虽然是高度真空,但仍然有氢分子和氢原子存在。在太阳周围的空间比较稀少,每立方厘米只有0.1个氢原子,在星际分子云中多一些,每立方厘米达4万个左右。当然,这比起地球大气来是非常稀薄的,每立方厘米的地球大气含有4万兆个氮和氧分子。科学家们设想,在已有相当速度的宇宙飞船上,安装一个巨大漏斗形氢采集器,让它在前进过程中,把太空中的氢收集起来,然后让它进行聚变反应,用所产生的能量使飞船加速。1克氢原子聚变可产生6300亿焦耳的能量,是烟煤能量的2000万倍。由于这种飞船与冲压喷气飞机相似,所以称为星际冲压飞船。假如星际冲压飞船的初速度为16.7千米每秒,为了每秒钟收集到0.5克氢,氢采集器的直径必须在几百千米以上。从增大速度,赢得时间来说,当然是加速度愈大愈好,但加速度过大,超重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那么,多大的加速度合适呢?人类长期在地球表面上生活,已习惯于承受地球重力,即1克重力加速度。如果星际冲压飞船以1克加速飞行,人在飞船上生活和工作,既不会有超重,也不会有失重,与在地球表面上一样。1克加速,速度增加是很快的,2年(地球上3.8年)可达到97%的光速,飞过2.91光年的距离。如果是到11.8光年的天苍五(金鱼座星)去考察,则在飞过航程中点以后,将飞船调转180度,就会以1克减速飞行,最后以较低速度到达,考察1年后以同样的程序返回,来回约七八年(地球上20多年)。如是在宇宙中周游,飞船连续加速,12年飞出银河系;14年飞过仙女座星系;20年飞过100亿光年的距离。如果宇宙是球形的,周长900亿光年,则飞船已经绕了宇宙1/9圈。由于飞船的速度已非常接近光速,速度效应非常显著,只要1~2年的时间就可飞过剩下的8/9圈,而回到地球。当然,地球上已过了900亿年时间。

7,宇宙航行

第一题的V无非就是该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就是火箭发射的速度。当然这是抛出的速度,不是运行的速度。 ①那么第一宇宙速度V=(gR)^1/2 (即 gR的开根号,g为该星球的重力加速度,R为该星球的半径-已知) ②由第一个条件可得,Vo=g*(t/2) {你不知你理解不——竖直上抛到最高点和落回原点用的时间相同即各(t/2),那么Vo就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的末速度了,所以得到上式} ③那么就可以得到 g=2Vo/t ④那么V=(2RVo/t)^1/2 ( ^1/2 是开根号) 第二题 这么简单公式用一下就得了。 GMm/(r^2)=mv^2/r ……① GMm/(R^2)=mg 的 GM=gR^2……② r=2R……③ 把②③带入① 得到答案v 自己算 第三题 ...那么物体的受力是如何呢。 mg=mv^2/R ……①得到 地球运行的线速度v 那么地球运动的周期T=S/V=2πR/v 把①得到的v带进去得到答案

8,高中物理宇宙航行

第一个式子把前后反过来写就是:万有引力等于重力gmm/r^2=mg第二个式子的意义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gmm/r^2=mv^2/r当然可以有mg=mv^2/r你的二个式子都不合适现在把你上面说的话,用我的式子重新表述,思路就清晰了。由这二个式子就能解决宇宙航行一章中所在的问题了。不明白的欢迎追问。其它问题再另行及时提问。我会随时帮你解困释疑。也请你及时采纳。
a=GMm/r2 加速度相同v=根号下GM/r 所以v1大于v3 Q动能大势能小 P势能大动能小 所以v2大于v2
首先你要把卫星的绕地球转的速度和发射速度区分开,我们发射卫星在它还没到预定轨道时,是个“扔”的速度,你想象一下把卫星从地球“扔”上太空,扔的远自然需要的动能就大,把地面看成0势能面,所以轨道越远,机械能越大。 至于你疑惑的万有引力定律:轨道越大,速度越小,和“扔”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万有引力是等稳定后,由公式得出的,适用于稳定转的卫星,不适用于卫星发射。 若已经稳定,要想变轨,变半径更大的轨道,则同上面“扔”的道理,需要加速(轨道椭圆就在远地点加速),变轨后机械能变大。比如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发射(“扔”)速度,最大环绕(“转”)速度。 弄清了以上关系,这类题就好做了,只要点火,机械能就变大,并且不论做什么运动只要在离地球相同距离的位置上加速度就相同

9,宇宙航行的方向

星际航行和在地球上的航行是完全不同的方法,在地球上可以对准目标再用仪器保证飞行姿态就可以直达目标了,而在星际航行时,由于其它星球的引力作用,当飞行器经过时会被引离航线,甚至可能被引向这些星球而坠毁。所以星际航行的航线要经过复杂的计算,要利用途中经过的星球的引力。比如最近的登月飞行,先要在绕地球轨道上飞行适当的时间以达到适当的离轨角度,然后加速脱离地球轨道与运行的月球相遇,再沿切线方向进入绕月轨道,在绕月轨道运行适当时间后再减速最后降落到预定月面区域。其中用无线通讯来控制飞行器还有时间延迟的误差需要考虑。可见,登月就这么复杂,更远的星际航行要经过多少星球,要作多少轨道切入脱离的计算和飞行。就目前技术而言,人类尚不具备飞离太阳系到达以外确定目标的能力。
第一题的v无非就是该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就是火箭发射的速度。当然这是抛出的速度,不是运行的速度。 ①那么第一宇宙速度v=(gr)^1/2 (即 gr的开根号,g为该星球的重力加速度,r为该星球的半径-已知) ②由第一个条件可得,vo=g*(t/2) {你不知你理解不——竖直上抛到最高点和落回原点用的时间相同即各(t/2),那么vo就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的末速度了,所以得到上式} ③那么就可以得到 g=2vo/t ④那么v=(2rvo/t)^1/2 ( ^1/2 是开根号) 第二题 这么简单公式用一下就得了。 gmm/(r^2)=mv^2/r ……① gmm/(r^2)=mg 的 gm=gr^2……② r=2r……③ 把②③带入① 得到答案v 自己算 第三题 ...那么物体的受力是如何呢。 mg=mv^2/r ……①得到 地球运行的线速度v 那么地球运动的周期t=s/v=2πr/v 把①得到的v带进去得到答案
这些问题,一个问题,现在人类的“地球速度”太低了, 远没有达到宇宙航行的所需速度,不过控制飞行器的技术地球人是有的, 但是要想游刃有余的航行,先提高“地球速度|”在说吧

10,高中物理 宇宙航行 关于近地卫星同步卫星和赤道上随地球自转

a.一些基础知识:(1)万有引力之是指任意两个质点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2)分力的矢量和与合力等价。分解的意义一般在于便于分析计算。(3)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4)物体在引力场中自由运动时有质量而不表现重量的一种状态,又称零重力。且,在超失重的状况下,物体所受重力不变。(5)向心力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因为它产生指向圆心的加速度,所以称它为向心力。它不是具有确定性质的某种类型的力。相反,任何性质的力都可以作为向心力。实际上它可是某种性质的一个力,或某个力的分力,还可以是几个不同性质的力沿着半径指向圆心的合外力。(6)地球绕其中心轴线自转,地球上的物体亦绕自转轴作圆周运动,而不是绕地心做圆周运动b.具体分析:对于地球上的物体:(1)从力的合成的角度看,地球上的物体受到万有引力和地面给予的支持力,这两个力的合力(矢量和)即为该物体受到的向心力。而向心力使得该物体可以绕着地球的自转轴做圆周运动。(2) 从力的分解的角度看,地球上物体所受万有引力可以分解为向心力和重力,重力与支持力抵消,最后还是只剩下向心力使其作圆周运动。 而对于近地,同步卫星:它们都只受一个力,既万有引力。在这时,万有引力充当其向心力使之作圆周运动,且等于重力。嗯。。。乱哄哄说了一堆不知道你明白没有。。。。。总之希望对你有用咯~
错了,是重力由自传离心力和万有引力合成形成,而不是万有引力拆分
近地卫星、同步卫星重力完全充当向心力,赤道上的物体,向心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充当的 a=gm/r^2 可知r 越小向心加速度越大 呃,个人想法仅供参考
力分力性质力和效果力等,万有引力是性质力,而向心力是效果力(即产生向心加速度)不能把两力放到一起分解。换句话说这时卫星所受的万有引力,就是向心力(忽略阻力等其它因素影响时)。不知道说清楚没。 通常我们在地球上受的万有引力都近似的看成重力了,实际上它分为向心力和另一个力也就是真实的重力。重力还有一个定义是地球对地表附近物体(跟地球一起转的物体)的引力,对卫星而言应该没有这个概念,另一方面看,重力与物体重 量有关系(对卫星来说不存在嘛)还可以看公式mg=GMm/r2,r是地球半径,卫星不能这么算。(希望我绕清楚了)

文章TAG:宇宙  宇宙航行  航行  宇宙航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