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生平简介100字

死得其所
(⊙o⊙)…

苏轼生平简介100字

2,用四点概括苏轼一生

一、空怀志远未得偿(苏轼的政治抱负终是未能完整地实现) 二、孤冢独叹情深重(十年生死两茫茫,情深一篇,令人叹惋) 三、身世悲凉仍畅爽(回归纯朴心境,莫听穿林打叶声句,让人眼前一亮) 四、得失不计定白驹(赤壁赋中的人生慨叹,精辟而自然)

用四点概括苏轼一生

3,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对其作品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他的早期作品清新自然,如初发嘉州,是受其成长环境的影响.中后期作品反映了一些政治角逐,宦海波澜,也是其人生经历决定的.但我觉得其开朗,洒脱,豁达的个性和他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那一种独有的霸气和豪气,使他的诗乐观向上,豪迈超达.
苏东坡原名苏轼,轼,即为马车上车棚前的护栏,没什么作用,如果将起去掉,马车颠簸起来,人就容易在车里摇晃,甚至甩出去.苏父对大儿子苏轼寄予的希望就是为人要低调,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默默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对其作品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4,苏轼的生平经历简单点

苏轼的生平坎坷的仕途苏轼的一生,虽然也曾短暂当过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显赫官职,但总的来说,他的仕途仍是坎坷多于通泰。他一度入狱,几乎丧命;多次贬官,两度流放,其中一次更流放到海南岛,在岭南住了7年。 进取与超脱之间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的仁政思想和进取精神,道家的超脱世俗和佛教的圆通自在,在他身上获得了融和。大抵在仕途腾达时,儒家思想为主导;贬官流放时,佛、道思想占上风。他在《超然亭记》中说:「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译文:不论到哪里,没有不快乐的,因为他遨游于世事之外。)正是这种源于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使他得以超然物外,随遇而安。历经磨难而不颓唐丧气,身处逆境而洒脱自若,即使在最倒楣的境遇中,他也能找到乐趣。例如他在岭南所作的《食荔支》诗中写道:「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形成自然豪放的文风多次的贬官流放,使他增长了阅历,开阔了眼界,从而丰富了文学作品的题材内容;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通,也有利于他形成自然豪放的文学风格。苏轼虽然也认同道对文的决定作用,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但他对道和文的阐释,却别开生面,自成体系。 融通三家之道苏轼的道并非纯粹的儒家之道,而是融通儒、道、佛三家之道。同时,他认为「圣人之道」,「皆出于人情」(《中庸论》)。这就为文学从传道转向抒写人性和情感,敞开了方便之门。

5,用排比句引用苏轼的诗句描述苏轼的一生

他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慷慨豪迈;他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他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宽广旷达;他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寄愿;他也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沧桑悲凉;他就是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的-------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毕竟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平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冠绝一时,流芳百世,但他的五尺之躯却见容不了当权派。无论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他都照例不受欢迎。自从身不由己地被推上政治舞台以后,他两度遭到贬谪,从三十五岁开始颠沛流离,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你仿佛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中国的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新的谪居地进发。最后,孤身一人流放到海南岛,他这个一天都离不了朋友的豪放诗人,却被迫像野人一样住在蛇蝎衍生的椰树林里,在语言不通的蛮族中了却残生。
修之以身其德乃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取法于上,尽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求功要求百世功,立业要立千秋业,扬名要扬万代名。
你好!他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慷慨豪迈;他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他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宽广旷达;他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寄愿;他也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沧桑悲凉;他就是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的-------苏轼.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6,求苏轼的生平简历著作求学经历及评述600字

苏轼,诞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字子瞻,一字子平,又字平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从小接受优良的文化教育,因其父苏洵游学在外,曾由母亲程氏教他读书识字。苏轼自幼聪颖,才气横溢,奋励有济世志。嘉祐二年(1057),二十二岁的苏轼中了进士,后除大理评事,任凤翔府签判。英宗治平二年(1065),值史馆。神宗朝,因上书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任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三州刺史。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人从苏轼所作诗文中罗织“诗讪朝廷、讥切时政”的罪名,苏轼因而被捕下狱。这即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由于多方营救和神宗母亲太后的说情,苏轼在牢中关了四个多月,便释放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旧党执政,尽废新法,苏轼被召还京,迁中书舍人,后除翰林学士兼侍读,复迁礼部尚书兼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又因和执政者政见不合,他认为不应当尽废新法,因而为旧党一派攻击,出知杭、颖、定三州。后又回京,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元年(1094)又贬知英州,再贬惠州,授琼州别驾,一直贬官到儋州(今属海南省)。徽宗立,移廉州、永州,至英州复任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直到临死前半年才获赦,北归途中,因病卒于常州(今属江苏),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生平 宋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7,苏轼的经历

【苏轼生平】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文章TAG:苏东坡  一生  苏轼  生平  苏东坡的一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