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船借箭的课前预习

作者:注册用户 文章来源:无忧教育网 点击数:3338 更新时间:2005-4-1 草船借箭-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学会本课的生字11个,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句体会诸葛亮是一个顾全大局、足智多谋的人。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学习课文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初读课文。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部分内容改写而成的,是一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这一历史时期,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的关系如何? 二)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生字,理解字意。 2、学习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3、"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 对学生的自学情况加以检查,评议。 三)浏览课文后,分段。 1、《草船借箭》重点词是"借箭",课文围绕"借箭"写了哪几个内容呢? 2、想一下,这四个内容各是课文的哪些片段?课文应怎样分段? 四)学习第一段。(1、2自然段)。默读课文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学习。问题可能有: 1、周瑜为什么要"委托"诸葛亮10天内造10万支箭?【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想以次暗害诸葛亮。理解"妒忌"。】他为什么要用"造箭"来为难并暗害诸葛亮呢? 2、诸葛亮明知周瑜的险恶用心,为什么不加揭露,不婉言拒绝,反而愿意立下军令状,在三天内完成这项任务呢?【1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2诸葛亮知天文、懂地利,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想曹操"借箭",以"胸有成竹"。】 3、让学生根据上述两个问题,用笔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语句。请学生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分角色读,既回答问题,又了解诸葛亮和周瑜的为人。 4、完成作业:周瑜( )诸葛亮的才干,想以造箭来( )诸葛亮;诸葛亮答应了( )天造箭,并立下了军令状。说明诸葛亮为了"联孙抗曹"能够( )而且考虑周详,确是一个很有( )的人。 概括段意。 五)作业:作业本1、2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二--四段,了解诸葛亮是怎样实现"草船借箭"。 2、通过深究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四个人物的特点,搞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而二段(2、3、4自然段),自由读课文后,解决几个问题。 1、读周瑜对鲁肃说的话,从两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是怎样的人?鲁肃又是怎样的人? 2、读鲁肃、诸葛亮的对话,说说诸葛亮为什么敢于请鲁肃"帮帮我的忙",要鲁肃为自己准备船只、士兵、器材?【深知鲁肃是"真诚厚道、言而有信"的人】鲁肃真是这样的人?从哪里看出? 3、诸葛亮为什么不准备"造箭"的材料,却让鲁肃准备了与"造箭"不相干的东西?说明诸葛亮是怎样的人? 4、小结段意。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6--9自然段)默读课文,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诸葛亮怎样造箭?(划出有关这个过程的有关词语,回答问题。分五步同桌说说,在全班交流。) 2、瘟神们诸葛亮能借到箭?【从本段中,又可联系前两段,划出有关词语,回答:知晓天文,懂地利、识人心。】边回答,边指点学生读有关句子。 3、小结第三段段意。 三)学习第四段(第10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让学生联系第1自然段,看看本文首尾两句有什么关系?齐读最后一句。 小结第四段段意。 四)作业:作业本3、5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总结全文,简要复述。 2、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知道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3、完成有关作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看拼音写词语。(才干 妒忌 推却 惩罚 调度 水寨 呐喊 虚实 支援 神机妙算) 2、读课文(速读)说说本文写了臆见什么事? 二)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请按课后第2题说说作者安排了哪些材料对"草船借箭"作了生动的记叙。 然后让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简要复述本文内容。 三)同桌说手哦,然后全班交流: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读读课文中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词语。 神机妙算。 四)学生选择周瑜、鲁肃、曹操三个人物中的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完成作业本第6题。

草船借箭的课前预习

2,草船借箭教案答辩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词语“妒忌、军令状、自有妙用、呐喊、果然、神机妙算”在文中的意思。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等人物的特点,通过研读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的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长文短教法”与“重难点突破法”相结合) 运用“研究性阅读”学习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并用“长文短教法”与“重难点突破法”相结合,“长文短教法”:先快速弄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结果,再由结果切入重点——诸葛亮神机妙算,重点剖析“借”箭成功的原因,从中认识人物特点。“重难点突破法”:由课题直接进入课文内容——“草船借箭”的原因与结果,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结果?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切入全文的教学重点——感知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感受借箭的经过,感悟课文人物形象。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感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感悟诸葛亮顾大局、识大体的宽广胸怀。2、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课前准备:1、假期已经布置学生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让学生大致了解小说中的经典故事,感受书中典型人物形象;课前复述自己喜欢的故事。2、课前预习要求:自学生字、理解词语;初步了解“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与结果,初步认识人物特点,画出文中重点句子,圈出难句。3、制作《草船借箭》的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草船借箭》影片的短片。教学过程: 一、导新,理解课题(创设情境,感悟精彩) 老师在课前五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从画面感受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 老师导入【课件展示《三国演义》图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写了发生在什么时期的故事?书中哪个故事、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学生: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空城计》、《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诸葛亮、曹操、关羽、周瑜等。 【老师展示课件:三国鼎立的示意图片】 2、导题:书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赤壁之战中,周瑜的3万军士战胜了曹操的80万大军。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从哪儿来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草船借箭》。 →板书课题:19 草船 借 箭3、释题: 【课件展示:文中图片,并出示课题19草船借箭 】 师问:草船是什么样的船?谁向谁“借箭”?“借”到了多少?→学生:指装满草靶子的船。诸葛亮向曹操“借”到了十万多支箭。→老师引导:这就是 “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课件出示歇后语: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2)师问:诸葛亮“借”箭还给曹操了吗?→学生:没有!→老师引导:这真是“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课件出示歇后语: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二、授新,感知内容(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一)弄清“借箭”的原因(学习1—2段)1、导入课文: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具体原因是什么?→学生交流:(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2)有一天,周瑜借商议军事的机会,命令诸葛亮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来为难他、陷害他。→师问:诸葛亮是推脱?还是爽快答应?→学生:从容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 师问:诸葛亮明知道周瑜是故意为难他,陷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答应他三天内完成任务?联系时代背景来答。 【→老师展示课件:背景介绍: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周瑜)各据一方,互相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他们联合抗曹时发生的。】(并用课件展示“三国形势图”)→学生(老师点拨):当时处在刘备和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时期,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联合抗曹,并不点破周瑜的诡计,还答应他三天完成任务。→师问:周瑜听了诸葛亮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后,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课件展示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知故问) “用弓箭最好。”(脱口而出) “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心中暗喜)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从容一笑)“十天造得好吗?”(迫不及待)“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将计就计)“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试探)“只要三天。”(胸有成竹)“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威胁)“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态度坚决)“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学生交流:(1)周瑜高兴极了,赶紧叫诸葛亮立下军令状!(2)如果诸葛亮完不成任务,可以处罚诸葛亮。 →老师解释“推却”:推辞,推脱。“军令状”: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3、老师:师导:同学们从以上的精彩对话中,认识了周瑜、诸葛亮怎样的人?→学生交流:周瑜妒忌心强,为了陷害诸葛亮,假公济私,是个心胸狭小、心狠手辣的人;诸葛亮顾大局,识大体,为了联吴抗曹,不计个人得失,是个胸怀宽广的人。→老师展示课件: 诸葛亮 胸怀宽广 顾全大局周瑜 心胸狭小 心狠手辣→老师小结(同时课件展示):这就是 【“草船借箭”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并陷害他,诸葛亮从容答应三天造好,并立下了军令状。】 (二)揭晓“借箭”的结果(学习第10段)1、老师导入: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能否完成任务?文中哪段点明了结果?→学生交流:文中第10段点明了结果:诸葛亮第三天如期交箭。2、老师:这时周瑜什么反应?请全班同学齐读周瑜的话(读出他叹息与佩服的心情)。→学生齐读句子【课件展示此句】 :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教案答辩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更多内容请点击【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一)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知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需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实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同学认知到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同学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知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俺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胜利,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俺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   (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俺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迫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1段:   什么叫“妒忌”?   (对才干、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身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俺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⑴ 指名2同学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同学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⑵ 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俺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⑴ 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⑵ 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俺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俺意”……   ⑶ 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⑴ 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考虑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⑵ 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俺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⑴ 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⑵ 讨论、交流:   6、小结,俺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俺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⑴ 考虑: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⑵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考虑这些问题。   ①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②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俺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   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战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⑴ 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⑵ 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俺的计划就完了。   ⑶ 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⑷ 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⑸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⑹ 俺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⑵句,用“假如……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⑴ 指名读第三节。   ⑵ 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书:   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⑴ 比较句子:   ①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② 希望你借给俺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示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心中有数。)   ⑵ 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⑶句。   2、理解这句句子:   ⑴ “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⑵ “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示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⑶ 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   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示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⑴⑷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动身?   板书:   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⑴ 板:大雾弥漫。   ⑵ 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⑴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⑵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动身。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胜利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动身的原因。   ⑴ 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动身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⑵ 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识天象   ⑶ 齐读小黑板上第⑴、⑷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⑴ 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⑵ 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由惊讶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第三课时   一、温故   二、继续学习2~4局部   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   4、这样少的战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是他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   知曹操性   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6、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⑴ 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同学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⑵ 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⑶ 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示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   晓地利   4、齐读第9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四、朗读全文(分组朗读)考虑概括各段段意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考虑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胜利的原因。(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六、完成课后练习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二)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妒忌、擂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梳理文章结构,品词析句,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内化、积累课文中的经典语言和表达方法。   学习重难点:   研读文本,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自主预习:   1、自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能够读准“调度、擂鼓”等容易读错的词,能正确书写“妒忌”等容易写错的词。   2、自由读课文,并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通过刚才的读,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这些人物中,你最欣赏谁?   为什么? 把你认为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词句用横线划出来,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和体会。   合作探究:   1、交流故事中你最欣赏的人。   2、理解“神机妙算”。针对“神机妙算”你有什么幸想法?   3、探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dù jì dū du tuī què yán chí tàn tīnɡ màn zǐ sī zì   ( )( ) ( )( ) ( )( )( )   diào dù shuǐ zhài léi ɡǔ nà hǎn zhī yuán chénɡ xiànɡ xiàn qī   ( )( )( )( )( ) ( )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周瑜( )知道了,我的计划( )完了。   2、( )诸葛亮( )能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3、( )诸葛亮识天文,懂地理,( )他答应周瑜三天内造十万支箭。   三、把两边的词语连起来组成歇后语。   曹操南下              尽是计谋   诸葛亮立军令状           有借无还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          来得凶败得惨   诸葛亮开口             面不改色心不跳   草船借箭              糊里糊涂   课外延伸: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文章TAG:草船借箭  教案  预习  草船借箭教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