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尘心烦躁如何安静聆听极品音质金刚经读诵24比特超真

一切诸佛, 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皆从此经出

尘心烦躁如何安静聆听极品音质金刚经读诵24比特超真

2,如何读诵金刚经

专心,净心,恭敬读诵。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是功夫成片。南无阿弥陀佛

如何读诵金刚经

3,我想诵读金刚经怎么诵啊

端正身心,一心专读,读的时间心不要外驰,一心读经,目不斜视,摄耳谛听。时间长了自然得大利益。

我想诵读金刚经怎么诵啊

4,金刚经 怎么读

两种读法不求甚解的读 和 逐字逐句的读 搞明白弄清楚。两种都要读。前者是修持,后者是解义。前者修心,后者增智慧。
你可下载个MP3版本的金刚经照着读,比如百度或者酷狗都能搜到

5,如何诵读金刚经

不是的,你朋友对于佛法的理解太片面,经文如一个人,你要认识一个人,必然是认识他的全部,怎么能直接从他的腰开始只认识他一半?应当完整读诵,而且本身《金刚经》没有分32品,是后人分的,不如法,你在诵读时不要读32品的标题,直接读经文即可。通常经文前面有仪轨,如净口业真言,净意业真言等,这些都要读。所谓消除业障,是指整部经文帮你消除业障,而不是只读那一品,断章取义是错误的
消业障的方法是,真诚,恭敬读诵佛经,这样读哪一部经都有效,佛法是教育,忏悔是后不再造,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里面有大智慧,
诵全部《金刚经 》,你那朋友说的不对。

6,金刚经读诵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又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蜜」意为无极。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 1.金刚 :指金刚石,以喻坚利之意,历百劫千生,流转六道,而觉性不坏。即以金刚之坚,喻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若用。 2.般若 :为梵语,华语当译为妙智慧。(比智慧还高的层次) 3.波罗蜜:为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众生因有我执,故陷於烦恼之苦海。倘能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 4.顿悟 :就是一闻法,就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立即开悟,而明大道。(六祖惠能为代表) 5.渐悟 :由信而解,解而行,行而证,次第渐修,也可悟入。顿渐虽殊,而到彼岸则一也。(神秀为代表人物) 6.经:经字当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 7.此经年代约当我周穆王九年时,佛陀於中印度舍卫城南边的给孤独园说法。 8.本经为姚秦时之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9.三藏是指经藏(佛所说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论藏(所说的法相问答,及佛弟子或佛灭后,诸菩萨所解释的经义,与辩论法相的典籍)。 10.佛讲这本经,是说如来的心法。以断疑生信为主,以离相为宗,以无住为体。真空之妙,并不在言语行迹间,实不得已而言之也。所以经旨宏深,颇难了悟。倘若诵经之人,不知道经解;看经之人,不知道佛言,就是烂熟经文,也是茫无所得,更何能谈到以心传心,见性成佛的道理呢? 11.惠能大师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12.全部金刚经,共分三十二分,是梁昭明太子所分的。古藏真经,并无此界分。 正文: ——————— 法会因由分第一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释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 善现启请分第二 ———————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 大乘正宗分第三 ———————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妙行无住分第四 ——————— 复次,须菩提!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释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释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 如理实见分第五 ———————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释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 正信希有分第六 ——————— 须菩提白佛言:释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做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7,如何诵读金刚经

第一个是纯求感应的第二个是自性的,自性慧才更重要,完全去靠佛菩萨未必是终极的。楞严经·耳根圆通章中观世音菩萨是闻思修入三摩地,闻就是听闻佛法和诵经等等,思就是思考正义,最后要修行佛道,这样才能真正的成功进入诸佛正道。
如何诵读《金刚经》?第一:在读诵的时候,正如上师所说诵读《金刚经》意在“诵”,所以不要在诵读的时候去考虑经文的意思,只要心无杂念的诵读。为什么?因为佛经是从佛的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我们读诵之时没有意识心的启动,才能真正随文入观,进入佛的真实境界正如开经偈中所说: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果起心动念,那么对经文的理解就不是佛意,而是我们的妄念。很多人在读诵经典的时候,都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对经文的理解。一落在我上,法就成了攀援,不能见到法之本体。第二:解行并进------解经非常重要。在不读诵的时候,要积极的去看祖师大德的注释。推荐《金刚经六祖口诀》是非常好的注解。第三:定慧双修-----因戒生定 因定发慧没有真实的修证,是不能真正悟道的。没有真实的修证,经典也会成为法执。第四:破除我法二执-、修心为本-----这是修行的方向第五:如果读诵金刚经,建议配读《楞严经》,对理解《金刚经》大有帮助。其他的经典可按照前四种方法修学。南无阿弥陀佛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先洗手端座,然后恭恭敬敬地,一字一句地从头到尾诵读一遍,就行了。如果你想达成什么愿望,就把刚才读一部(读了一遍,就叫读了一部)金刚经的功德,回向自的愿望能够早日实现。如果没有什么追求,就可以把功德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刚开始读经的初期,暂时不需要理解经文的意思,读多了就会越来越聪明,慢慢地会自然而然地完全明白了。
佛经上所谓的诵基本上是指背诵,读才是一般所谓的照著经书念出声音来。读熟了以后才有办法诵,能够诵持,诵持不忘才能够忆念,能够时刻忆念,遇到顺逆境界,才能如理作意,不随境界转。那需不需要了解经文的道理?当然要,要先知道理才能如理作意。但是你在读诵经典的时候去思惟经文的意义,那你是到底是在读经还是在思惟呢?如果你能够同时做好这两件事情,那没有问题,如果不行,为什麼不读诵的时候专心读诵、习义的时候专心习义呢?其次,专心读诵经典与鹦鹉学舌有什麼不同?前者有心力,后者没有,这就是它的意义。真的专心读经一样可以入三昧正定,太虚大师就是这样读经的,你参考参考吧。以下摘录自〈我的宗教经验〉-《太虚大师全集》第十三编"秋天去住藏经阁看藏经,那时喜欢看憨山集、紫柏集,及其他古德诗文集与经论等。如此经过了几个月,同看藏经的有一位老首座告诉我说:「看藏经不可东翻西找,要从头依次的看到尾」。当时我因找不到阅藏头路,就依他的话,从大藏经最前的大般若经看起。看了个把月,身心渐渐的安定了。四百卷的大般若尚未看完,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过於涅盘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的顿空,但并没有失去知觉。在这一刹那空觉中,没有我和万物的世界对待。一转瞬间明见世界万物都在无边的大空觉中,而都是没有实体的影子一般。这种境界,经过一两点钟。起座 后仍觉到身心非常的轻快、恬适。在二三十天的中间,都是如此。 大般若阅后改看华严经,觉到华藏刹海,宛然是自心境界,莫不空灵活泼;从前所参的禅话,所记的教理,都溶化无痕了。我从前的记忆力很强,只要用心看一遍就能背诵。但从此后变成理解力强而没有记性了。 我原没有好好的读过书,但从那一回以后,我每天写出的非诗非歌的文字很多。口舌笔墨的辩才,均达到了非常的敏悦锋利。同看经的有后作金山方丈的静观和尚等,他们疑我得了憨山大师所说一般的禅病,但我自心中实很安定。"
印光大师开示读经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大师对人开示:「阅读经典要有正确的方法,首先态度必须至诚恳切,清净我们的身口意。读经之前,先端坐片刻,让心平静下来,然后拜佛,才朗诵经文;或者默默阅读;或者是先拜佛,然后再静坐片刻,才开经阅读。 凡读经,必须端身正坐,就像佛菩萨在面前亲自对我们宣说一样,心中不敢生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头到尾,一直阅去,对于经典的文字或是经中的义理,都不去想,也不去分别。照这样的方法阅读经典,利根的人,可以体悟佛法真理,证实相法,即使是劣根的人,也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文章TAG:金刚  金刚经  尘心  心烦  金刚经读诵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