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训的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起源于1902年创办的北京女师范学堂,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历程,成为了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北师大的校训是“止于至善”,它寄托了学校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创立校训的人是谁呢?据了解,校训的提出者是明代李时中。李时中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为南京太学和山西平定学设置了校训。而北师大的校训正是在李时中所提供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基础上,由校方制定的。

2. 校训的内涵
“止于至善”,是一个简短而富有内涵的校训。它不仅涵盖了北师大的教育理念,也成为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文化基础。这个校训中的“止”字,既有止于知识积累的含义,也有止于行为准则的含义。它告诫北师大的师生们,要注重内心的修炼,把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贯穿于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至善”则代表了北师大的教育目标和价值追求。它要求师生们追求卓越,创造优秀成果,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3. 校训的实践
北师大一直以来都在积极践行校训,将其贯穿于学校的各个方面。在师资培养方面,学校强调师范生的道德修养和教育情怀。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注重学术创新,鼓励师生们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取得更多的成果。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积极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为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校训的实践不仅体现了北师大的办学理念,也为世界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和经验。
4. 校训的启示
北师大的校训,“止于至善”,不仅是北师大师生们的精神指南,也是对所有人的启示。正如李时中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在生活中,师生们不断努力追求卓越,才能逐渐获得真理的真谛。从北师大的校训中,我们可以汲取精神营养,不断完善自我,做一个道德修养高尚、知识渊博、精神不凡的时代新人。我们应该在自己的领域中,将这个校训贯穿于行动之中,不断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
总之,“止于至善”是北师大的精神底色,是对当今社会的现实观、价值观和未来愿景的反映。师生们在秉承这个校训的过程中,需要有自我约束能力,有成为改革领先人才的态度,同时也要黑白分明,精益求精。这个校训,是北师大丰厚的文化遗产,也是学校的灵魂之所在。通过对校训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我们共同助力北师大成为更加杰出的学府。
文章TAG: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师范大学 师范大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是谁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