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心沉气静是什么意思

心沉气静就是心平气和,静下心来。佛家经常说的五蕴皆空也就是这意思。

心沉气静是什么意思

2,伍蕴皆空是什么意思

http://baike.baidu.com/view/45773.htm 看下

伍蕴皆空是什么意思

3,照见五蕴皆空是什麽意思

就是四大皆空了
我什么都可以放下 包括生命
我什么都可以放下 包括生命

照见五蕴皆空是什麽意思

4,如何解释五蕴皆空

五蕴皆空,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蕴藏、积聚的意思。佛教用语,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指外界的事物和内在的想法都是“空”,也都是“色”,人对它们不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它们对于人的本性都不应该有什么影响。因此教导人们要放下一切,摆脱苦厄。
五蕴皆空是指其无自性,色、受、想、行、识均是梦幻泡影。当你没有认识到这点时,就会感到它们都是真实的。这就是六根、六识给人的假象。看透这点,就会不再执着妄想,心无挂碍了。

5,解释金刚经名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是说万事万物都是缘起性空,无常变化的,不要执着,应该像观察梦境、虚幻的事物、早上露水、空中闪电一样,清醒的知道他们无常迅速,就不会执着了,作如是观就是正观。金刚经的主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目的就是要破人们对世间法的执着,无所住,不执着,无所住心即是妙明真心,无所住,才能照见五蕴皆空,从而升起度一切苦厄的大用。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陀菩提树下证道时,脱口而出: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佛祖就说法来破除众生于相上的执着,帮助众生破除我执、法执,从而背尘合觉,离魔近佛,得大自在,解脱生死。阿弥陀佛!知易行难,精进再精进。。。。。。。
抄来的。但是是最真的。。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梦指的是非真实的存在,幻是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假相,泡、影也是如此。 如露亦如电 露是一个相继相,我们人的生命是由很多的片断组成,比如电影每秒钟24格,我们看起来好像是连贯的,实际上是很多个画面组成的,我们人也是这样,我们都会变老,其实,我们也是时时刻刻的都在变老,只是这个过程我们见到是连续的,而实际上也是一个一个片段组成的。 电说的是闪电,是一个生灭相,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生有灭,是无常的,还有一个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是由无数个生灭的片断组成的! 应作如是观 是说我们应该如此的观想,有这种正确的观念~! 回答者:爱齐号 - 千总 四级 8-15 20:31

6,五蕴皆空指的是什么

在《心经》上有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决定,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在这里提出了“五蕴皆空”的重要性,即“五蕴皆空”能使人摆脱“一切苦厄”。那么五蕴的内涵是什么呢?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蕴藏、积聚的意思。如色蕴,聚集了过去色、现在色、未来色、粗色、细色等统称为色,因此色蕴是色的总和,色在这里相当物质,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不外乎从形状(形色)和颜色(显色)的色相上,因而佛家称物质曰色;受蕴,受是接受领纳的意思,当我们面对顺境或逆境时,所产生心灵上的情绪,这与苦乐忧喜舍的不同;想蕴,想是获取、想像的意思,在我们接触环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然后给它安立名称;行蕴,行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识蕴,识是了别义,是精神领域的统觉作用。色蕴属于物质现象范畴,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现象范畴。五蕴,是佛家对世间一切生灭现象所作的简单归纳和说明。为了说明“五蕴皆空”,《心经》上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进行解说。“有与空”的辩证概念有与空相对而存在,在一般人经验中,总以为有与空是对立的,他们认为有不是空,有在空外。《心经》则阐述了有与空的关系,说明“有空不二”的道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意思是说物质世界里的有与空是不二的,“有”是缘起有,世间一切有的现象,莫不是众缘所生。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有现象的存在,都是由众多条件和合,由条件决定它的存在性,当决定它存在的条件没有时,于是就为空。空有不对立,是一体的。所谓空,不必在有之外,也不必事物毁灭了才谈空;有是缘起有,有的当下就是自性空,有空一体。同样,将此运用到其它受蕴、想蕴、行蕴、识蕴都能成立,于是便有了“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是说世间的一切生灭现象并非实有,而是空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五蕴的有,并非有如我们所执的实在性,有是假有,因此,空,是对有的实质的透视,即:有是指名义上的有,你认为有就有,空也是指名义上的空。空,是破除我们对有的错误执着,倘能照见五蕴皆空,人类自然能够度脱一切烦恼痛苦。举例说明:当我们在努力时,在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时,利用“五蕴皆空”就能帮助我们摆脱困难,让我们清楚“有和空”是相对的,不必为有和空而苦恼,只要珍惜经历过程中的快乐便是了。

7,佛家常说的四大皆空是指哪四大啊

四大:地火水风,既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既地火水风。  四大皆空也有只地火风水四种毁灭世界的方式。使之空无一物。地震,(地空)火灾(火空),大风(风空),水灾(水空)。即非常直观的告诉世人现存的物质也是会被四大所空。菩萨,佛渡劫也不外乎靠修行渡过这四空。 四种方式都不会完全将外物 空 想要跳出三界。不入轮回,只有靠修行来得到。心无外物得道成佛。只有靠修行。水空为最厉害的一种,摧毁旧世界的时候又创造呢全新的世界,旧事物不留一点痕迹。其观点与基督教有可以说不是巧合的巧合。  佛教的四大与四大皆空  四大  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着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着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所讲的四大,也有小乘与大乘的不同 。从大体上说,小乘佛教所说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质现象的基本因缘,称为四大种,意思是说,地、水、火、风是形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于四大的调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谐便会欣欣向荣,四大矛盾便会归于毁灭,物理现象是如此,生理现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称为“四大违和”。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乘的涅槃境界,不再轮回生死。  大乘佛教所说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态的现象,是假非实,是幻非实,对于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本法,虽也承认四大为物象的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面貌 。  四大皆空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着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小乘佛教因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虽把物象看空,仍以为四大的极微质——“法”是实有的 。不过,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论而是多元论,因为佛教的空不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蕴,四大只是五蕴中的一蕴而已。什么又叫做五蕴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蕴。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时,由于五蕴的提出,证明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 。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 ,至于受、想、行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乃是用来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 。所以,佛教不仅不是唯物论者,倒是唯识论者 。  成语资料  词语解释  古时儒家对佛教理论的偏见。后为大乘佛法继承并究竟圆满地阐述了其产生,忍辱的真相。  字词解释  四大:古代称:忠孝仁义 为“四大”。  例如:对 不孝 的形容/不孝有三(种),无后为大!  出家人四大皆空:对于出家人,不能以忠孝仁义来衡量处事标准!
“四大皆空”,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四大也叫“四界”,具体指的是地、水、火、风。印度古代认为这四种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故名之为四大。  佛教所称四大,除含有上述意义外,主要指的是坚、湿、暖、动四种性能。就是说:地的属性是坚;水的属性是湿;火的属性是暖;风的属性是动。这四种属性具有形成有形有相的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的功能,所以可以叫性能。  又由于四种属性是从功能上来意识到它的存在、无形象去认识它,因此佛教称这四种属性为“能造四大”。而由四种属性所表现的有形有质,可以通过视觉去见到的地、水、火、风为“所造四大”。  尽管佛教认为有两种四大,然而“能造四大”仅仅是性能,是不可以肉眼见到的,而“所造四大”有形有质,是可以通过视觉来直接认识的,故一般提四大只是指“所造四大”,即地、水、火、风四种元素。  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存在的东西,外而山河国土,内而身体形骸,既不是类如造物主上帝所创作出来的,也不是无因无故而忽然产生出来的,而是四大和合所形成的。四种元素能产生世界,所以称“大”。  四大和合形成世界,可怎么说“皆空”呢?佛教说世界是四大组成的,而在这个世界上又以我们“人”为主体,因此还是以人为对象来谈这个问题吧。  谁都知道,人的身体乃是有思想的,所以人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综合体。可除开思想单从身体的组织来说:皮肉筋骨属于地大;精血口沫属于水大;体温暖气气属于火大;呼吸运动属于风大。  佛教认为,四大和合而身生,分散而身灭,成坏无常,虚幻不实。正是基于人的身体是四大的组成物,四大最终分离而消散,所以人根本就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的存在。  试看,死时此身溃烂无存,骨肉归地,湿性归水,暖气归火,呼吸归风,此时身在哪里!因此佛教的经典《圆觉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所以说“四大皆空”。  同时,佛教之所谓“空”并不是说待人死后四大分裂才说它是空,而是在未死时,也是四大假合,也是空的。  例如身体里的水分只要在强烈的阳光下照晒,就会挥发成汗水,汗水如再蒸发成水蒸气即再也看不见汗水的影子了。故四大不调时,火旺,人体则发烧,水旺,人体则畏寒……。可见四大亦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所以时时在变。而人的细胞每一秒钟都在不停地新陈代谢,按佛教的说法,即每一个人时时都在脱胎换骨。正由于四大只是暂时的聚合,并不是真实不变的实体,所以说“四大皆空”。  依此类推,宇宙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四大暂时聚合而成的,所以也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四大合则生,四大散则灭,哪有创作万物的“神”,哪有被创造的“万物”呢?所以说“四大皆空”。  而佛教所以说“四大皆空”,目的旨在建立“无我”的教义。一谈到“我”,人们往往将这个血肉之躯称之为我,而这个血肉之躯又只不过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的暂时的集合体。根据佛教的理解,真正的我并不存在。血肉之躯不过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的结合罢了,而且四大调合,互相转化,每一秒钟都在变化,究竟是前一秒的四大是我呢?还是后一秒的四大是我呢?所以从自称为我的身体中根本找不到我的影子,故说“无我”。
主要是讲的精神世界的空.人空,物空,事空,我空.能够达到空无的境界.
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四”是指地、水、火、风四物,也指坚、湿、暖、动四性。称之为“大”,是因为它普遍存在于任何物体中,也就是说,“四大”是每个物体自身所固有的物性,而不是单指自然界的大地、河流、日光、风力。就人的身体而言,皮肉筋骨属“地大”,汗血津液属“水大”,体温暖气属“火大”,呼吸运动属“风大”。物质(佛法称为色)由“四大”构成的观念,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对物质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是人类对宇宙本体初期探索的结果,属于一种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这样的观念和中国古代“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相近似。佛教产生后,沿用了古印度固有的思想并加以深化,提出了“四大皆空”的思想。
佛教沿用古印度学说将物质世界的本质元素归纳为四类,即:地、水、火、风,称为四大元素,简称四大。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文章TAG:五蕴皆空  是什么  什么  什么意思  五蕴皆空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