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有关春节的详细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3108.htm

有关春节的详细资料

2,有关春节的资料

春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是指中国农历的一月一日,也就是一年中的第一天,在中国人们大多会在一个月左右就开始准备,有很传统的菜式,例如:蒸碗儿【梅菜扣肉】,肘子,炖肉,炖排骨等。放鞭炮也是中国春节的庆祝的方式,大家都要在三十儿的晚上放一整晚的炮,吃饭前要放炮

有关春节的资料

3,找资料 有关春节

春节(Spring Festival)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找资料 有关春节

4,有关春节的资料

春节,我们称它过新年,是汉族传统节日中的大节,也是最热闹的节日。在中国,农历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过去,把这一天叫作上日、元辰、元日、元朔、正旦、元正、正朝、新春、新年。据说颛顼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统称为元旦。后来,用公元纪年(即阳历),1月1日是新年,叫作元旦。当然,一年不能有两个元旦,所以,在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叫作新年。不过,春节不光是指元旦这一天。它的庆祝活动,一直持续支正月十五的元宵花灯节,才算告一段落

5,关于春节的资料

“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但“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年的时间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的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

6,关于春节的信息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春节是新年的第一天,去外地打工的人们就会从外地回来,跟家人一起过春节
小孩小孩你别小孩儿小孩儿呢?
春节团聚的日子两年半夜分新旧万众齐欢接亥春辞旧迎春丰稔岁中猪领赏新台阶上步登高心想事成人逢盛世情无限猪拱华门岁有余福积泰来吉日生财猪拱户新春纳福鹊登梅新春大吉国泰民安戌岁乐粮丰财茂亥春兴人兴财旺巧剪窗花猪拱户妙裁锦绣燕迎春新春大吉戌年引导小康路亥岁迎来锦绣春恭贺新春朱门北启新春色紫气东来大吉祥恭贺新禧牛马成群勤致富猪羊满圈乐生财喜迎新春犬过千秋留胜迹亥年跃马奔小康国富民强,信了扭计。
在传统风俗上,春节以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为正年,而节日活动,则从腊月二十三日起,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期间的民间传统活动有:二十三,炕锅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杀年猪;二十七,宰灶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榨黄酒;三十(儿),捏鼻(儿)(包饺子);初一(儿),拱脊(儿)(磕头拜年)。春节的由来及传说正月初一,现称春节,民间俗称“过年”。据古书记载,唐虞时叫“载”,是万象更新的意思;夏代叫“岁”,表示新年一到,春天就来了;商代叫“祀”,表示四时已尽,该是编入史册的时候了;直到周代才开始叫做“年”。“年”的原意是指谷物成熟。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出现“年”字,它是由“禾”和“千”两个字组合的;意思是表示谷物累累,收成良好。古书上将五谷成熟,丰收之年,称为“有年”;大丰收年,称为“大有年”,以后便把谷物的一熟算作一年。关于“年”的起源,流传比较广泛的是人们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相传古时,有一种兽叫“年”,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稀少了,便出来伤害人畜。因此一到冬天,人人惊恐。时间长了,人们发现“年”虽凶猛,却怕红色、火光和巨声。于是大家约定,等“年”快要出山侵扰时,家家门上都涂上红色,准备了火把、灯笼、竹节,等“年”窜到村口时,就立即将灯笼、火把点着,把竹节扔进火里爆炸,并齐声呐喊。“年”害怕得掉头躲进山里。从此“年”再也不敢出来危害村民和牲畜了,但人们总忘不了往年防御“年”的日子,故以后每到冬天,人们照样涂红和燃烧竹节,这样代代相传,“过年”的习俗就形成了。
收到的人会永不被炒,阅读的人会飞黄腾达,储存的人会爱情甜蜜,删除的人会好运连连,转发的人会薪水猛涨! 2水煮鱼的热烈,白灼虾的鲜美,咕老肉的甜蜜,拉条子的宽广,发面饼的博大,向你表示真诚的祝福,祝你新的一年,快乐幸福! 3钱多钱少常有就好;人俊人丑顺眼就要;人老人少健康就好;家穷家富和气就好;一切烦恼理解就好;人的一生平安就好! 4春节有大礼,惊喜等着你。编辑短信“我想请你吃饭”到138xxxxxxxx(当然是发来短信那家伙的号),您将有机会得到天才亲笔签名,合影留念。机会难得,赶快行动吧! 5从现在起只疼你一个人,宠你,不骗你,答应你的每一件事都会做到,对你讲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心,不欺负你、打你、骂你,要相信我哦。新春快乐呀~

7,关于春节的资料 有什么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节(年节)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9-10]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岁已开启。“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干支(岁)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在传统文化中,干支与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岁由此开始。 [9-12]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节令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令民俗仍旧保留了下来。春节是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以及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驱邪纳福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1、春节从前不叫“春节” 正月初一其实在古代不叫春节,叫元旦。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纪年,才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2、“春节”从前不是节日  在中国历史上,“春节”一词不是节日,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汉书·杨震传》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则泛指整个春季。3、春节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春节,是指中国农历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民间广义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4、最早和最晚的春节时间  “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2月20日)相差整整一个月。  据历法计算,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5、春节可能过两个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公元 1645 年)到公元 2800 年,闰正月只发生 6 次,分别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  距现在最近的一次要等到 2262 年,看来我们是没缘分碰见了。6、大年三十也可能在“二十九”  一个月没30天在农历中是正常事情。现行农历是根据地球月亮太阳三者运行的天文数据来安排的。事实上,月亮从圆到缺的时间平均周期是29.53天,安排月份的天数必须是整数,这就导致了大月、小月的出现,出现某个月30天,某个月29天的情况。  如果这个月刚好是腊月,那么这一年(农历)就没有大年三十了,除夕也就提前到了腊月二十九。7、春节每天庆祝内容都不同  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和人日。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积累了经验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  所以,初七为什么要上班……8、春节不只中国有  除中国外,还有很多国家将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期,如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节(年节)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岁已开启。“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干支(岁)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在传统文化中,干支与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节令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令民俗仍旧保留了下来。春节是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以及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驱邪纳福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而且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上有自己的特点。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因各朝代历法不同,元旦所在的季节也不同。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需同时考虑到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故确定元旦时,需首先确定它在某个季节,然后再选定与这个季节相近的朔月作为元旦。由于一岁与12个阴历并行不相等,相差约11天,故每隔3年需设置一个闰月来调整季节。中国上古的天文学家曾想出一个简便的方法来判断月序与季节的关系,这就是以傍晚时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称之为十二月建。从北方起向东转,将地面划分为12个方位,傍晚时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该月的月建,其子月、丑月、寅月分别相当于十一、十二、正月。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因各朝代历法不同,元旦所在的季节也不同。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需同时考虑到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故确定元旦时,需首先确定它在某个季节,然后再选定与这个季节相近的朔月作为元旦。由于一岁与12个阴历并行不相等,相差约11天,故每隔3年需设置一个闰月来调整季节。中国上古的天文学家曾想出一个简便的方法来判断月序与季节的关系,这就是以傍晚时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称之为十二月建。从北方起向东转,将地面划分为12个方位,傍晚时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该月的月建,其子月、丑月、寅月分别相当于十一、十二、正月。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文章TAG:关于春节的信息  有关春节的详细资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