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月夜的赏析150个字

杜甫把家眷寄居在鄜州,只身前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掳到长安。由于杜甫当时位卑名微,没有被拘禁,这首诗就是这年八月在长安所作。诗中写在秋天的月夜里,深切思念家人,但不从正面着笔,而是zd从侧面写妻子在月下思念自己,泪流不止的情态。这样写,能很好地表达诗人思家的深厚感情,表现了诗人的匠心。

月夜的赏析150个字

2,月夜的诗眼和赏析

1. 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现实感慨,诗人假托守边士兵之口,愤怒谴责了统治者的妥协投降政策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倾诉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满腔悲愤,表达了中原遗民盼望光复的迫切心情,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2. 全诗十二句,四句一韵,意思也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将军沉湎酒色致使战备荒废;第二层写戍边战士年华蹉跎而功业无成;第三层写遗民渴望恢复却屡盼屡空。(望采纳、)

月夜的诗眼和赏析

3,巴金月夜 评析

巴金的短篇小说,情节多数不复杂,故事呈单线发展,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由于重在抒发情感,因此不大讲究篇章布局、结构技巧,但这些表面上的弱点都被作品感情的真挚这一特长弥补过来了。《月夜》描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可悲事件,但巴金没有正面写出土豪劣绅杀害乡民的过程,而是藉船夫耐心的等候,船上人们的疑惑与被杀乡民的妻子寻找丈夫来烘托出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结尾处充满感伤情调:“根生嫂的哭声不停地在空气中撞击着--好像许多颗心碎在那里面,碎成了一丝一丝的,一粒一粒的。它们渗透了全个月夜。空中,地上,水里,仿佛一切全都哭了起来,一株树,一片草,一朵花,一张水莲叶。”   巴金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他早年作品的景色描写,一是十分注意炼字,注意意境。比如“网”这个字就是他十分喜爱用的,他特别爱用“网”来形容光线,如小说中“黑暗是一秒钟一秒钟地淡了,但它还留下了个网把一切都掩覆着。山哪,树哪,河哪,田哪,房屋哪,都被盖在它的网下面。月光是柔软的,它透不过这网眼。”第二,他不喜欢对景物做细致的、冗长的、冷静的描画,而宁可写出这些景色在人们心理上造成的主观印象,把景色与人的感觉联系起来,从而造成具有浓郁色彩的人化的自然。作品中几次出现美丽的水莲花,均是为了反射出恶的世态和引人沉思的内涵。
我好怕怕啊~~~我才不相信是你提问的!靠吆~~~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巴金月夜 评析

4,杜甫的七律月夜赏析

是五律。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5,月夜赏析刘方平100字

《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1]。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   刘方平,开元、天宝时人,隐居颖阳太谷,高尚不仕。《唐才子传》称他“神意淡泊,善画山水”,“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

6,月夜 杜甫的赏析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①。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②。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③。 注释 注释 [注释] ①鄜州:今陕西富县。当时诗人的妻子在此州。 ②云鬟:指妇女乌黑的发髻。清辉:清冷的月光。 ③虚幌:薄幔。双照:同照二人。 赏析 赏析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中。这年5月,杜甫携家避难鄜州,8月只身前去投奔刚在灵武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送于长安,杜甫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诗的表现手法独具匠心:明明是杜甫思念流落鄜州的家人,不直接道出,而是用换位思考法来写,即设想妻子儿女在鄜州对月思念杜甫。妻子正在鄜州对月思夫。孩子们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事。在月下伫望时间长了,露水沾湿了妻子的头发,清辉使得妻子玉臂生寒。妻子在想:何时才能团聚呢?全诗写乱离岁月,家人两地相思之情,情真意切,真挚动人。
赏析: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杜甫《月夜》赏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女儿,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鄜州月儿明,(如同长安的一样,被叛军拘囚的我独自在望月思家,家中)妻子也在独自望着天上的月(妻子的身边不是有孩子们吗?怎么也会是“独看”呢?)。只因孩子们还小还未谙世事,他们是不会懂得母亲望月是在“忆长安”啊!(月光下,妻子望月一定望了很久了,想来)雾湿云鬓,月寒玉臂。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依靠在虚幌(薄帏)之中,让那皎洁的月光照着我们,不再泪水盈盈呢? [教师鉴赏文]此诗题为《月夜》,字字从月色中照出。“独看”、“双照”是诗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方着笔,写妻子“独看”鄜州月“忆长安”,而自己“独看” 长安月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伤今日之“独看”,忆往昔的同看,期待未知何时的将来的共倚“虚幌”,对月舒愁。透过历史的月光,可以看到,“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的是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的是四海升平的理想。诗圣杜甫诗歌中时代的脉搏清晰可辨

7,求月夜刘方平 的赏析文字

刘方平,开元、天宝时人,隐居颖阳太谷,高尚不仕。《唐才子传》称他“神意淡泊,善画山水”,“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  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征,不好去穿凿。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多么好的语言,多么美的意境!好散发着盎然的春意,读后令人心醉。这便是盛唐诗人刘方平的绝句《月夜》。 开头两句,颇有画意。夜半更深,一片寂静,诗人窗前眺望,只见银白色的月光斜照着半个庭院,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那迷人的月光又把诗人诗人的视线引向了天空,在群星闪耀的夜空中,他看到了北斗星和南斗星都有已横斜。这两句从庭中的月光写到天上的群星,随着视线的转移,画出了广阔无垠的空间,意境开阔。在这寥廓的画面中,有月色、星斗、人家,透过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位不眠的诗人。 更深人静,诗人为什么不能成眠呢?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原来是春的信息触动了诗人。在夜半更深、万籁俱静之际,突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这虫声驱走了严寒,报导了春回大地。闻虫声,我们仿佛听到了春的脚步,仿佛看见了千树梨花。本来是听到唧唧虫声而知春暖,可是诗人却先写感到温暖,再以“虫声新透绿窗纱”的具体音响来说明春已闯入人间,构思新颖,引人入胜。“今夜偏知春意暖”,正说明以前没有感到;“虫声新透绿窗纱”,则说明以前没有听到。“偏知”是所感受,“新透”是所闻,一感一闻,相辅相成,把诗的意境和盘托出。读到这里,那早春之夜的美景以及诗人兴奋喜悦的心情都跃然纸上。闻虫声而知春,诗人更难以入眠了。是思念家乡?怀想情人?嗟叹身世?还是什么别的?诗人一概不提,极其宛转含蓄,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这首诗描写细腻,刻画传神。诗人以他特有的敏感,从气候的细微变化中捕捉到春的信息,用平淡无奇的字句,淡淡几笔,即将一片夜景绘出,热情讴歌了那蕴含勃勃生机的早春景色,生趣横溢,逗人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小诗别开生面,不落俗套。诗人写早春,一般选取的色彩是“浓”的,意境是“闹”的,往往是阳光灿烂的白天,还多和花草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却与众不同,它以月夜为背景,色彩是淡的,意境是静的,然而淡中有味,静中有动,更见其妙。 《月夜》是一首独特的回春曲。读了这首诗,我们也和诗人一样,心潮起伏,思绪千万,禁不住要唱起一支春之夜的赞歌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但他的几首小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据皇甫冉说,刘方平善画,“墨妙无前,性生笔先”(《刘方平壁画山水》),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如果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实际上,他的这点诗意体验,刘方平几百年前就在《月夜》诗中成功地表现过了。刘诗不及苏诗流传,可能和刘诗无句可摘、没有有意识地表现某种“理趣”有关。但宋人习惯于将自己的发现、认识明白告诉读者,而唐人则往往只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诗意感受,不习惯于言理,这之间是本无轩轾之分的。

文章TAG:月夜  赏析  150  个字  月夜赏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