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推免系统,研究生推免系统在报考志愿的时候需不需要填写学术型
来源:整理 编辑:去留学呀 2023-05-07 03:36:43
本文目录一览
1,研究生推免系统在报考志愿的时候需不需要填写学术型

2,研究生推免系统里如果报的学校不让去复试系统会不会有显示
现在我见过的有两种:1 是一直等待复试通知,就是把你晾到了一边。 2 是48小时内给你的志愿解锁
3,研究生国家推免系统什么时候开放
研究生国家推免系统要到9月下旬开放。2016年的开放时间如下可供参考:第一阶段,9月22日起,推免生可进行注册、查询本人推免生资格及相关政策,填报个人资料信息,网上支付;第二阶段,9月28日-10月25日,推免生可填报志愿,接收并确认招生单位的复试及待录取通知;第三阶段,当年推免生可在规定时间内查看相关录取备案信息,栏目开放时间为2016年12月20日-2017年1月19日。关注研招网的相关信息或通知。打开研招网上方的【推免服务系统】即可了解。推免生:全称"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是指可以不用参加研究生考试而直接读研的一种情形。推研按时间排序是:交叉、本系直博、本系直硕、外推、工硕。每年推研的时间为大四上学期9月初到9月末。推免时间一般是每年的9月初开始。第一阶段,9月22日起,推免生可进行注册、查询本人推免生资格及相关政策,填报个人资料信息,网上支付;第二阶段,9月28日-10月25日,推免生可填报志愿,接收并确认招生单位的复试及待录取通知;第三阶段,推免生可按规定查看相关录取名单及录取信息,开放时间为次年1月底-2月底。
4,推免服务系统怎么不能选导师只能选不区分导师么
一般情况下推免服务系统只能选不区分导师的。推免生要充分考虑兴趣、性格、实力等方面,绝大部分推免生会选择本科专业或者关联性大的相关专业。当然也存在跨专业的推免生,但是成功者并不多。推免生选择跨专业的占少数,一般导师不太愿意接受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大的推免生。导师更希望招到的学生能很快进入专业领域,配合导师开展工作。可以根据自己能力范围与兴趣方向选择多所院校。考生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否则不但不会增加成功机会,而且容易因为频繁奔波疲劳作战。扩展资料:推免服务介绍如下:计划申请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大三生一定要积极申请参加重庆大学举办的“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重庆大学将夏令营作为选拔推免生的方式之一。部分考生经过夏令营就取得了重庆大学推免研究生的“预录取”资格,夏令营在保研这件事上所起到的重要角色。两封专家推荐信、已发论文以及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等材料。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推免服务系统将对考生开放一般是不区分导师的,当然也有一些院校要求报导师,例如中科院不同的学校选导师的时间不同,具体可以打电话问问。比较早的推免复试的时候就会通过填志愿表之类的方式选,也有录取之后通过网络或短信的方式选,还有的在全国推免系统上选,也有研究生开学后才选。不过开学后再选的比较少,大部分大四就开始联系导师做准备了。当然,你也可以提前自己联系导师。
5,什么叫推免研究生
推免生: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推荐:指普通高等学校按规定对本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遴选,确认其免初试资格并向招生单位推荐;免试:是指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必经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初试,直接进入复试;接收:是指招生单位对报考本单位的具有免初试资格的考生进行的复试和录取。国家文件规定,本科毕业生获得推免资格后,可以通过国家推免服务系统自主选择报考学校。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是国家针对应届毕业生采取的一项研究生招生措施,推荐免试的学生不用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直接读研。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本校免试直推。主要面向本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这在推荐免试名额中占据了大部分。 2、特长生免试直推。有些学校为了招徕或留住特长人才,往往给予特别优惠,免试推荐就读研究生。常见的是体育类和文艺类特长生,但名额非常少,要求很严,还有许多学校没有此类政策。 3、校际间免试直推。教育主管部门为了鼓励高校间学术交流,减少学术近亲繁殖,近几年大力提倡向其它高校免试推荐优秀毕业生。 4、免试推荐、保留入学资格。这类保送生不是马上就去读研,而是保留入学资格一、两年,先按照学校安排去有关部门工作,或作为教育部门选派人员去边远地区支教。诚聘兼职征稿代理,长期合作,互利共赢!另长期招聘兼职写作编辑,报酬优厚,付酬快捷便利!优先考虑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及各专业社会人士!发表论文选择九品论文网,点击头像直接查看可联系
6,研究生推免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要学习前几名才可以
教育部文件,研究生推免就是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入学。你们学校有一个评分体系,主要是按照成绩+科研加分+额外加分综合排名,然后通过学校考核之后获得保研资格。一般来说按照学院推免名额来说,都是前十名。文件如下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各研究生招生单位: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是研究生多元招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的重要举措。2006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3〕8号),推动相关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进一步推动招生单位(推荐高校)科学规范选拔、择优录取,保障考生自主报考权利,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促进招生单位提高招生质量和办学水平,现就推免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进一步加强推免生遴选工作各推荐高校要坚持以提高选拔质量为核心,完善全面考查、综合评价、择优选拔的推免生评价体系和工作机制,突出能力考查,注重一贯表现,强化对考生科研创新潜质和专业能力倾向的考核。要进一步规范推免生遴选工作,相关工作要在学校推免生遴选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院系要成立推免生遴选工作小组,落实集体议事和集体决策制度。学校和院系推免生遴选办法均要严格遵守本通知及其他相关文件确定的推免政策和管理规定,广泛征求师生意见,与推免名额一并提前公布并严格执行。二、切实保障考生自主报考所有推免生均享有依据招生政策自主选择报考招生单位和专业的权利,所有推免名额(除有特殊政策要求的专项计划外),均可向其他招生单位推荐。推荐高校要充分尊重并维护考生自主选择志愿的权利,不得将报考本校作为遴选推免生的条件,也不得以任何其他形式限制推免生自主报考。三、维护招生单位公平竞争、科学选拔2014年起,教育部下达推免名额时不再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不再设置留校限额。推荐高校也不得对本校推免名额限制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报考类型,不得自行设置留校限额或名额。四、大力推进信息公开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教学函〔2013〕9号)和年度研究生招生文件精神,做好推免名额、推荐办法、推免生名单(含姓名、院系、综合测评成绩等)、复试录取办法、拟录取推免生名单(含姓名、复试成绩等)、咨询申诉渠道等推免招生重要信息的公示公开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要加强对本地区推荐高校和接收单位推免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五、调整优化工作程序2014年起,推荐、接收工作在时间上分为互不交叉的两个阶段。推荐工作统一于每年的9月25日前结束,推荐工作结束后启动接收录取工作,接收录取工作统一于每年的10月25日前结束。推荐阶段招生单位不得进行与考生签订接收录取协议等接收阶段工作,接收阶段不得开展推荐工作。六、健全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教育部建立“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以下简称“推免服务系统”,开通时间另行公告),作为推免工作统一的信息备案公开平台和网上报考录取系统。推免生(含推免硕士生和直博生)资格审核确认、报考、录取以及备案公开等相关工作均须通过“推免服务系统”进行。各推荐高校应在推荐阶段通过“推免服务系统”,将推荐办法,以及按照推免名额遴选并公示的推免生名单,报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进行政策审核,并按要求向教育部备案。备案截止后,不再进行补充备案。最终推免生名单以“推免服务系统”备案信息为准,未经推荐高校公示及“推免服务系统”备案的推免生无效。各招生单位应通过“推免服务系统”向社会公开招收推免生章程和专业目录,并在接收阶段发放复试及待录取通知。招生单位要将招收推免生章程、专业目录以及经过公示的拟录取推免生名单报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进行政策审核后,按要求向教育部备案。最终推免生录取名单及新生学籍注册均以“推免服务系统”备案信息为准。未经招生单位公示及“推免服务系统”备案的考生不得录取。推免生可通过“推免服务系统”查询招生单位的招收推免生章程和专业目录,填写报考志愿,接收并确认招生单位的复试及待录取通知。“推免服务系统”保障推免生自主报考,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可自主多次平行报考多个招生单位及专业。七、加强规范管理推荐高校和招生单位分别是推荐工作和接收工作的责任主体单位,开展推免工作要切实遵守推免政策,严格按名额推荐,规范工作程序。凡违反政策开展的推荐或录取工作,以及进行的相关承诺,一律无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要切实发挥监管职能,加强对本地区推免工作及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推动相关单位进一步规范推免工作,提高推免招生选拔质量。严格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36号),对未按相关政策要求开展推免工作的,按照招生违规行为的相关处理规定对招生单位进行严肃处理,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还将按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实行问责。教育部办公厅2014年7月25日望采纳
文章TAG:
研究 研究生 系统 报考 研究生推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