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1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

出自《论语》,在《论语》的“子路第十三篇”中——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和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我手头上有2007年5月第一版的李零先生的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在其附录的第17页和第18页可以找到以上两段原文。

1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

2,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问:“子路可以让他参与政事吗?”孔子说:“子路果断,对于参与政事有什么呢?”又问:“端木赐可以让他参与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对于参与政事有什么呢?”又问:“冉求可以让他参与政事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对于参与政事有什么呢?”
季康子问:“子路可以让他参与政事吗?”孔子说:“子路果断,你觉得他能为你做些什么呢?”又问:“端木赐可以让他参与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你觉得他能为你做些什么呢?”又问:“冉求可以让他参与政事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你觉得他能为你做些什么呢?”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3,躬身垂范是什么意思

中华廉洁自律名言点评:躬身垂范【名言】 (1)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 【出处】《宋史·宋庠传附宋祁》 【大意】自身不作表率,别人就不会服从;不以自身为先,别人就不能相信。 (2)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出处】《论语·子路》 【大意】如能端正了自己,对于处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不能端正自己,怎么能纠正别人呢? (3)身教重于言教。 【出处】(清)魏源《默觚·学篇一》 【大意】由自己的行动去教育人,比只用严辞去教育人更容易让人接受。 (4)行不正则民不服。 【出处】《管子·心术下》 【大意】行为不端正,则民众不服从。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品行端正,给他人做出表帅,用行动来教育他人。
以身作则

躬身垂范是什么意思

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出自哪里

出处:《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哀!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赏释:接舆:传说春秋时的隐士。凤:这里指孔子。谏:挽回。春秋时,正处于奴隶制开始崩溃,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发展时期,孔子却到外游说,宣扬他的儒家学说,因而到处碰壁。接舆对他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你是多么地不走运呀!过去的已无法挽回了,未来的可还赶得上呀!算了吧,算了吧!现在那些执政的也都身处危境啊!”这两句话含有一定的哲理。过去的纵然是错了,但也是无可挽回的;只要向前看,那么未来的还是可以追补的。后世多用这两句作为对人或对已鼓励的话。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司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两句,就是出自本句的。接舆所唱的又名《接舆歌》
出自《论语·微子》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论语·微子》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春秋·接舆《凤歌》
春秋·接舆《凤歌》,《论语·微子》加以引用“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哀!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5,自己做不到的就别说别人用成语和古文诗句怎么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白话译文: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这句话和老子的“无为而治”有些相似,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喜欢,也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立即回答道:“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扩展资料: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解释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原文出处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字义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或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于:介词,在。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一、可以这样说: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二、扩展知识: 1、出处:《论语》。 2、翻译: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3、引申: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也可以解释为你自己如果作不到,凭什么去要求别人。

6,论语对后世影响

《论语》中关于务政的思想是“学以致用”思想的具体体现,对此,《论语》中对务政的标准也作了具体说明. 其一,关于务政的对象.孔子认为只要懂礼、有道、正直,并具备一定的从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务政.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也就是说,只要人具备一定的参政素质,诸如果断、达理、多艺就可以参政. 其二,关于务政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从政者必须勤勉忠诚.孔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先之劳之”,“无倦”(《子路》).也就是说在位不松弛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要带头、勤勉,办事不要松懈.从政者必须温良恭俭让.陈子禽向子贡问道,“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学而》)也就是说孔子来到一国就一定会知道这里的政事,就是因为先生有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五种美德.而这五种美德也间接地说明参与国政的道理.有一次,孔子在谈论郑国贤相子产时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正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正是由于子产的这种庄重、恭敬、恩惠、道义和美德,才能使他处于郑国的贤相位置. 第三,要言行一致,举止端庄.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卫灵公》)也就是说要想使自己的思想主张为他人接受,必须心意诚恳,行为端庄,这样你的主张就可以行得通了. 第四,要眼光远大,依次而进.子夏当了莒父的县长,向孔子请教怎样理政.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即要求人们处理政务不要图快,贪图眼前利益,图快反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贪图小利反而办不成大事.而应眼光放远,依次而进.另外,孔子还认为在处理政务时应当慎重,要深入实际,多听多见,了解实情,以免犯错误.即所谓“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警戒作用
可以看看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很有收获。。。
知识
作为一个略知一点中国历史的中国人,我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像《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正因为这样,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向是只敢仰视而不敢触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读,也从不敢随便发表什么评论。毕竟我对其了解的深入程度还远没有达到可以对其历史地位或性质妄加评论的程度。这个学期,思修课布置写《论语》的读书笔记作为平时作业,于是我只有硬着头皮写一点点我的想法。其中肯定有很多错误,请老师给予指正。 据中学的历史课本记载,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直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事实上,这两千年中,官家推行论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统治的工具。因为论语讲“礼”、讲“仁”;讲“忠”,将“孝”;或许也因为《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个人对该句的理解持保留意见,见下文)。若子民全都仁义忠孝而又不知,自然不会犯上,不会犯上也就不会作乱,更谈不上谋反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 P1)。我们要推翻封建统治必须要先推翻它的思想枷锁。《论语》自然是首当其冲。所以,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打倒孔家店是非常正确的。打得很好。 有人说我的这种言论是在抹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其实不然。我主张打倒的,是那个作为思想枷锁的《论语》,是那个用所谓的“仁义道德”(鲁迅语)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的《论语》。将其打倒,反而有助于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论语》。 所以,我主张这样读论语:仅仅把它当作一部书,不带历史偏见地来读。 这样读一读,我觉得,《论语》本身并不是框框条条道德规范。它是鲜活的生活。 首先,论语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伦理著作不一样,他没有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专门的论述,他只是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断,并且其中的角色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语将被记录下来。所以显得十分自然。 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 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当然,这是读书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说了这么多,不举例子就全是空谈。所以下面我就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我读论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论语》中记载孔子评诗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如果要问我,读了《论语》,如何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读到了什么呢?我觉得,我读到的是:如何做人。如再加几个字以说得详细些,那就是:中庸之道。

7,论语中知者乐水的前一句

智者乐水  【原文】   智者乐水,仁者爱山。   【出处】   子曰:“知者乐[音:yào]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 《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 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因为--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王观)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崔颢)   论语   雍也第六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简而   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   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4』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於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政也与   ?」曰:「赐也达,於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   『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   於偃之室也。」   『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16』子曰:「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4』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7』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30』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乐”字应该读作“要”。《王力古汉语字典》“乐”字中,第三个读音:“yao,五教切,去,效韵,疑。药部。”下注云:“喜好,喜爱。《论语·壅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此即读“要”之说。   然而,此“乐”字,真就应该读作“要”吗?   案唐代陆德明之《经典释文》云:“乐,音岳,又五孝反,下同。”稍微解释一下,所谓“五孝反”,是古代的拼音法,“反”指“反切”。那么《经典释文》中的“五孝反”即同于《王力古汉语字典》里的“五教切”。《经典释文》意思是,“乐”读音作“岳”,又可读作“五孝反”的音“要”。“下同”,是指《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句中有两个“乐”字,第一个“乐”字读音解释完了,下面第二个“乐”字的读音与第一个相同。   在《经典释文》中,“要”这个读音是作为第二个选择的,而第一读音应为“岳”。那么,对于这个“要”的读音,应当怎么看呢?   明代秦钺之《慈湖家记》云:“音释家乐山、乐水,并五孝反,尤为害道。”此中即指出,将“乐”读作“五孝反”之“要”音,是“尤为害道”的,即不同意读作“要”。   又清代翟灏之《四书考异》云:“此乐字,或言不应音岳,恐《释文》有讹。然《礼记》乐不可及、敬业乐群、有所好乐,俱一音岳,则先儒自有此音训。下知者乐,乐字释文,亦五孝反,确属可疑。”   此中举出《礼记》中的三句带有“乐”的话,并且以前的儒家对这三句话中的“乐”字都定音为“岳”。既然古儒已经有了注音,而现在又将《论语》中的“乐”字,定音为“五孝反”的“要”音,实在是值得怀疑的结论,恐怕《经典释文》本身就有所错误。   通过上述简单的引证,可见将《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之“乐”字,读作“要”音,也是值得推敲的。从“经学”的角度看,该“乐”字应正读作“岳”音,基本是可以确定的。   在文末,再说两句题外话。为什么“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呢?有云:“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又有将“五行”之说引入者,云:“知者属土,故乐水;仁者属木,故乐山。”录此二说,以供参考。   所以,到底是读le 还是yao 是有争议的,不能一概而论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 只有后半句,没前半句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文章TAG:于从  从政  孔子  孔子说  于从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