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风鄘风相鼠的作品原文

相鼠有皮⑴,人而无仪⑵;人而无仪,不死何为⑶?相鼠有齿,人而无止⑷;人而无止,不死何俟⑸?相鼠有体⑹,人而无礼⑺;人而无礼,胡不遄死⑻?

国风鄘风相鼠的作品原文

2,国风鄘风载驰的作者简介

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90—前656),姬姓。周庄王七年(卫惠公十年)左右生于卫国都城朝歌定昌,长大后嫁给许穆公,周惠王二十一年(卫文公四年)卒于许国,大约活了三十四岁。是中国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存诗三篇,均收于《诗经》。

国风鄘风载驰的作者简介

3,柏舟鄘风中难字的拼音鄘 髦髡靡

您好。鄘 鄘:读 yōng  ◎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北。髦髦:读 máo  1. 古代称幼儿垂在前额的短发。 2. 毛中的长毫,喻英俊杰出之士:髦硕。髦士。髦俊。 3. 指马鬃:髦马。 4. 〔时髦〕时兴的,如“时髦的服装”。 5. 古同“牦”,牦牛。髡髡:读kūn  1. 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髡首(剃去头发,光头)。髡钳(剃去头发,并用铁圈束颈)。 2. 古代指和尚。 3. 古代称修剪树枝。靡 靡:读 mí  1. 浪费,奢侈:靡荡。靡费。侈靡。 2. 分散:靡散(消灭)。 3. 古同“糜”,糜烂。祝好,再见。
美丽晓风495 :你好《鄘风 柏舟》:泛(fàn )彼柏舟,在彼中河。髧(dàn)彼两髦(máo),实维我仪(配偶),之死矢(shǐ)靡(mí)它。母也天只(zhǐ ),不谅(liàng )人只(zhǐ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配偶),之死矢靡慝(tè)。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本篇是一个少女自己找好了结婚对象,誓死不改变主意。恨阿母不亮察她的心。注:泛通泛。

柏舟鄘风中难字的拼音鄘 髦髡靡

4,榟是什么意思

梓zǐ【名】(形声。从木,宰省声。本义:木名,即梓树)同本义。一种原产中国的梓树属落叶乔木,高6—9米,叶对生,宽卵形,先端尖。大的圆锥花序,顶生,黄白色,略带紫色斑点,蒴果长丝状,种子扁平,木材可供建筑及制作木器用梓,楸也。——《说文》树之榛栗,椅、桐、梓、漆。——《诗·鄘风·定之方中》江南出楠梓。——《史记·货殖列传》又如:美国梓;海地梓;四川梓制作木器的人攻木之工,轮、舆、弓、炉、匠、车、梓。——《周礼·考工记》又如:梓人(古代木工的一种);梓匠(两种木工。梓,梓人,造器具;匠,匠人,主建筑);梓师(古代梓人之长);梓器(木工所制的器具)雕刻印书的木版闻以华严合论梓行,此希有功德也。——张居正《答奉常陆五台书》又如:梓人(指印刷业的刻版工人);梓行(刻版印行);梓刻(雕版,表示书将印行)故乡的代称。桑梓的简称因为古代宅旁常栽的树,是梓和桑吾不爱锦衣,荣归夸梓里。——刘迎《题刘德文戏彩堂》如:梓里(故乡);梓乡(故乡)
榟 [zǐ] 古同“梓”。 梓[zǐ] 1、落叶乔木。木材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器(棺材)。~宫(皇帝的棺材)。2、治木器:~人(古代制造器具的木工)。~匠。3、木头雕刻成印刷用的木板:付~(把稿件交付排印)。~行(xíng )。4、指故里:~里。桑~。5、姓。

5,诖是什么意思

gua】 诖 (1) 诖 guà (2) 形声。从言,圭(guī)声。本义:贻误(连累) (3) 同本义 [affect adversely;implicate] 诖,误也。――《说文》 诖误吏民――《汉书·文帝纪》 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战国策·韩策》 (4) 又如:诖误(欺蒙牵连他人犯罪);诖注(错误地记载);诖乱(使迷惑混乱);诖谬(谬误) (5) 欺骗 [cheat] 诖,欺也。――《广雅》 诖乱天下,欲危社稷。――《史记·吴王濞列传》 (6) 又如:诖墨(欺蒙毁谤) 诖 (诖) guà ㄍㄨㄚˋ (1) 失误:~误(a.牵连入罪;b.撤职,失官)。 (2) 欺骗:~乱天下,以危社稷。 (3) 碍,挂碍。 郑码:SBB,U:8BD6,GBK:DAB4 笔画数:8,部首:讠,笔顺编号:45121121 相关词语: 诖误 诖伪 诖注 诖谬 诖乱 诖墨(百度全科摘)
诖(詿),guà,此处的“诖”是失误的意思。
如果是小说角色名字的话,那么只是作者为了名字好看而随便取字。 如果非要详细意思的话,可解释为善欺之人或者欺骗他人的人。(针对) 详细解字: 诖: 基本字义 1. 失误:~误(a.牵连入罪;b.撤职,失官)。 2. 欺骗:~乱天下,以危社稷。 3. 碍,挂碍 详细字义〈动〉1. 形声。从言,圭( guī)声。本义:贻误(连累) 2. 同本义 诖,误也。——《说文》诖误吏民——《汉书·文帝纪》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战国策·韩策》 3. 又如:诖误(欺蒙牵连他人犯罪);诖注(错误地记载);诖乱(使迷惑混乱);诖谬(谬误) 4. 欺骗 [cheat]诖,欺也。——《广雅》诖乱天下,欲危社稷。——《史记·吴王濞列传》 5. 又如:诖墨(欺蒙毁谤) 梓 基本字义 1. 落叶乔木。木材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器(棺材)。~宫(皇帝的棺材)。 2. 治木器:~人(古代制造器具的木工)。~匠。 3. 木头雕刻成印刷用的木板:付~(把稿件交付排印)。~行(xíng )。 4. 指故里:~里。桑~。 5. 姓 详细字义〈名〉1. (形声。从木,宰省声。本义:木名,即梓树) 2. 同本义 [chinese catalpa]。一种原产中国的梓树属落叶乔木,高6—9米,叶对生,宽卵形,先端尖。大的圆锥花序,顶生,黄白色,略带紫色斑点,蒴果长丝状,种子扁平,木材可供建筑及制作木器用梓,楸也。——《说文》树之榛栗,椅、桐、梓、漆。——《诗·鄘风·定之方中》江南出楠梓。——《史记·货殖列传》 3. 又如:美国梓;海地梓;四川梓 4. 制作木器的人 [woodworker]攻木之工,轮、舆、弓、炉、匠、车、梓。——《周礼·考工记》 5. 又如:梓人(古代木工的一种);梓匠(两种木工。梓,梓人,造器具;匠,匠人,主建筑);梓师(古代梓人之长);梓器(木工所制的器具) 6. 雕刻印书的木版 [printing blocks]闻以华严合论梓行,此希有功德也。—— 张居正《答奉常陆五台书》 7. 又如:梓人(指印刷业的刻版工人);梓行(刻版印行);梓刻(雕版,表示书将印行) 8. 故乡的代称。桑梓的简称 [native place] 因为古代宅旁常栽的树,是梓和桑吾不爱锦衣,荣归夸梓里。——刘迎《题刘德文戏彩堂》 9. 如:梓里(故乡);梓乡(故乡) 10. 姓 〈动〉1. 刻板,付印 [print]故归梓删去。——宋应星《天工开物序》 2. 又其友涂伯聚为之梓行。 3. 又如:付梓(付印)

6,西周时期出现的十五国风是指什么

十五国风即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 期间又分为 东 南 西 北 中 五大文学区域: 东区:《齐风》代表作:鸡鸣齐富甲东海,士农工商贾云集,文风开放。其诗善于夸饰,舒缓深远,节奏疏宕。大国之风 。南区:又有《周南》、《召南》、《陈风》代表作:周南之关雎、桃夭、采蘩 陈风之月出二南有《楚辞》之源之说,诗中,多表现女性劳动、恋爱、思夫等生活与情感,还有一些礼俗诗(贺新婚、祝多子等)。《陈风》多半是关于恋爱婚姻的诗。西区:《秦风》、《豳风》代表作:秦风之蒹葭、终南、黄鸟、无衣 豳风之七月、东山,其中七月是诗经中最长的篇目。《秦》诗中多尚武精神、杀伐之音,朱熹《诗集传》:“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死。”清新朴素,简洁质实,刚毅健朗。北区:《魏风》、《唐风》代表作:唐风之褒羽 魏风之伐檀、硕鼠多讽刺、揭露性,诗中多沉郁悲慨之气。中区:《郑风》、《卫风》、《邶风》、《鄘风》、《王风》、《桧风》、《曹风》代表做:郑风之野有蔓草、子矜、女曰鸡鸣 邶风之谷风、式微、静女 鄘风之载驰、相鼠 卫风之硕人、氓、木瓜 王风之...十五国风即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 期间又分为 东 南 西 北 中 五大文学区域: 东区:《齐风》代表作:鸡鸣齐富甲东海,士农工商贾云集,文风开放。其诗善于夸饰,舒缓深远,节奏疏宕。大国之风 。南区:又有《周南》、《召南》、《陈风》代表作:周南之关雎、桃夭、采蘩 陈风之月出二南有《楚辞》之源之说,诗中,多表现女性劳动、恋爱、思夫等生活与情感,还有一些礼俗诗(贺新婚、祝多子等)。《陈风》多半是关于恋爱婚姻的诗。西区:《秦风》、《豳风》代表作:秦风之蒹葭、终南、黄鸟、无衣 豳风之七月、东山,其中七月是诗经中最长的篇目。《秦》诗中多尚武精神、杀伐之音,朱熹《诗集传》:“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死。”清新朴素,简洁质实,刚毅健朗。北区:《魏风》、《唐风》代表作:唐风之褒羽 魏风之伐檀、硕鼠多讽刺、揭露性,诗中多沉郁悲慨之气。中区:《郑风》、《卫风》、《邶风》、《鄘风》、《王风》、《桧风》、《曹风》代表做:郑风之野有蔓草、子矜、女曰鸡鸣 邶风之谷风、式微、静女 鄘风之载驰、相鼠 卫风之硕人、氓、木瓜 王风之黍离、君子于役、采葛郑卫处商业中心,交通便利,文化心态较为开放,男女交往自由,相与咏歌,各言其情。故郑卫之风尤多情诗,善于即景生情,委婉细腻,情真意切。重利轻义、游媚富贵的风习,又使郑卫犹多弃妇冤妇之调。感叹世事人生,悲郁凄恻。桧风和曹风中没有流畅通俗的名篇
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十五国风——“风”的含义: 《诗大序》最早政治解释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以风来比喻王者教化——唐代孔颖达从其说。 宋代,郑樵的《六经奥论》始从音乐上来解释风:“风土之音曰风。” 宋代朱熹也有类似的解释:“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近代从郑朱之说,认为“风”即“土风”,即不同地区地方音乐。 十五国风,即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目录: 南区--《周南》、《召南》、《陈风》 西区--《秦风》、《豳风》 北区--《魏风》、《唐风》 中区--《郑风》、《卫风》、《邶风》、《鄘风》、《王风》、《桧风》、《曹风》 东区--《齐风》
南区--《周南》、《召南》、《陈风》
西周时期即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带有地方色彩的土风歌谣。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 王风 》、《 郑风 》、《齐风》、《魏风》、《唐风》、《 秦风 》、《 陈风 》、《桧风》、《曹风》、《豳风》等,共160篇,合称十五国风。

7,急寻关于诗经邶风的详细介绍谢谢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未晞”,未干。“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跻”,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诗经·邶风》。“邶”原来是周初的封国。朱熹《诗集传》说:“武王克商,分自纣城,朝歌而北谓之邶(今河南汤阴南),南谓之鄘,东谓之卫,以封诸侯。”后来不久,卫国尽得邶、鄘之地。所以《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实际上都是“卫风”。 卫国(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带)地处中原,是周代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卫国的劳动人民又特别爱歌唱,所以收在《邶风》、《鄘风》和《卫风》中的民歌比起其他各地的“风”诗要多,其中约有一半是涉及到爱情和婚姻的内容。因此,后世的一些卫道士们就说郑、卫之风好淫,多桑间濮上之音,故而反对《郑风》、《卫风》中的一些表现爱情和婚姻生活的诗篇,或者从经学的角度来曲解它们。 《谷风》是首弃妇诗,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女主人公对狂怒不已的丈夫的劝说,希望他不要遗弃自己;第二章写被弃的女主人公回顾自己辛勤经营起来的家,迟迟不忍离去;第三章是女主人公对自己被弃的辩解和愤怒之情,以及对子女已不能顾及的悲痛;第四章写女主人公回忆自已婚后在夫家一向勤勉持家和友爱四邻;第五、六章写女主人公回忆丈夫对自己今昔不同的态度。 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叙性的语言,把她善良温顺又带软弱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善良的。她在夫家处在艰难困苦的时候,不以夫家的艰苦生活为苦,而以在艰苦中与丈夫共创家业为乐,“昔育恐育鞠,及尔颠覆”,反映了她在与丈夫共患难时享受到的爱情欢乐。在邻里关系上,不管谁家有大灾小难,她都尽力用心去帮助。“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匍匐”一词,使女主人公救人急难的善良心地跃然纸上。女主人公善良的性格还表现在被弃后对子女的挂念。诗中并未用揪心摧肠的语言正面描写她与儿女离别的场面,仅仅说:“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我自己尚且顾不上,哪里还有功夫顾及留在夫家的儿女呢?在这话语的背后,潜藏在女主人公善良的心底的却是对儿女牵肠挂肚的思念和对他们未来命运的担忧! 诗中也多方面地描写了女主人公性格的温柔。这首先表现在她对故夫的一片痴情上。诗中没用多少字句表现他们的爱情结合,但是通过女主人公的自叙,读者可以感觉到他们的结合,仍是有一定的爱情基础的。尽管他可能仅仅是迷恋着她的美丽,或者还加上她的能干,而她对他却是真情实意。她在夫家穷困之时嫁过来,与丈夫艰难地缔造这个贫穷的家。“既生既育,比予于毒”,日子稍微好过,他却变了脸,另有新欢。但她忍受着丈夫的冷脸相待,即使是丈夫翻脸相向,动辄挑起家庭纠纷,要遗弃她的时候,她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心,力图劝说他回心转意。其次表现在她为自己被弃的辩白。丈夫喜新厌旧,怪她年长色衰,容颜不美,她执着地为自己辩解。诗用泾浊渭清作比,径水浊,是因为和渭水相比较,如果泾水止而不流,也会是清的。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并非不美,在容颜上也不见得比新妇差到哪儿去,只是丈夫迷恋新婚宴尔的美人,再也不愿接近故妇罢了。“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婉言劝说丈夫不能只看颜色不重心灵,固执地留恋着对丈夫旧情。当她得知丈夫完全绝情,爱情已成覆水,她仍末对丈夫的绝情予以正面的谴责,只用责备的口吻委婉地问道:以前的日子你都忘记了吗?你以前也曾经是爱过我的呀!她眷恋着丈夫以前对自己的“爱情”,气恼中带有温情,责备中带有幻想。这种笔墨,把女主人公的温柔痴情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中国古代劳动妇女温柔美丽的动人形象。 作者还写出了勤劳善良、温柔多情的女主人公性格中的另 一面,那就是她的软弱。对于家中艰苦繁重的劳作,她尽力承担,任劳任怨,对丈夫在感情上的故意冷淡和折磨一再忍让,甚至在丈夫已迎新入门,使她处在无可忍受的屈辱之中时,她还力争丈夫改变主意;当她已遭遗弃,不得不回娘家时,仍然希望丈夫能来送行,哪怕是送出大门,“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这种软弱不禁使读者在哀其不幸之余几欲怒其不争了。当然,文学作品正是要描写复杂多样的人物性格。这软弱固然是女主人公性格的弱点,但却正是这篇作品的成功之处。作者正是要描写一个具有温柔而软弱的特殊性格的特殊人物形象。正象《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的性格既温柔而又刚强一样,都是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各自的不同性格,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诗中的另一人物就是女主人公的丈夫。这是一个以色取人、冷酷无情的奸邪之徒,但是全诗没有一句对他作正面描写,作者采用虚写手法,通过女主人公对自己命运的悲苦的倾诉来隐现他的性格。当他处在贫困之时,他看上了美丽善良、温柔多情而又能干的女主人公,骗取了她对他的爱情。即使在那时,他也不过把她当作过冬的干菜,冬天一过,他便过河拆娇,又迷恋上了在他看来更美丽漂亮的新人。为了达到遗弃妻子的目的,他无故掀起夫妻间的纠纷,从开头“习习谷风,以阴以雨”的比兴中,可以感到他阴沉沉的脸色,怒气冲冲。他不听妻子哀哀劝说,反用各种卑鄙残忍的手段从身体上和感情上折磨妻子。作者把丈夫新婚之欢乐与妻子遭遗弃之悲苦对照起来写,写出了弃妇苦楚之深重,更反衬出丈夫绝情到了残忍冷酷、全无心肝的地步。这些都没有做正面的具体描写来体现,只是通过女主人公的如泣如诉的陈述,将这个登徒子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这就是艺木上的虚写。在这方面,《谷风》较之《氓》有不同之处,虽然都是刻画了性格基本相同的男主人公的形象,但《氓》是通过女主人公的近乎指着丈夫鼻子的控诉来正面表现的,而《谷风》则是用侧面和反面的衬托来表现的,两者都收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真可谓异曲同工。 这篇名作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除了以一实一虚的写法刻画了两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之外,还用了其他的艺术表现方法。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善于运用气氛的渲染。开头两句比兴烘托出整个作品的哀怨悲若的基调,以冷雨阴风交加的天气描写,创造出一种悲剧性的艺术氛围,给全诗定下了一曲哀歌的悲剧性的调子,使读者一开始就沉浸在这种悲剧的艺术境界中。关于这两句诗,朱烹说:“比也。习习,和舒也。东风谓之谷风。……言阴阳和而后雨泽降,如夫妻和而后家道成。“(《诗集传》)但我们考察诗意看,下文以“以阴以雨”来形容“谷风”,正是说明“谷风”造成了阴雨不断的恶劣气候,明显地描绘出了—派凄风苦雨的景象,象征着下文的丈夫之“怒”,所以“谷风”应解为“来自溪谷的风,即大风”。 (余冠英《诗经选》)而“习习”也不是如朱烹说的“和舒也”,而应是“大风声”。 (高亨《诗经今注》)此二句不仅为全诗奠定了悲剧的气氛,而且这两句本身也是丈夫狂暴性格的象征,其含蕴就丰富深远得多。但是这首诗确实用了比,而且所用的几个比喻,不仅比喻得贴切,而且有变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和形象。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比喻丈夫只重颜貌而不重品德。“葑”和“菲”这两种植物可食用的主要是长在地下的根茎,而不是长在地上的叶。所以人们采“葑”、“菲”主要是采其“下体”。而女主人公的丈夫所重的是女人的容貌而轻其德行。所以“采药采菲,无以下体”,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丈夫好色的品格特征。“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两句是女主人公自比其苦的,朱烹说:“言荼虽甚苦,反甘如荠,以比己之见弃,其苦有甚于荼。”(《诗集传》卷二)但这个比喻与前一个比喻不同,是用反话的形式提出,很深刻地表现出了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的巨大痛苦。这两个比喻的共同点是只提出用作比喻的事物,而没有提出被比喻的事物,比喻的意思是借用作比的事物来表现的,这是借喻,形象与事物结合得隐约而更密切。但第二个比喻中又用了一个“其甘如荠”的比喻,用荠的甘甜比“荼”之“甘”(当然荼是苦的,但在女主人公看来,仍然是甜的),这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明喻。可见其用比方法是同中有变。用明喻的还有“宴尔新婚,如兄如弟”,不仅写出了丈夫新婚之乐,而且对比了自己之苦。用借喻的还有“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比喻自己的容貌与新人相比较也不见得丑,也很生动形象。仅从以上几个例子即可看出,本诗的比喻是同中有变,灵活而不呆板,鲜明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和性格,加强了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其次,本诗所用的比兴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极质朴自然,毫不矫揉造作.

文章TAG:鄘风  国风鄘风相鼠的作品原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