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古代三大美学学派

道家 儒家 佛家我个人认为的#35或是宫廷 文人 和民间我认为后者是正确答案#17

中国古代三大美学学派

2,传统的中国美学是什么样的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即所谓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
传统的是土地密集型 劳动力型的

传统的中国美学是什么样的

3,中国古代的美学怎样去发现体会

中国古代美学是一个很宏观的概念,设及到各个文化生活领域 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其中,都有中国特有的审美基因。如每个人对书法绘画的欣赏和西方人不同。 是以人为主体的审美观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你自身是什么决定发现什么。 所以提高自身修养素质多学多看古代文学艺术,宁静心神,自会体会到。

中国古代的美学怎样去发现体会

4,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有什么异同点 谢谢大家帮助 别人写过的就别写了

相同点很简单,就是说美学的着眼点是相似的——文艺对现实的关系、文艺的社会功用、文艺的标准,还有审美心理分析。不同就很多了。中西文化传统不一样,西方源头是悲剧,中国源头是诗歌。等等等不愿意想了,你自己理清思路分析一下
我不会~~~但还是要微笑~~~:)

5,中国美学的特点

  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反映出中国思想的固有特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把这句话勉强地比附于真、善、美的关系,可以说是审美活动涵摄了认识活动与道德活动。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思想当中,真、善、美三者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统归于“道”。中国美学的讨论重点并不是“美”,而是对于“道”的深广的体验。中国古人要在身心高度相关的“艺”中领会思想之乐、道德之乐,要把艺术创作的过程、欣赏自然景色的过程,乃至日常的普通事物和行为都转化为“道”的开显场所。“乐道”、“孔颜之乐”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正是出于这个理由,中国的哲学、艺术与美学不能明确地划分界限——在中国哲学的活泼处、中国艺术的深邃处,即是中国美学最富有价值、最具有特色的所在。  中国美学的“美”是广义的,渗透“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在西方现代学术分野的思潮当中确定位置的。一般而言,20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重点是在“真”、“善”、“美”,与“美”相对应的哲学分支即是美学。20世纪初,由日本人翻译成“美学”的Aesthetics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有深厚的古学造诣又有着开阔眼界的学者对此投入了热情的关注,并积极地加以引介。中国美学自此开始了一个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当中成长的过程。然而,中国现代美学从奠定到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始于美学领域的讨论,往往“越界”而至于文学的、历史的、日常生活的乃至社会的、政治的领域。在今天看来,这不一定是学术上“不成熟”的表现,而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美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6,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什么

古典美学》没有采用以美学家为纲的结构方式,而是把美学史的叙述和艺术作品的叙述适当结合起来,把一般美学理论的分析和美学范畴的分析适当结合起来。并立足于中国古代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古代美学传承不绝的特有持续性,揭示其辩证发展轨迹和历史逻辑,阐明中国古代美学史的基本发展规律。全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简明扼要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优秀传统,具体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学、绘画、书法等各门艺术巨大美学魅力。古典主义美学:亦称“拉丁古典主义美学”。西方美学思潮之一。形成并流行于古罗马时期。主要代表有贺拉斯和朗吉弩斯。公元前1世纪是罗马文艺的鼎盛时期,由于古罗马与古希腊在社会性质、文化教育、语言等方面具有种种联系,在美学上也就较多地接受了希腊古典遗产。古典主义美学主要受亚里士多德美学的影响,强调模仿古典,以希腊为典范,沿用传统题材。认为文艺创作应当重视理性和节制,遵守技巧规则,追求文艺作品完满一致的整体和谐,即美。主张文艺的功用在于寓教于乐。提出塑造人物性格的类型化原则,强调文艺作品“合式”得体。古典主义美学对此后欧洲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17世纪新古典主义美学,就是它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美学的一般特点就是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意境其实指的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反应,就是情境合一。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往往不限于概括具体的审美对象或者审美过程的某种特点,而是同古代思想家对整个宇宙的看法密切相关,因为往往包含有形而上的含义。如果脱离古代思想家的宇宙观,这些审美范畴就会失去深刻的、丰富的内涵,变成一个空壳。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从先秦开始萌芽,在魏晋至明长足发展,在清得到总结,其中一脉相承,中国人的传统美学观众,审美客体、审美关照,须体现宇宙的本体——“道”和生命——“气”,只有这样才被认为有生命力。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及其艺术生命行程了一系列特殊的看法。美学家认为,审美客体并不是孤立的、有限的“象”——形象,“象”必须体现“道”,体现“气”,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审美观照也不是对有限的孤立的“象”的观照,而需要进入到对“道”的观照。这就是老子所谓的“涤除玄鉴”——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人只有保持虚静的状态,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源。可见审美的实质不是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是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大象无形;取之象外;境生于象外……都是表达这个突破“象”(具象、形象)的含义。基于这一点,我们看到,中国古典美学认为,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必须表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道”“气”),只有这样艺术作品本身才有生命力。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的“气韵生动”的命题,就是这一思想的概括。“气韵生动”也成了几千年来中国绘画、雕塑的最高美学法则。有人研究美学史就专门到古籍中寻找“美”这个字,其实,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妙”这个字也是很重要的美学范畴,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美”更重要。魏晋以后,人们往往用“妙”字或派生出的“微妙”“神妙”等概念来评价作品。书画中“神”“妙”“能”三品,后又增加“逸”品,却没有“美”这一品。

7,中国美术发展史

中国美学史关于美的论述对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了解历史可以正确的看待现在社会主义文艺,中国美学史关于美的论述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美学所研究的内容,他的发展过程同前人对美的看法所总结的理论。中国美学讲究的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还有美与善(功利)讲的密不可分,甚至混为使用,对现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就有许多关于美与善(功利)的论述。墨子说:“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心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先质而后文。”既“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说明美与功利善的关系,事物总是先有功利,然后才可然有美,美与功利与善是不可分的,要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就要解决现代人民的工作问题,只有吃饱了,才可然更好的发展当代的文化艺术,还有孔子说“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孔子还提出尊五美,屏四恶等,孔子和墨子的美学思想都是强调了美与善(功利)的联系。但墨子是站在小手工业的立场上,代表他们的利益和思想。孔子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一切都是统治阶级说话的,他所谓的善和功利的思想是指统治阶级对“礼”和”仁义”都是为统治阶级的社会等级秩序,社会思想和教化目的服务的。荀子也说过:"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每是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客观事物,这些客观事物之所以是美的,就在于"致其用".这就是说是有功利性的,可以来为社会服务的.在从艺术方面来讲,中国古代艺术家所追求的美的境界是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我国的诗歌,绘画,以及其他艺术中,常常以精练的语言、造型、韵律,创造出感性的美的意境.如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表现了春夜的怡静的气氛,又表现了诗人的愉悦心境.又如在造型艺术中所讲究的形神.中国画论把形神兼备作为艺术美的重要标准.所谓神指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等;所谓形是指人物的外部表情特征,语言动作表情等.如四川出土的"说书佣",东汉工艺品<马踏飞燕>.都体现了艺术中的形神兼备的思想,当代的社会主义文艺,不管是在绘画、雕塑、音乐对形神,意境的要求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优秀的作品不单只是在技术的高操,其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或是能给人有细细品味的地方,如唐太宗李世民陵墓中的昭陵六骏,采用写实手法,布局简洁明快,造型雄健优美。其六骏造型个异,或静立,或疾驰,或患步款行,姿态生动.中国古代艺术绘画、雕塑、音乐等,因时代和作者的个性不同,其艺术也就有不同的风格,各种对美的理解,在其论述也是十分精到的.如<诗品><画品><书品>等,对当时的艺术文化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在的电影艺术MTV等制作,因制作人的不同,其作品的风格也不同,有的雄伟大气,有的狂放,而有的含蓄.抒情、潇洒而优美.虽现代艺术有许多借鉴西方美学发展自己,但主要受中国美学史论述的影响更深.中国本土文化艺术受外来文化艺术元素冲击,而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中国美学史关于美的论述对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中国绘画的起源问题,象有关中国历史的起源一样,令人不可琢磨。究竟中国的绘画开始于何时?何地?是何人所创造?这一谜团千年以来一直萦绕在历代美术史研究者的思绪中。 太多了 不知道LZ指的具体是那方面的。

文章TAG:中国美学  中国古代三大美学学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