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理想的风筝

苏叔阳老师--刘易新(已经逝世)

理想的风筝

2,理想的风筝含义是什么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理想的风筝”有两层含义:   1、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间在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2、用理想的风筝为题,意义深刻,是刘老师用那写过无数粉笔字的的手制作而成,这风筝寄托这刘老师对事业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会放风筝的刘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为我们播下了理想的种子,让我们在心目中升腾起了一只只理想的风筝。

理想的风筝含义是什么

3,理想的风筝意思是什么

1:刘老师在每个学生的心理拨下理想的种子,放飞理想的风筝。2:每年春天,刘老师都放风筝,那风筝里有刘老师的理想,他把理想放飞。

理想的风筝意思是什么

4,理想的风筝课文原文及赏析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理想的风筝课文原文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空,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圆木拐杖支撑着。这条腿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枝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激昂,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gěngyè),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他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立在教案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给学生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提问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人们的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简单的“瓦片儿”,有长达丈余的蜈蚣(wúgōng),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piān)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生命的力量。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已经近三十年没见到他了。然而他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理想的风筝课文赏析 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放飞的风筝”是刘老师热爱生活的标志,尽管刘老师腿有残疾行 动不便,但他借助自由翱翔的风筝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 为的理想,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更能表现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 态度及不懈追求,他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

5,理想的风筝意思

理想每个人都有的,他就想风筝一样,你希望放飞自己的理想.但他需要一根线,指引他到的地方.
你说你 是怎么放风筝的 风筝 有什么条件才可以放 还有风筝为什么会有高低 区分呢 为什么有人放得高 有人放的低 还有 风筝为什么有线 和很长很长的线

6,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22课理想的风筝原文

  在 六年级语文 学习阶段,掌握好课文的每个知识点是很重要的。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22课《理想的风筝》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22课 《理想的风筝》原文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到女娲补天造人的 传说 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不见到他已经近30年了。倘使他还健在,这时候也许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子孙,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去。依旧地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滑翔。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22课 《理想的风筝》练习题   一、比一比,再 组词   慨( )  燥( )  拄( )  蜜( )   概( )  躁( )  驻( )  密( )   二、给下列 句子 中粗体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1、我故意逗她:“别光说美的,若是冬天呢,天天刮大风,冻得人出不去屋……”( )   A、引逗  B、招引  C、停留  D、逗笑   2、初到北大荒,我感到一切都不习惯。( )   A、开始的;开始的部分  B、第一个  C、第一次;刚开始  D、原来的   3.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 )   A、脸向上  B、敬慕  C、依靠,依赖  D、公文用语   三、选择最恰当的动词填入句中,体会它们的意思   染 映 吹 变   1、当春风( )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   擎 举 托 拿   2、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枴,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 )着风筝。   飞 升 飘 窜   3、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 )入云霄。   四、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完成后面的练习   _______________   一百多年前,奥地利军队入侵意大利,意大利军队奋起反抗。由于人少,他们的指挥部被奥地利军队包围了。   奥地利军队从三面向指挥部发起猛攻,意大利军队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侵略军的进攻。但奥地利军队人多炮猛,意大利军队伤亡惨重,渐渐抵挡不住了,急需有人出去请求增援部队。   一位少年鼓手说:“让我去吧!”守卫队的大尉指挥官写了一封信,交给少年鼓手,然后用绳子把他从大楼的窗口吊下去。少年鼓手揣着大尉的信,躲过敌人的监视,猫着腰,飞快地向山坡下跑去。   不一会儿,少年鼓手被奥地利哨兵发现了,随即一阵猛烈的炮火向他射来。少年鼓手不幸中弹倒下了。他咬紧牙关,忍着剧痛,冒着敌人的炮火,爬过山坡。这时,血一滴一滴地洒在他爬过的草地上。   爬过山坡,他又拼足力气站起来,一跛一拐地跑过田野,来到部队的驻地,把大尉的求援信交给了一位军官,便倒了下去。   这位军官一看信,立即派出骑兵,飞速赶去增援。守卫队大尉一看援军来了,便指挥部队出击,两军前后夹攻,侵略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指挥部的围困解除了。   1、给这篇 文章 加一个题目(写在文章前的横线上)。   2、这篇课文记叙了( ),歌颂了( )。   3、分段,概括段意。   4、解释词语。   ⑴ 增援:   ⑵ 落花流水:

7,理想的风筝的内容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8,理想的风筝 的含义

理想的风筝寄托了刘老师对事业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会放风筝的刘老师为我们树立的榜样,为我们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让我们在心中升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同时传递着作者对刘老师无尽的思念。这是我们老师告我们的,就对是100﹪的正确。考试这道题绝对能拿满分。请相信我,绝对没错。这可是100﹪的标准答案哦!!!望采纳!!!O(∩_∩)O谢谢
理想的风筝指刘老师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老师讲的,保证对!
这风筝寄托者刘老师对事业、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会放风筝的刘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自强不息、乐观向上。为我们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让我们在心中升腾起一只只理想的风筝。
这风筝寄托着刘老师对事业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暗示着刘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为我们播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让我们的心中升腾起了对未来的希望。题目“理想的风筝”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理想的风筝指刘老师的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标准着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他通过放风筝把经过自己努力追求的幸福和快乐的理想放上了蓝天。同时给了学生许多启示,帮学生在心中升起了一支支理想的风筝

9,仿写理想的风筝一二三小节

又是一个秋天,天空像往常一样升起无数个各式各样的风筝。有蜈蚣的、蝴蝶的、小蜻蜓的……看到这些,我就想起了我慈祥的爷爷。 从小,我就与爷爷生活在一起。在我们这些小孙子中,爷爷最疼爱我了。 每逢到了秋天,爷爷总会用旧报纸或是些大挂历帮我做风筝。那一个个风筝,虽然在外人的眼里显得破旧不美观。可在我看来,却是非常的珍贵。每当爷爷做完一个风筝,我总会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因为它意味着爷爷将会带我一起去放风筝。 沿着崎岖不平的小路,爷爷和我来到那片放风筝的沙滩上。我双手举着风筝,爷爷使劲地擎着,向逆风的方向跑去。“一、二、三、放手。”当我听到爷爷的口令时,便放开了手。风筝随着风飞上了天空,越飞越高!这时,爷爷问我:“你知道风筝为什么能飞得这么高吗?”我摸摸脑袋瓜儿,摇了摇头。 爷爷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看,风筝飞得这么高,它是借以风力而飞起来的。其实,风筝也象征着人类远大的理想。当你飞得越高,理想就越大。我们从小就应该树立这种远大理想,才能使你跟上时代的步伐。” 爷爷的这番话,使我受益匪浅。这席话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我们从小应有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我们要不懈地努力。 风筝飞得更高了,我用剪刀把风筝线剪断了。因为我放飞了理想的风筝。 爷爷去世的那年,天空不像平时那样蓝了。但爷爷的那番话,却始终记在我心中。 如今,每当秋天的到来,天空仍旧升起无数个风筝。
宽大的前额,满布皱纹的脸和已经开始花白的两鬓,这就是我们的姜老师的肖像.她是,教我六年级的老师,她是深受大家欢迎的老师,她是待人友善,大公无私的老师..老师在上课时讲课的声音时高时低,仿佛山涧的清泉缓缓流过我的心田.因此同学们完全被她的讲课吸引住了,都随着她脸上的表情,时而凝神深思,时而神采飞扬,时而频频点头,时而低头含笑.她照顾我们,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栽培着我们这些稚嫩的幼芽.有一次,我有道题不会作,忽然,在我脑海了闪过了一个念头,“去问老师”.于是我去了,在去的路上,我想:夜幕以至,老师会不会早以入眠?老师会不会不在家?正当这两个问题还一直徘徊在我的脑中时,我发现我已到了老师家门口.门并没有关,我透过门缝看见有一丝微弱的光线,原来是老师还在改作业.于是我敲了敲门,可老师没听到.我想:可能是老师疲劳过度睡着了吧!要不就是在很认真的改作业.于是我又敲了敲门,这次,老师出来了.我告诉她我有一道题不会,于是她叫我进去.到了老师的家,我发现老师有两个书架,全都是书,而且旁边还有放不下的,可见老师学识渊博.还有一张桌子,我想这就是老师的写字台了吧!放眼一看,写字台上有好几堆作业,这些作业就犹如几座大山一样,压在老师身上,使老师熬夜伤神.我把这几个题目告诉了她,她给我认真讲解了一番,并且叫我自己再做一遍.之后,她又回去改作业了.霎时间,我发现老师的头发已被粉笔灰染成了白色,老师的脸上以明显看得出被岁月压出的皱纹.在回去的路上,我不断的想,不断的对自己说:老师已被岁月侵蚀的很深了,可是为什么还有同学说老师不好呢?是啊,这就是老师,这就是为了我们呕心沥血的老师啊!

10,理想的风筝原文

理想的风筝  苏叔阳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盖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着。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们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关切地瞧着这个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风筝。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晴朗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蹿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飞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看着他那浮在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参观他放风筝。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已经近三十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是退休了。  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文章TAG:理想  的风  风筝  理想的风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