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描写诸葛亮的作文190字左右

诸葛亮是三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明星,被世人公认为是正义与智慧的化身,他的睿智通过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脍炙人口的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头着纶巾,手摇羽扇的儒雅形象更是永远的留在了世人心中,成为一个神仙般的存在,武候祠终年香火不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你说呢...

描写诸葛亮的作文190字左右

2,有关诸葛亮的作文有题目

作文假如我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是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足智多谋、心胸宽广,对待刘备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的写照。如果我是诸葛亮,如果我拥有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我会做出和他不同的选择。假如我是诸葛亮,我会去投奔一代枭雄曹操,因为曹操精通兵法、才华横溢、爱惜人才,我会毛遂自荐,主动找到曹操,辅助曹操。我会劝说曹操,让他广纳天下人才,并尽其所用,做到“天下人才尽归曹”,并建议曹操重用人才。假如我是诸葛亮,我建议曹操带领人马挥师南下,准备吞并东吴。如果东吴也广纳人才,那么我会劝告曹操,派遣人才假意投靠东吴,最后釜底抽薪,渗透江东,占领东吴。我会劝告曹操占领东吴后要安抚东吴的百姓。对待百姓就如家属一样,还济贫罚盗。贫苦的人家要多关心,发钱发粮救济。偷盗者必斩,但要照顾他们的家人,这样做可以得到民心。如果东吴的百姓过上和平安定的日子,大家自然就都会顺从曹操。我要建议曹操不要杀害孙权,但要把孙权和夫人发配到荒无人烟的边疆。还要礼贤下士,诚心厚待周瑜,优待周瑜夫人小乔,让小乔自愿劝说周瑜归顺曹操。宫内的家眷更要优待,以便一统天下。假如我是诸葛亮,我会投靠曹操,对他忠心耿耿,忠贞不渝地辅佐他,帮助他实现统一大业,让天下百姓尽开颜!

有关诸葛亮的作文有题目

3,关于诸葛亮的作文

我心中的...... 古人云:“见贤思其焉”.人们也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人们敬佩名人,崇拜英雄,追求明星.当然,我的心中也有一个学习的好榜样. 自从读了《三国演义》,我便由衷地敬佩诸葛亮的才智. 诸葛亮少时便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他虽隐居卧龙岗却洞悉天下事,做出了流传千古的“隆中对”.在群雄并起直时,他慧眼识主佐刘备,在刘备兵不满千之时,设计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把火烧出了刘备的霸业.他舌战群儒,才压九郡八十一州,连吴抗曹.谈笑间,八十三万曹军灰飞烟灭.争汉中,安帮定国;平南蛮,扩大疆土,无一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诸葛亮无愧于一个军事战略家,虽一生戎马倥偬,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智谋纵横,奇策如泉涌;谋略盖世,料事如神仙,不愧为“羽扇纶巾智多星”。 诸葛亮淡泊、宁静,而又热血沸腾,指挥自若而又复汉心切。在群雄逐鹿的历史背景下,他因挥洒才智而声名卓著,又因出师未捷而含恨千古。有人赞颂他是千古完人,也有人说他成绩平平。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诸葛亮的成就几乎成了智慧的代名词。他的光辉形象将永远树立在人们心中。他也是我心中的好榜样。 愿我们都能成为二十一世纪的诸葛亮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

4,求一篇有关诸葛亮的作文

祭亮我若化作花,守在你的窗前,花开花败;我若变成月,窥你在榻边,月圆月缺。--------题记我已记不清有多少花在陵前败落,也记不清有多少月光没在你葬骨的土地上,所有人读过《三国》后,怀着敬仰到你的祠堂前一拜,读着你写过的《出师表》,轻叹一口气。恍惚间,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仿佛重现眼前。我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出山?本欲“不求闻达于诸侯。”一辈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那份才智与胆识,在乱世中是危险的,就像当年的张良,隐居还被曾经的主公追杀,你“布衣”一辈子,可能才智没人知晓,但至少生活是平静的。当你说:“明知不可为,可偏偏要为之。”我可能明白了,在那种乱世,可能在刘备三顾之下,只有投靠,才是最安全的吧!我只能站在你的茅庐前,轻轻吟出:“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也许你只是一份坚定的报恩之心,我只能自叹自己的无知,无法理解你的心。我那时翻阅资料为同学讲解你的《出师表》。我忘了又多长,我只是想模仿出你当年那种当风平浪静后,只留下沧桑的看淡一切的那种稳健,我无法模仿,岁月在我身上还未划多少,我无法去体会那种看破红尘,我发呆时眼前总浮现你羽扇轻摇,回眸一笑,小王子说过:“时间会抚平一切伤痕,留下的只有寂寞。”我很想知道,你的伤痕有没有被时间抚平,留下的还是不是寂寞。“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在很多地方见过这句话,我当时总是歪着头,记不起这是你写的,我真的想不出,这是你去世的那一年写给儿子的,我也无法去想你支撑着病弱的身体,依旧在营中议事,那个小小的军师,已经成为大汉丞相,那个三千青丝齐腰的少年,已成了一个华发漫天飞舞的老者,那个笑谈间风雨已过的男子,已成了眉宇间惆怅深锁的男人。我擦拭着青花瓷上的灰尘,望穿雪落满的屋顶,想起你的忠诚,你尘埃落定后的笑颜,淡淡地叹口气,落雪无痕。你本可以称帝-----刘备当年都开口若阿斗是个庸君,你可以称帝,你没有。你本可以还乡----姜维已在你的帐下,你可以回归你的家乡,你没有。我早被各家对你才智的怀疑磨得没有耐心,但到底,你至少,尽忠了。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你记得你要兴复汉室的志向,可你偏偏说:“那是诺言。”自己写的,望采纳

5,关于诸葛亮的600字作文急需

我眼中的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 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他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代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他是一个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界碑,妇孺皆知,受到普遍称赞、歌颂的人物;他是一个超越了地域限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颂的人物.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整个三国的历史是与诸葛亮息息相关的,三国之局系因汉末之乱而来.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孙坚、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而曹操的这个企图,却被诸葛亮给瓦解了,曹操兵败,无力统一,江东仍然保有其割据版图,诸葛亮和刘备方能借势构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最值得回味的是这个格局早在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拟就.诸葛亮精熟时势,洞烛机先,其智不可测,而且这个大战略纯粹是要人在毫无凭借、毫无实力中,创造一种形势来.也就是说,是现实条件最差的刘备,诸葛亮一方主导了整个格局的发展.这种大智慧岂是小说刻意妆点渲染的“借东风”之类的小机巧所能及? 更何况那种“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所给予后人的不只是断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现了一种人格典型,予人无限之向往与敬慕. 综观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向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是诸葛亮自己构画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则系尽力完成他对刘备的责任,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情景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是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类型.最终北伐未能成功,星殒五丈原. 诸葛亮“死则死矣”,然而,他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品格,无不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对国家、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身处世格言,又不知影响了多少人.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军事家所学习和借鉴……

6,三国诸葛亮作文600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ω ̄=【篇一:我眼中的诸葛亮】在三国时期,在襄阳古隆的卧龙岗中的茅庐,一位手拿纸扇的男子身在茅庐,却是时时牵挂天下大事。他,就是诸葛亮。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博望坡、七擒孟获、空城计、赤壁之战,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用空城计吓走了魏军。他还善于发现敌军的弱点,草船借箭就是个例子。当时,他夜观天象。觉得3日后必有东南风。于是发动了赤壁之战,火烧了曹营百万兵。诸葛亮,字孔明。号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了他。他几乎战无不胜,是三国的伟大的经济学家、教育家、军师。诸葛亮,这么聪明,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吗?【篇二:我眼中的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古代著名的军师和天文学家、发明家。诸葛亮聪慧过人,天赋极高,在他的指挥下,为蜀国刘备打了好几场胜仗。在《三国演义》里面“草船借箭”中,他能在蜀国弓箭缺少的情况下,用天文知识观天气的变化,用妙计在曹操手中巧借了十万支箭,证明了他的军事智慧。还有诸葛亮运用了他丰富的天文地理巧借东风,在赤壁之战当中利用曹军的弱点用火攻,火烧连环船,打败了曹操,打胜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从中也体验到诸葛亮聪明过人。从这些事例中证明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和天文家。他发明的孔明灯,用来在战争中作为信号灯,也是一个发明家。在我眼中诸葛亮是我心中的英雄,也是一个我学习的榜样。所以我要努力读书,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学识的人。【篇三:我眼中的诸葛亮作文】我眼中的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非常自信的人。最难忘的是草船借箭时他的表现。当周瑜百般刁难地给诸葛亮出难题时,诸葛亮信心满满地答应了,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他的计划之中。他做好了一切准备,一点也不慌张,料到了什么时候有雾,又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不费吹灰之力就向敌人借到十万多支箭。令周瑜和鲁肃都惊讶不己呀!还有诸葛亮舌战群儒,一个人能战过七个人,而且还都是精英,着实令人佩服。其实最软的武器是唇枪舌箭,诸葛亮用他的自信征服了诸位精英。他总是先等别人说完,然后再针对别人的缺点进行攻击。让别人无话可说。同时他还联合主战派的周瑜,对他实施激将法,整个计划天衣无缝。诸葛亮的聪明是无人能敌的,他的隆中对更是令人仰慕,他不仅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并且非常自信。我们应该效仿他,让他的智慧和种种英雄事例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雨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每当我捧起他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出山帮助刘备;他在后来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总是能利用敌人的弱点出奇制胜;他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震八方;他知恩图报,鞠躬尽瘁,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看到这儿,你应该知道他是谁了吧?没错!他就是家喻户晓,大名鼎鼎——诸葛亮!在那是,曹操在公元208年秋天率兵30万席卷江东,直逼东吴,孙权与刘备便联合起来,组成了孙刘联军。周瑜在与刘备派遣的诸葛亮多次接触下,自知比不过诸葛亮,转而起来嫉妒之心,便想设计陷害诸葛亮。周瑜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想用造箭的借口来除掉诸葛亮这个心头之患。本想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并在材料不齐全的情况下十天内造出十万只箭,不料诸葛亮却说:“曹军随时都有进攻的可能,如果用十天的时间来造箭,恐怕会误我军大事,我只需三天时间,就能为都督献上十万只箭!”周瑜听了诸葛亮这出人意料的回答,心中暗喜,自认为这次杀害诸葛亮是十拿九稳了,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诸葛亮头两天竟然没有丝毫动静。直到底三天诸葛亮才和鲁肃私自拨动快船20艘,每船30余人,并插上许许多多的草人,前往曹营“取”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特点,料定曹操在大雾之中必然不敢轻出。果不奇然,曹操真的没有出兵,而是在岸边向这些“不速之客”放箭,结果可想而知,诸葛亮成功的向曹操“借”到了十万多只箭,不仅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而且还为孙刘联军提供了大量的装备,巩固了后方的军事力量,这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草船借箭。着实让人钦佩啊!在生活中,我们不也可以像诸葛亮灵活多变吗?记得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正在做一道“鸡兔同笼”的奥数题,怎么做也做不出来,没办法,我只能去请教老师了。老师看了看题目对我说“做题不能从单方面去想,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回到教室,仔细地读题,换另外一种思维方式,终于做出来了!再看诸葛亮,他灵活多变,足智多谋,总能找到对方的弱点,全归功于他不拘一格,善于思考的好品质!无论是学习还是在生活中,只要我们不停地思考和寻找,就一定能找到那扇开启大门的金钥匙!

7,跪求关于诸葛亮的作文急

——我对诸葛亮的看法 茫茫历史长河中,诸葛亮的名字无疑是颗璀璨的明星。他常被人们认为是智慧的化身。但在我所读过、看过的资料里,我不仅看到了他的足智多谋,还看到他人性中闪耀着的光辉。 草船借箭、空城退敌、三气周瑜……许多传奇般的故事诉说着诸葛亮传奇般的才能。但在他尚隐居茅庐中时,世道上群雄纷争,而他的名字还不为许多人们所知。是当时求贤若渴的刘备把他请出了茅庐,使他的才能得以向世人展示。他光辉的灵魂让他懂得知恩图报,虽然关羽、张飞对他心存芥蒂,虽然有时刘备听不进 白帝城,刘备又一次不听诸葛亮而魂断的地方。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完全可以推掉刘备寄以的大事,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答应了扶持后主,以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然而后主无能,令国家大事全部压在了他身上。六出祁山,诸葛亮需要多大的耐心,耗费多大的心思啊!可敌人的强劲,加上宫中的暗中阻拦,总使诸葛亮无功而返。但这日日夜夜,他夙夜不眠,导致过早衰老,最终星落五丈原。 在我眼中,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象征,还是人性光辉灵魂的化身。他所发的一寸热,一分光,将永远被后人传颂。
诸葛亮的选择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句话是《三国演义》中许多有识之士的人生哲学。但其实君臣之间的选择是双向的,所以“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那么诸葛亮是怎么选择刘备的?刘备又怎么独钟诸葛亮呢?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诸葛亮的童年时期是在黄巾之乱、董卓进京、诸侯混战等应接不暇的乱局中渡过的。所以他在读书之余对自己的前途有着美好的规划。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是想干一番事业的。但他当时太年轻,还不是出山的时候,你想想,官渡之战那一年(公元200年)他也只有二十岁。他是在二十七岁应刘备邀请出山的,那他为什么不早点出山见识下世面积累经验呢?笔者认为,诸葛亮有自己的想法。他可以选择提前出山,第一个可考虑的服务对象肯定是曹操,因为曹操在许都,离他躬耕的南阳距离不远,而且曹操广纳天下贤才,是个明主。但曹操帐下谋士如云,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都是海内知名的谋士,作为一个刚出道的年轻人,在他们面前肯定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也未必能够让曹操重视自己的意见。换言之,投靠曹操有可能就像杨修一样当个行军主簿之类的闲官,那还如何建功立业,所以曹操不是合适的选择。除了曹操,就是袁绍了,因为当时就这两大集团最有实力。如果选择袁绍,同样会碰到这种尴尬的局面,田丰、沮授、审配等都是河北名士,而且袁绍手下谋士间互相拆台是家常便饭,年轻的孔明不会讨到便宜。所以干脆先采取观望的态势再等时机。 ??在躬耕的大部分时间里,诸葛亮对时局变化是十分关注的。他在隆中对时就从董卓作乱分析到官渡之战,从侧面说明他在这个时期自己都拿捏不定要跟谁。选择刘备,绝非偶然,刘备的出现,正好符合他的择主要求。刘备身边没有谋士,刘备因为没有谋士屡战屡败,刘备急需一个帮得上忙的谋士。替这样的主人当军师,自己会有一个可以发挥的平台,因为自己可以是决策者,不必看其他人眼色。但先决条件就是刘备必须敬重他,依赖他,对他言听计从,让刘备觉得没有诸葛亮没法打天下。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诸葛亮其实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首先是制造舆论,司马徽告诉刘备“伏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一下子帮诸葛亮抬高了身价。其实他自比于管、乐,当时的人都不认同,正所谓“时人莫之许也”。唯独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说明只有两个好朋友看好他,这两个朋友也大力替他宣传。徐庶离开刘备之前专门推荐了诸葛亮,刘备初顾茅庐时也邂逅崔州平,听了他的高见,更加渴望一睹孔明风采。所以还没见到诸葛亮,刘备已经觉得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而诸葛亮故意让刘备两次来隆中拜访都扑了空,吊足了刘备胃口,到第三次才真的和刘备会面,刘备惊喜之余,再听了他的隆中对策,侃侃而谈,口若悬河,令人惊叹,刘备完全被诸葛亮所折服了。诸葛亮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如果刘备第一次来了就见到诸葛亮,一出口邀请就答应出山,则不会给刘备留下深刻印象,未必以后会觉得“如鱼得水”。 ??现在刘备经过千辛万苦才邀得孔明出山,会格外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必然重用诸葛亮。而诸葛亮先取荆州后取川的政治策略最后让刘备咸鱼翻身,刘备再也无法离开诸葛亮了。这样君臣之间合作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诸葛亮的抉择使他一举成为三国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超过了其他集团任何谋士,所以说“诸葛一生唯谨慎”真是不差,由于他的谨慎,才选对了主人。
蜀汉因何败亡?诸葛亮不善用人 诸葛亮就像是一颗明亮的巨星,在它的光芒之下其它闪光的星星通通被掩盖住了。蜀汉不是没有过出人才的苗头。能言善辩,三言两语间说服东吴的邓芝;在三郡皆反,孟获大举进犯的困难条件下坚守永昌,力挽狂澜的吕凯、王伉;街亭之战中表现出相当指挥才能的王平;诸葛亮自己都称为“良实”的董允、郭攸之、陈震、向宠……都曾经发出过耀眼的闪光,如果好好培养,在这些人中未必不会产生孔明第二或者至少是法正第二、马良第二。然而,就像参天大树之下长不出新的幼苗一样,在孔明这颗巨星的笼罩之下,他们最终都默默无闻,没能成长为真正的栋梁之材。 再夺目的明星也有坠落的一日呀!星殒五丈原之后,天空立刻变得漆黑一片,没有任何星星能够代替巨星的位置。 这不禁让我们联想起拿破仑。这位巨星也总是喜欢亲自指挥作战,这使他赢得了无数次胜利不假,但同时也使他手下的元帅们都成了只会听令,不能独当一面的木偶。结果在后来的战争中,拿破仑所在的地方虽然能取得胜利,但他一旦离开,就会是接二连三的失败。或许,这是那些“巨星”们的通病吧,总觉得别人笨,不可靠,放心不下,于是事事都要自己干。但他们没有去想想,不给别人经风雨、见世面的机会,别人如何能成长为像他们一样的巨星? 在人们的心目中,刘备懦弱无能,动不动涕泪交流,与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简直是天差地别,就连成都的昭烈陵也被后人改成了武侯祠。但是,刘备尽管自己无用,办不了事,他却可以找来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一大批能人来为自己办事。诸葛亮虽然自身能力非凡,但竟找不出几个能代替自己,帮自己办事的人!论将才,刘备确实比诸葛亮差得远,但论帅才,刘备要远在诸葛亮之上! 苏洵在《管仲论》中说:“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蜀之兴也,吾不曰孔明,而曰刘备;及其亡也,吾不曰刘禅、黄皓、谯周,而曰孔明。
还是自己想吧,网络是提供娱乐,知识的地方,不是写作文的地方,如果你成绩差,要好作文,老师不怀疑你打死我也不信呢!

文章TAG:关于  诸葛亮  作文  描写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