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复旦大学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代表性学府之一,其办学思路,教学方法以及学术研究的质量都得到过业界的肯定。然而,近日复旦大学校训引发了争议,不少人认为校训的内容存在问题。

 前言

2. 复旦大学校训的争议

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学而笃志”的理念不仅融入了复旦大学的办学目标,也已经成为社会上一种广为认可的价值观。不过,这次争议的焦点是在“切问而近思”这个词语上。

有人认为,这个词语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中的思辨和质疑的精神,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个词语的使用也可能会被解读为“怀疑一切、质疑一切”,这与当前社会倡导的“积极向上”、“稳健乐观”的心态有所冲突。因此,有人认为应该修改校训中使用的“切问而近思”这个词语,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价值观。

3.不同声音

对于校训争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很多校内外的学者、教育工作者和媒体都对此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在学术界,有不少人支持保留“切问而近思”这个词语,认为这种探究真理的精神是学术界必须具备的素质,修改校训将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有人认为,由于“切问而近思”的词语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因此可以在保留这个精神的情况下,使用其他的词语来代替“切问而近思”。

对于校训争议,市民的声音以略微支持修改为主。很多人认为,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素质和文化程度有了飞跃性的提高,因此应该强调在探究真理的同时,也要是思维更加灵活和开放。同时,还有人认为,学校的教育理念应该与社会保持一致,因此校训的内容应该更加接地气,才能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4.结语

在校训争议的背后,反映出社会对于大学教育的期望正在逐步向多元化、开放化、前瞻性发展。虽然关于“切问而近思”这个词语是否需要修改还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需要认识到,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国家发展。无论是校训的内容还是教育模式的实践,我们都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变化。


文章TAG:复旦  复旦大学  大学  校训  复旦大学改校训引争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