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闰月是指什么

通常一个阴历月要有两个节气,但是因为阴历的年比地球公历年少11天,所以就会有一个月里只有一个节气,为了弥补上这个缺失,就用闰月补上了,三年正好补上一次,而只有19年才能见到下一次的相同的闰月

闰月是指什么

2,十一月也叫什么月

一 月: 正月 端月 初月 嘉月 新月 开岁 陬月 二 月: 丽月 杏月 花月 仲月 仲春 酣月 如月 三 月: 桃月 绸月 季月 莺月 晚春 暮春 四 月: 阳月 麦月 梅月 纯月 清和 初夏 余月 五 月: 蒲月 榴月 郁月 呜蜩 天中 仲夏 皋月 六 月: 荷月 焦月。
公历:1972年12月15日星期五 射手座 农历:鼠年 冬月 初十日 四柱:壬子 壬子 庚辰 距今:已过去15747天

十一月也叫什么月

3,闰月怎么算干支纪月

干支纪年中的月份同阴历、阳历都关系不大,他的分界点是节气,一般自立春开始,这天是干支纪年的第一天,也是第一个月开始,而后每两个节气一个月。同是否闰月没有关系.所以闰月的月份记录直接自前一个月顺下来就是了。只是月份的开始的那一天是一个节气。其实你看万年历上就可以发现,很多月份头半个月还是一个月份,后半月就变了。比如今年农历五月,是己巳月,到农历5月13芒种那天就变了,是为庚午月,然后是闰5月,到农历5月15时是小暑,变成了辛未月
搜一下:闰月怎么算干支纪月

闰月怎么算干支纪月

4,小说大昏君有几个女主分别叫什么名

瑾皇后,丽妃,妍月仙子,姬羽灵,喜昭容(皇后侍女),晴儿(丽妃侍女)尚小柔,谭君绮,楚宛苑(帝国之花),查韵然,燕后,宫藏花子,宫藏理惠(两对母女)凤飞舞,凤霓裳(姐妹花),顾昔韵,李湘茗(两寡妇),白绫,韵月,飞烟,青玉,翠玉(青楼五女),墨素云(青楼从良)百里秋意,武惠,容睿,郑隐红,金顺姬(旧楚,楚,金,燕,韩国)约瑟纷,凯瑟琳,伊丽莎白,索菲亚女王、维多利亚女王,嘉宝公主(西大陆)顾五小姐(皇帝翻窗)
瑾妃,丽妃,喜儿,凤飞舞,凤霓裳,顾惜韵,青玉,翠云,韵月,飞烟,白绫,宝音
凤飞舞 喜儿 瑾妃 凤霓裳 丽妃

5,农历一至十二月的别称

一月别称:正月、元月、端月、孟月、征月、初月、嘉月、柳月、瑞月、开岁、新月、隅月、华月、泰月、陬月、新正、夏正、始春、元春、首春、元阳、正阳。二月别称:杏月、丽月、花月、如月、仲月、酣月、令月、卯月、早春、仲春、仲阳、酣春、艳春、芳春、中和、花朝。三月别称:桃月、蚕月、莺月、暮月、季月、鹂月、绸月、寐月、炳月、阳春、上春、春日、三春、暮春、季春、晚春。四月别称:槐月、梅月、麦月、余月、阳月、纯月、桐月、乾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桐夏、维夏、槐夏。五月别称:榴月、蒲月、午月、端月、端阳、皋月、郁月、仲夏、超夏、天中。六月别称: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阳、溽暑、季暑、荷月、伏月。七月别称:巧月、瓜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八月别称:桂月、壮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竹春、桂月、仲秋。九月别称: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十月别称:阳月、阴月、小阳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开冬、冬、飞阴。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十一月别称:辜月、冬月、仲冬、中冬、畅月、葭月、龙潜月。 十二月别称:腊月、季冬、严冬、残冬、冰月、严月、除月、季冬、残冬、末冬、嘉平、穷节、星回节。
1、一月:正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正、开岁、陬月。2、二月:丽月、杏月、花月、仲阳、伸春、酣春、如月。3、三月:桃月、蚕月、季月、莺时、晚春、暮春。4、四月:阳月、麦月、梅月、纯阳、清和、初夏、余月。5、五月:蒲月、榴月、郁蒸、呜蜩、天中、仲夏、皋月。6、六月:荷月、焦月、暑月、精阳、溽暑、季夏、且月。7、七月:瓜月、巧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8、八月:桂月、仲商、竹春、正秋、仲秋、壮月。9、九月:菊月、暮商、霜序、朽月、青女月、季秋、三孟秋、玄月。10、十月:良月、露月、飞阴月、冬、初冬、开冬、阳月。11、十一月:畅月、葭月、仲冬(四川普遍称冬月)、龙潜月,幸月。12、十二月:冰月、腊月、严月、除月、季冬、残冬、末冬、嘉平、穷节、星回节。

6,什么是闰月多少年有一次

农历闰月及其计算 农历为什么会有闰月?——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回归年与农历年有什么矛盾呢?先记住: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 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农历年某年春节为大雪纷飞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第16个农历年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那么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 这个比例的近似值分别为: 在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例如第六个分数式 表示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的结果比较: 19个回归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个朔望月有29.5306天,235个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后,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 所以,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公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 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 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例如2001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气小满,再隔一个月的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当中这一个月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四六月。 有关农历闰月的详细内容,请参看《中气与闰月》、《十九年七闰法》

7,为什么每年都有闰月

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每年都有闰月的。正如今年闰月,明年就一定不闰月。 关于闰月,它的规则通俗的说法是“三年两头闰,三年两不闰。”还有“十九年七闰”之说。 我所知道的之所以有闰月是因为,我们中国,农历即阴历,它是根据月相而定的。这样,一年十二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算起来,一年下来,实际只有354天。这和根据太阳运行规律而制定的阳历365天有10天之差。为了补足这种差距,每三年左右就有了闰一年的做法。 至于每隔几年才出现一次闰七月,我也想知道啊!这可能没什么规律吧。
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 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农历年某年春节为大雪纷飞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第16个农历年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那么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 这个比例的近似值分别为: 在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例如第六个分数式 表示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的结果比较: 19个回归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个朔望月有29.5306天,235个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后,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 所以,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公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 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 农历以月亮为周期(阴历),十二个月历总共约有354天;再配合年历(阳历),年历则是根据地球公转所形成的四季变化而得的周期所编制。而月历较年历短,两者相差了11天,因此,便要每19年加多7个闰月来填补误差。而决定那一个月做闰月,则依廿四节气而定,农历月份通常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如惊蛰╱秋分等等,若某农历月份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历法便会把该月多加一个月以作为闰月。以06年为例,农历七月正好是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因此便闰七月来作调整误差。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 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例如2001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气小满,再隔一个月的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当中这一个月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闰四月。
不是每年都有闰月的
呃。你可能看错了。并不是每年都有闰月呵。闰月(或闰年)是逢4年一次的。闰月是阴历中的一个现象,闰一个月,那一年阴历有13个月,那一年叫闰月年。闰年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补上时间差的年份,即有闰日的年份为闰年 公历闰年判定遵循的规律为: 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公历闰年的简单计算方法(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年份即为闰年) 1、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 2、能被100整除也能被400整除。
不会啊,不是每年都会有闰月的
生长规律 就像1+1为什么等于2 说实话 我也无法回答

文章TAG:丽月  闰月  是指  什么  丽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