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译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赏析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石壕吏》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2,石壕吏原文及翻译简短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简短如下:一、石壕吏原文(唐代: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绌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二、石壕吏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饭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创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首诗。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简短

3,杜甫石壕吏描写官吏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石壕吏》描写官吏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迎。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最有名的大诗人之一,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最擅长古体诗和律诗。【字句浅释】题解:此诗写作者投宿石壕村时,耳闻目睹的官吏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的现实,是唐诗中广为传播的名篇。投:投宿,找地方住宿。捉人:这里指强行抓壮丁。一何:此处的“一”是语助词,用以加强语气。男:儿子。偷生:苟且的活着。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小孙子。老妪:老太婆,这里是诗中的老妇自称。幽咽:形容低微的哭声。【全诗串讲】傍晚过夜投宿到石壕村,正碰到征兵的官吏抓人。老头子翻过墙悄悄逃走,老太婆去应付出了房门。官吏大呼小叫何等愤怒!老妇哭哭啼啼何等哀苦!听到老妇走上前去倾诉:“三个儿子都去邺城入伍。一个儿子捎了信回来说,另两个儿子最近刚战死。没死的还得苟且的活着,死去的就是永久的终止。这家中再也没有别的人,就只一个吃奶的小孙子。要哺乳孙子媳妇未改嫁,进出门没一条完整裙子。我老太婆虽然体力衰退,也请你今晚上把我带回。河阳这一仗我可以应急,还能为兵士们准备晨炊。”深夜了已经没有说话声,隐约间听到低微的抽噎。天明时我要起身往家赶,只能与老头子一人告别。【言外之意】乾元二年(公元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在邺城被史思明打得大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到潼关一带强行征兵,人民苦不堪言。当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他把途中所见所闻写成有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便是“三吏”之一。此诗在艺术表现上极其精炼。全篇句句叙事,既无抒情、也无议论,但又处处寓抒情、议论于叙事之中,爱憎强烈、倾向鲜明、褒贬明确,既省了大量笔墨,又避免了概念化的倾向。诗中还应用藏问于答的手法:老妇的“致词”中用事件的转折和结局暗示了官吏始终横暴、蛮悍,不断的逼问老妇的情形。三个儿子参军入伍,就已经死了两个。寡妇儿媳带着一个吃奶的孙子,连一条出门见人的裙子都没有!老头子虽然翻墙逃走了,老太婆却当晚就被抓壮丁的官吏抓到军中去为兵士做饭去了。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悲惨到了如此地步,真是民不聊生啊!作者当时也身为国家官吏,面对这一悲惨现实,没有美化遮掩,而是如实揭露,发出“有吏夜捉人”的呼喊,其震撼人心的声音一直回响到今天。杜甫一生中固然费尽心力去发展诗歌技巧与方法,但他的名声不是单凭诗歌技巧与方法就能成就的。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他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那颗赤诚之心,使得世代后人永远把他记在心中。

杜甫石壕吏描写官吏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文章TAG:石壕吏  原文  翻译  有吏夜捉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