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去寺庙该以怎样的心情想什么

心无杂念!要以真诚的心去对待
虔诚
以求佛的心情.. 想求佛...
去了你就知道,心无杂念!

去寺庙该以怎样的心情想什么

2,我今天拜佛时的感受希望大师给我一些帮助

请留意最后一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独留此经第四十五 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若有众生得闻佛声,慈心清净,踊跃欢喜,衣毛为起或泪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一念觉悟,就是解脱。见佛陀如见到久别的亲人,这是多大的缘份啊!这是你无始劫来修得的殊胜法缘,今生涌上心头,愿早日进入佛门,皈依三宝,永脱轮回苦海。南无阿弥陀佛
感应
非常好,善根深厚才会这样子。
你内心,或者称作你过去世,前世在向你传递信息:你必须出家修行这是你唯一也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你最好皈依佛门,多学习佛经中的知识。请教高僧你过去世向你传递的信息我在上面翻译出来了,你自己思考吧
有问题http://tieba.baidu.com/f?kz=561997548

我今天拜佛时的感受希望大师给我一些帮助

3,每次到寺庙或者是看到与佛有关的东西都觉得有一种归宿感觉

嗯,有缘人。信则得救。如果一个人根本就不行,想救就不行呀。你迷失的时候,佛会来度你的,你得认清楚哦。呵呵……其实是你的有缘人来度你。你要做的是多去寺院礼佛,然后做一个好人,行善事。
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常做善事,心存善念,有时候点化或者归宿是讲究机缘的,不用太刻意强求,顺其自然
你好!你心即佛心。度不度全在你自己。如有疑问,请追问。
你去寺庙 所见所闻 其实 是在与你 平时点点滴滴积累的一种隐藏在心灵深处的深层次的人生的悟 碰撞了 平时 你小时候可能跟妈妈抱在一起看电视剧 聊斋 济公 会有 恐惧感 快乐感 幸福感 小时候 会碰见别人家去世了一位老人家 会害怕 还有 知道 是怎么死的 是病? 是不自然死的? 你心里会有活动 会自然而然联系到以前你心里的认识 会形成新的认识 还有你每时每刻 跟别人在一起玩 会有心理活动 会有各种情绪 以及 慢慢会修改 完善 自己的一部人生史 你会跟别人比较 明白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 什么才是好的 是对的 然后 去 寺庙 会 因为 其环境 还有看到的寺庙结构 你会形容其 装饰 堂皇 伟大 清净 飘逸 等等 你会有感悟 感悟很多 会联系到以前的以前 头脑运算思考 很多东西 有的是自然而然的自己就运算了 佛 你有缘不缘 是完全在于自己生在这个世界上 会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不论影响是小是大 关键是 你好了 世界也是好的 这个结果就是好的 回归 一直 佛 所说的 自然之息 一样 理想的世界
耶稣基督是圣父赐给全人类的唯一的救世主,除他以外,古往今来的任何人,不论是君王、宰相、圣贤、哲人等等,都陷入了人类所无法自拔的罪恶和死亡中.没有人能用任何方法(如修行、行善等方法)拯教自己和别人脱离罪恶和灭亡(徒4:12,罗3:20),人手所做的偶像更是空虚无用,与人无益。
若是真的缘分可是不小呢 想要佛度你 你可知道佛是什么 佛在哪里呢这个若是清楚 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每次到寺庙或者是看到与佛有关的东西都觉得有一种归宿感觉

4,南山寺游后感

游南山寺有感 南山寺是我给朋友推荐的三亚必去景点,去了三次,每次都是不同的心情。似乎是与佛有缘,从小就对寺庙、庵堂有一种莫名的向往。   一直对林清玄先生散文中的那种情景感到熟悉而温暖——“在许许多多的端中,我都能感觉到一种温暖的情怀,烧香的时候,就好像把自己的心清放在供桌上,烧完香整个人就平静了。也许不能说只是端吧,有时是寺,有时是堂,有时是神坛,反正是有着庄严神明的处所,与其说我敬畏神明,还不如说是一种来自心灵的声音,它轻浅的弹奏而触动着我。”   正是这种来自心灵的声音,让我对南山寺的迷恋达到一种痴迷的地步。没有常人眼中看到的美丽风景,也没有平素旅游的那种匆忙和走马观花,我眼里看到的只是颤抖着断落的香灰、袅袅消散的轻烟、金色大佛的慈悲的脸。   这次在三亚停留了长达一年之久,却只去过一次南山,究其原因也就只是因为路程太远,懒于奔波而已。目前市区还没有直到南山的公交车,最快捷的方式当然是打出租车,方便但价格比较贵,从市区到南山一般在50元—100元之间。另外,在三亚汽车站西站附近有旅游大巴到南山,票价在8元左右。如果要从南山返回市区,最好在下午5点之前结束游览。   佛家讲求清心、寡欲,因此我并不喜欢人多而嘈杂的著名景点。第三次去的时候已经基本了解了各个景点的分布,所以只去了几个游人较少,但却颇能静心的地方。梵钟苑是第一次去时被忽略的地方,第二次去也只是匆匆过客,第三次便是特意寻访。39口古钟呈列在小苑四周,上面的斑斑锈迹是时光留下的印迹。穿过一片草地,便能看到三口祈福钟。一位灰衣僧人从我身边经过,我双手合十打个问讯,他微笑着还礼。擦身而过的时候,他的衣袂飘动,散发出淡淡的檀香,让我感受到一种莫名的熟悉。   另外,在南山寺住宿的游客可以跟僧人一起上早课。南山寺大概有60位出家人,每天早晨5:30左右,108声晨钟暮鼓,僧人们便陆续到达大雄宝殿,开始诵经。佛寺里明亮轻柔的钟声,在山中余韵袅袅,深深地渗入人心,有一种惊醒与沉静的力量。曾有一个法师说一百零八是在断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声有它不可思议的力量。我不知道钟声是否能断我烦恼,只是感觉自己满是灰尘的心灵突然被钟声清扫,使我能够有勇气有精神去面对今后的凡尘俗事。   相较于整个南山景区的广阔,正殿的建筑并不觉得十分宏伟。正殿门口就能看到海上108米的观音像,碧海蓝天中的观音大士脸上是万年不变的悲悯。平日里很少能在寺院内遇到修行的大师,也许只有诚心礼佛的善男信女才能有缘得见。曾经看过一段文字“阳光正从窗外斜斜照进,射在法师手上的一串念珠。那念珠好象极古老的玉,在阳光里,饱含一种温润的光。”也正因这段文字,亲见一个活生生的法师带给我的震撼,远远多过于寺院里披璎珞、戴宝冠的神佛塑像。   最后,用林清玄先生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吧——对我们来说,西方净土是那么遥远。可是有时候,有某些特别的时候,我们悲悯那些苦痛的人、落难的人、自私的人、痴情的人、愚昧的人、充满仇恨的人,乃至于欺凌者与被欺凌者,放纵者与沉溺者,贪婪者与不知足者,以及每一个不完满的人不完满的行为……由于这种悲悯,我们心被牵引到某些心疼之处,那时,我们的莲花就开起了。

5,题破山寺后禅院应景生情表现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宁静的内心感受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俱)寂,但余钟磬音。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 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颔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所以表现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宁静的内心的句子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俱)寂,但余钟磬音。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 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

6,文化苦旅寺庙读后感

匆匆地读过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前些时候舆论对该书及作者争端颇多,如今看过并粗略地研究了一下,觉得议论是理所当然的.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余先生似乎对此情有独钟.他好多次都写到了坟,并在叙述中多次插入对坟的描写.无论什么坟,都标志着一个人的死去,这个人的一生也许凄惨黯淡,也许风流千古为万人景仰,抑或是背负沉重的情愁在这个世上走上这么一遭.即使没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该有“一堆黄土掩风流”吧.或许他认为死亡比活着更美好些吧.有些东西留有回忆就够了,至少蝴蝶来过这世界.他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没有周遭的闲言碎语,走向比现实更高的殿堂,继续新的轮回.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伫立上几分钟,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悟一会儿人生之真谛,因为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历史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过去才能上升为寓言.生死间的事,没有人说得清.我唯一知道生的途径是可以改变的.死可以逆转吗?若有一智者活过百旬,他会做什么?若一个庸人活过百旬,他又会做些什么来?至于一个恶人就更不用说了.推而广之,人口必会猛增,地球要超载了!若这个世界上,人口不增也不减,就太缺乏趣味了,没有推陈出新的人,这个地球岂不停止转动了.我想那些坟应该有其特殊含义.尤其在坟前一种静穆的气氛追忆或沉痛?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萦绕在心头.古人的坟,秦王陵闻名世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也不失为风流,多少也给旅游业带来不少收益.而那些把古代妇女置于水深火热的贞节牌坊,也不知走过它时应该叹息还是赞叹?“白云飘过来了,好像是碰了一下牌坊再飘走的.晚霞升起来了,红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还高,黑阴阴的,像要压下来.闭一闭眼睛再看,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变成长长的脚,有扁长的头,有狭狭的嘴.一骨碌爬起身来,奔逃回家.”他在书中这样写道.从某种程度上,那时人们的封建思想愚昧、守旧,却不知如今那些不知名的无名牌坊只落得被人践踏的地步,悲哀啊!好在那个时代已离我们远去.尽管“生”不算很美,要考虑的事很多,挺辛苦的.而那些像屈原、杜甫、曹雪芹、鲁迅的伟人们让他们的人生终结在那一刹那,净化了悲剧,同时给人以更深的思索,这样的离别或许更深刻吧.关于坟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就让余先生继续写吧.而我依然要愉快地体验我远远还没有体验完的人生.
余秋雨所写的《文化苦旅》中,有一篇名字叫做《 庙宇》的文章。讲述的是余秋雨小时候家近处的庙宇很小,有两个和尚,一胖一瘦,还有一个年老的庙祝。胖和尚和蔼可亲,孩子们很喜欢他。当孩子们追逐到殿前院子里,胖和尚会洗干净手,给他们几个供果。孩子们到胖和尚的禅房里去,胖和尚将他们的名字写在他们手上。老师见了,也会夸和尚写得字漂亮。孩子们教胖和尚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告诉他是李叔同写的。” 而他们乡东去6里左右,有一座辉煌大庙,叫金仙寺,再往南,是远近闻名的五磊寺,李叔同就住在里面。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的作品 ,是余秋雨通过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系列散文集。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此书通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描写一代中国人心灵的纠结。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入浅出,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以及抒发自我的情感。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这些文章,是游记,也是中国文化史。 此书中有提到的景点有很多,每一个景点都带给作者不同的感触和震撼。他触碰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见证自己国家一路走来深刻的历史痕迹。其中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7,跪求提破山寺后禅院的赏析500字以上急啊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馨音。 这是一首即兴写景、咏佛抒怀之作,诗歌借山林寺观清远深静的环境,抒写旷远淡泊的胸襟和追求山水林泉之乐的隐逸情怀,也不露痕迹地礼赞了禅院佛宇的圣洁光明。诗歌笔调古雅,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传播万口的名篇。 首联总起全诗,点示了时间、环境和人物的去向,语言朴素、平易,画成清新、优美,诗句极易引发人们的联想。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古寺,旭日初升,普照山林,水汽蒸腾,山色空蒙,如烟似雾,如梦似幻,好一派溢彩流光、灿烂辉煌的美丽景致!诗人的欣悦陶醉之情溢于言表。“高林”一词,语义双关,一指劲健挺拔的茂林修竹,二是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此处“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颔联写景,平中见奇,“幽处”生辉。诗人沿着竹林小径蜿蜒前行,只见浓荫蔽日,苍苔满地,于曲折幽深疑无路处,忽见花团锦簇禅院房。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这样曲径通幽的行程,使诗人惊叹、陶醉。描绘小径的幽深曲折和花木的扶疏掩映,实际上暗示出禅院远离尘嚣、深藏不露的特点,也烘托出诗人对唱经礼佛生活的心向神往。我们几乎可以说,自从清晨登山,一路行来,对诗人来讲,是一个欣赏幽美风光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禅佛的过程,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个不断寻找、不断追求、不断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让生命得到安顿,让灵魂找到归宿的过程。诗人把“禅房”安置在小径幽幽、花木成林的地方,与现实尘世保持一段距离,是不是在暗示人们寻找的过程就是一个艰辛而又美妙的过程呢?我看是有这种意味的。“竹径”句有的版本写作“曲径”,一字之异,情味不同。竹有修直挺拔、节节高升、中通外直、清阴不改的特点,隐喻这些修禅礼佛之人的品性高洁,情趣高雅,心志淡泊。苏东坡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王维有诗“竹喧归綄女,莲动下渔舟”,都写到了清清翠竹,都含有隐喻颂扬之意,常诗若用“曲”在表现小径幽深的环境特点上似无不可,但却少了“竹”的那份脱俗,高雅。所以,我认为用“竹”为妙。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 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颔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钟馨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多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常建这首诗不一样,在优游自得中写诗人的心灵感悟,于禅宗佛音中净化人的心灵,跟随诗人一路行来,我们除了欣赏幽美绝世的自然风光,也时时沉浸在神与物游、情与景会的心灵世界当中,也许,这才是常建苦心孤诣要告诉我们的“另一个世界”吧。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诗文解释】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词语解释】 禅房:僧侣的住房。 万籁:各种声响。 【诗文赏析】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文章TAG:寺院  心情  心情感悟  情感  去寺院的心情感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