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岁寒论语子罕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正版翻译:孔子说:“天大冷以后,才能知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子曰岁寒论语子罕

2,子罕弗受玉的原文译文

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石,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把它给雕琢玉器的工匠看过了,玉匠认为是一块宝玉,所以敢把它献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石作为珍宝;如果把玉石给我,那么两人都失去了珍贵的东西,不如我们各人都固守自己的珍贵的东西。”

子罕弗受玉的原文译文

3,论语子罕

【原文】 颜渊喟(1)然叹曰:“仰之弥(2)高,钻(3)之弥坚,瞻(4)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6)。虽欲从之,末由(7)也已。” 【注释】 (1)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2)弥:更加,越发。 (3)钻:钻研。 (4)瞻:音zhān,视、看。 (5)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6)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7)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评析】 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论语子罕

4,论语子罕

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译文: 颜渊喟然叹道:“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诱道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从上去,但总感到无路可追从上去。”
论语·子罕第九 【本经】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译文】 颜渊感慨叹息说:“老师的学问与仁德,仰望它觉得更加崇高,钻研它越觉得厚实。总之捉摸不透,高深莫测。先生最善于一步步引导我们,用广博的学问来开阔我们的学识,同时用礼仪制度来约束我们,想停止不学都不行。竭尽我的能力,好像有所成就,再想深一步,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论语·子罕》 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译文: 颜渊喟然叹道:“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诱道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从上去,但总感到无路可追从上去。”
你个小垃圾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浴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也已。 《论语子罕》

5,论语子罕原文 不舍昼夜上一句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有个背景,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论语子罕篇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的逝字,汉儒注,以及尔雅、说文,都当往字讲,而往字依古注可作两种解释,一是既往,一是前往。依照既往解,则逝字就是消逝的意思,依照前往解,则逝字就是前进的意思。两者都有根据,究竟以何者为是,颇难推敲,这就要在字句以外寻绎了。 孔子在河岸上,一定是仰观俯察,再看河川里的流水,因而兴起感叹。他所说的「逝者」,没有特定的所指,自可包罗万象。且就天地人事而言,孔子仰观天文,想到日月运行,昼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开木落,四时变迁,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在天地间的人,亦不例外。人自出生以后,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每过一日,即去一日,每过一岁,即去一岁。个人如此,群体亦不例外。中国历史到了五帝时代,不再有三皇,到了夏商周,不再有五帝。孔子生在春秋乱世,想见西周盛况,也见不到,只能梦见周公而已。由此可知,自然界、人世间、宇宙万有,无一不是逝者,无一不像河里的流水,昼夜不住的流,一经流去,便不会流回来。所以李太白将进酒说:「奔流到海不复回。」古希腊哲人也说:「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这样看来,逝字作消逝解,应当不错。 圣人一言,含有多义,读经虽依注解把经文字句读通,但不能到此就止,尚须广泛思维言外之意。孔门大贤子贡曾经推崇颜子闻一知十,他自己只能闻一知二。我们普通人,不敢与颜子相比,但也不可以闻一只知一,应当思齐于子贡。例如我们读悉这逝者的意义,一想自身,以及身外的权力财富,都如流水,一纵即逝,只好对酒当歌,叹问人生几何,这就是闻一知一之咎。此处逝者所指的是万有现象,而非本体。万象有生来灭去种种情形,本体则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如苏东坡在赤壁赋里说的「逝者如斯,而未尝住也。」读经如果不是闻一只知其一,便须从迁流的现象追求不迁流的本体,只要追求到一点讯息,便能茅塞顿开,眼前呈现的宇宙人生,别是一番境界,这才体验到读经的乐趣。 经文的字句义理虽通,仍然未到止境,这只是知道学理而已。知理之后,必须依理去实行,不行不得真知。例如已知逝与不逝之理,便须放下那些必逝之物,不与人争,但求不逝的本体。得其本体,亲见不生不灭之境,才算是真知。假使尚有贪心,起念与人争名夺利,便是放不下,严格说来,实未通经,应当反省,一切贪心妄念起时,当即克制,这就是「克念作圣。」读经不希望作圣则已,希圣就应当如此用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子罕不欲玉原文内容

子罕不欲玉 :子罕却不愿收下那块玉.版本一:子罕却玉【原文】: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玉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以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译文】从前宋国有一个农民耕地的时候,从地里挖出一块玉来.他恭恭敬敬地把玉送给司城官子罕,可是子罕却不愿收下.农夫说:“我们种田人把玉看作是宝贝呢!请相国收下吧!”子罕说:“你把玉当作宝贝,我却把不接受你的玉的这种廉洁的品德当作宝贝啊!”这件事被宋国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知道后,都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贝,只是他的宝贝和一般人的宝贝不同罢了.”如果把一百两金子和一团玉米给小孩选择,小孩子一定是要玉米而不要金子;把贵重的和氏璧和一百两金子给那些庸人去选择,那些庸人一定是要金子而不要和氏璧.如果把和氏璧和深切中肯的道德至言送给那些贤智的人去选择,那些贤智的人就一定是要那种深切中肯的道德至言了.所以知道得越精深的人,他所选择的就越珍贵;知道得越粗浅的人,他所选择的也就越粗贱.版本二: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左传·襄公十五年》译文:有一个宋人得到美玉,把美玉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玉给工匠看,他们认为是宝物,所以才献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当做宝,你把玉当做宝,你把玉给我,那么我就是一个贪心的人 ,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贪的德,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献玉的人很恭敬的说:“小人拥有玉,不能把它带入他乡,拥有这个玉是想请求免于死难。”于是子罕把玉放置在自己居住的乡里,派玉人替自己雕琢、加工,(卖掉璧玉)使献玉者富裕之后,才让其人回到他的居所。
子罕不欲玉 :子罕却不愿收下那块玉。  子罕却玉  【原文】:  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玉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以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译文】  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民耕地的时候,从地里挖出一块玉来。他恭恭敬敬地把玉送给司城官子罕,可是子罕却不愿收下。农夫说:“我们种田人把玉看作是宝贝呢!请相国收下吧!”子罕说:“你把玉当作宝贝,我却把不接受你的玉的这种廉洁的品德当作宝贝啊!”这件事被宋国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知道后,都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贝,只是他的宝贝和一般人的宝贝不同罢了。”如果把一百两金子和一团玉米给小孩选择,小孩子一定是要玉米而不要金子;把贵重的和氏璧和一百两金子给那些庸人去选择,那些庸人一定是要金子而不要和氏璧。如果把和氏璧和深切中肯的道德至言送给那些贤智的人去选择,那些贤智的人就一定是要那种深切中肯的道德至言了。所以知道得越精深的人,他所选择的就越珍贵;知道得越粗浅的人,他所选择的也就越粗贱。

7,论语子罕原文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译文:颜渊喟然叹道:“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诱道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从上去,但总感到无路可追从上去。”《论语·子罕第九》
子罕篇第九 共三十一章 808字(朱熹集注是把第六、第七两章合并为一章的)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9.6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9.7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9.9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9.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9.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9.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9.15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9.18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9.20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9.21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 9.22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9.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9.24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27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孤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9.31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文章TAG:论语  子罕  原文  子曰  论语子罕篇原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