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唯命不于常出自

出自大学 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
出自大学 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唯命不于常出自

2,大人者不是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讲的赤子之心乃是视民如赤子,保养民命之意,这种赤子之心经过正心诚意等功夫,乃是无微不至之诚,不同于道家的一无所知之赤子之诚。今文《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似可作为旁注。另一种观点说,保赤子之心即保婴儿少幼之心,此心专一未变。我们认为第一意见说的包含以赤子之心待民是可取的,但孟子在这里讲的重点却是第二意见,即保少幼而未变异之心。

大人者不是其赤子之心者也

3,请问恫鳏在抱是什么意思

恫鳏:疾苦;抱:怀中。是指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 《尚书·康诰》 :“恫鳏乃身。”蔡沉集传:“视民之不安,如疾痛在乃身。”
恫鳏在抱【解释】恫鳏:疾苦;抱:怀中。恫鳏在抱是指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尚书·康诰》:“恫鳏乃身。”蔡沉集传:“视民之不安,如疾痛在乃身。”
鳏同瘝,指痛苦 恫同痌,指疾病 像病痛在自己身上一样。指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

请问恫鳏在抱是什么意思

4,是哪位学者把康诰朕其弟小子封中的弟释为叔 搜

这大概是一段历史公案,“朕其弟,小子封”的字面意思大概是说,“朕的弟弟,小名叫封”。问题出在,这个“朕”,是当时的周天子,按正统的历史记载,应该是周成王,他是文王的孙子,武王的儿子,但是矛盾的是,这个叫“封”的,其实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成王怎么能称他的叔叔为“弟”呢?所以,学者们只好反过来推论,当时真正的周天子并不是周成王,而是有名的周公 旦。但这样一来等于说周公是篡了他侄子——周成王的位,这有损于周公的光辉形象(周公的地位我想就不用说了,儒家一直歌颂周公辅政的),历代儒生是打死也不愿接受的。请参考章太炎先生的《经学略说》,至于是哪位学者靠这个问题出名,在下并不太清楚。另外,把“弟”释为“叔”这种问法并不太恰当。
郭老啊

5,憝怎么读音

憝 [duì]憝duì 1.怨恨;憎恶。 2.灭亡。 3.奸恶。亦指恶人。中文名憝拼音duì笔画16画部首心憝 duì笔画:16画[1]部首:心憝 <动>怨恨;憎恶暋不畏死,罔弗憝。――《书·康诰》。孔传:“人无不恶之者。”憝 <形>凶恶憝 <名>恶人愠韩 马之大憝,阻关谷以称乱。――潘岳《西征赋》憝duì 1.怨恨;憎恶。 2.灭亡。 3.奸恶。亦指恶人。
憝的拼音为:duì,读音像“对”。一、字义1、动词:怨恨;憎恶暋不畏死,罔弗憝。――《书·康诰》。孔传:“人无不恶之者。”2、形容词:凶恶3、名词:恶人愠韩 马之大憝,阻关谷以称乱。――潘岳《西征赋》1.怨恨;憎恶。 2.灭亡。 3.奸恶。亦指恶人。
蠹(dù),憝(duì),氎(dié),鍙(hù),蕤(ruí),鍪(móu),觌(dí)娄(lóu),我(wǒ)是(shì)猪(zhū),嶳(dì)锣(luó)朋友,请【采纳答案】,您的采纳是我答题的动力,谢谢。

6,日新的典故

异:不同。日日更新,月月不同。形容发展变化快,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尚书·康诰》曰:作新民。《诗经·大雅·文王》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商汤刻在洗澡盆上的字说:“如果能在今天洗净身上的东西,使身心清新,就应天天洗净脏东西,使身心清新,更要继续不断地每天清洗,使身体和精神焕然一新。”《康诰》说:“激励人们弃旧图新,弃恶从善。”《诗经》中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能始终做到自我更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都竭尽全力,使自己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引文句末的“无所不用其极”也是常见的典故,原指修养品德时没有一处不尽心尽力的意思,褒义。现已失去褒义,专为贬义,指任何坏事都干得出来或任何极端手段都使得出来。《礼记》这段话被概括为典故“日新月异”,不再限于形容品德、修养的提高,更多地形容事物的发展、进步很快。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 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7,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出自哪里

礼记中的大学篇。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出自《礼记·大学》。《大学》,西汉戴圣所传《礼记》的第四十二篇,亦称正本、原本、古本《大学》,乃有别于始于宋朝的朱子章句本。此篇《大学》原文,依据清末阮元重刊的《宋本礼记注疏》。意思:贵到天子,贱至百姓,无论高低贵贱,无分地位高下,在修养自身的道德品行方面是一致的,那就是古人“以德为本”的概念,就是所有为人的根本。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瑁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中国同。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文章TAG:康诰    出自  康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