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安徽的习俗有什么

斗牛

安徽的习俗有什么

2,安徽的风俗

去安徽人论坛(bbs.peopleah.com)吧!那里有很多安徽人,找他们了解一下安徽的风俗吧,

安徽的风俗

3,安徽有哪些民俗

安徽民俗很多:江淮地区地民俗安徽基本都有 介绍一二:赶庙会 舞龙 旱船 踩高跷 舞花灯等等 最不好的要彩礼,看门楼,现在已经少多了

安徽有哪些民俗

4,安徽习俗有哪些

安徽习俗以过年为例: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皖北人包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须有鸡有鱼。

5,急需作文材料安徽有什么地方习俗

徽过年习俗 (1)安徽过春节俗称过年,节日气氛浓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2)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须有鸡有鱼。 (3)吃饭之前,长辈要用红纸包钱给每个孩子,称为“压岁钱”。饭后,全家人围在一起,边吃瓜子、花生、糖果边聊天,看着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天明,这就是“守岁”。 (4)年初一清早起床后,开门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称接门神。家人团拜,互相祝贺,吃枣、栗、茶叶、鸡蛋、长寿面,然后出门向其他长辈们拜年。 (5)初一这天不能扫地,茶水也要倒在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把财气扫(泼)出去。这天一般不劳动,因而有“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的说法。 徽州婚嫁 在古徽州,一场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媒合、订亲、成礼、合亲四个阶段。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经过以上阶段和程序的,才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纳妾、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旧时徽州人的婚嫁习俗,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其诸多繁文缛节,不少到带有迷信色彩和买卖婚姻的因素。下面我们就从徽州婚嫁的九道程序,一一来让大家做更进一步的了解。

6,安徽有什么民风习俗并说出它的来历和特点

安徽民风民俗---节令习俗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因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故名。“腊八”一过,春节临近,家家户户要从腊八这天起,清扫屋宇灰尘。当天要吃腊八粥,黟县、休宁县北乡一带还晒干豆腐,称“腊八豆腐”。腊八过后,家家开始宰年猪,互相请吃杀猪酒,裹糯米粽,做米馃,煎油豆腐,炒花生、蚕豆,做芝麻糖、冻米糖等。还要人家将婚嫁活动安排在这一天举行,故有民谣曰:“腊八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   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俗称“小年夜”。前一天深夜,家家户户祭灶,供送“九田东厨司命灶君”上天奏事,俗称“送灶”。祈求灶君在玉皇大帝跟前多说好话,保佑一家人畜平安。小年这一天,家家堂前挂祖宗画,画上记载历代祖先名讳,或绘制祖先遗像。设烛台香案,置贡品,接祖宗来家过年。从这天起,家家户户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扫除尘埃,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除夕:谚云“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吃个年夜饭,午夜放个炮竹什么的,这与外地的差别倒是不大。   春节:大年初一,大家都穿戴一新,幼辈向长辈拜年,大家依次向祖宗拜年,同辈之间也互相恭喜。这一天,讲究忌讳,不动刀剪,不拿针线,不下锅煎炒(忌吵),不沾扫帚,不向门外泼水,不打碎杯碗器皿,不打骂儿童。认为犯忌为不吉,本年就会有破财、生病及其他灾祸。祁门县还有“喊年”的习俗。即正月初一、初二两日,由村中年事最高的为领班,组织青年及男童,排成长蛇阵,挨家喊拜年,每至一户,由领班者高喊被拜年的当事人名字并加上称谓,或者说:“向宝厅拜年”,或者以称谓喊拜。受拜者旋即应声说“多谢大家来了”,喊年者齐复声:“应该来的”。别有一番意思。   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晚上还要送祖宗回山,在祖宗画像前摆上酒菜,焚香祭拜,家家户户还要张挂彩灯,徽州区岩寺镇的元宵戏灯最为盛行。   二月二:农历二月二是土地爷的生日,古徽州称为“龙抬头”。大约是因进入仲夏时节,雨水渐多,可以听到雷声了,所以有这种说法。在农村,这一天农民忌下地,妇女忌拿针线清闲过一天。绩溪县的规矩,这一天还有包扎一生糯米一个的粽子煮熟,祭拜土地神。二月二又为百花生日,故又称“花朝节”,这一天,文人陈设百花,举行文昌会,比赛诗文。   其他的节令如清明、立夏、端午、中秋等,徽州地区也有浓厚的地区民族特色

7,安徽有什么风俗

老哥告诉你: 年三十是重头 大年三十前 掸尘———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把门窗家具擦刷得一尘不染,过了这样的大扫除,每户人家就都像又搬进了新居一样。 置办年货———吃好喝好是过年间最重要的一件事,这些天要买足七天吃的菜肴,因为初一到初七,菜市上是没有什么卖的。农村的家庭还要做好自家的豆腐、杀年猪以及蒸一些面食。 大年三十 上午,家中的男人们张罗着悬挂灯笼、粘贴春联等,当然最重要的是祭祖,每家每户要扫净地面,倒尽垃圾和污水,烧香点烛,燃放鞭炮,摆设供品,磕头祭拜祖先,如果家里有老人在这年去世的,还要外出到坟墓上“烧纸钱”、送年夜饭,家里的春联也不能贴红色的。 女人们则埋头在厨房里制作菜肴,烧好足够3天里吃的年饭。因为按照习俗,过年前3天是不能下生米的。上了年纪的老人则要反复地叮嘱儿孙们,过年期间,做事、说话都要小心为妙,不然,一年里都会不吉利的。 下午2:00-4:00,说是年夜饭,但实际上多数家庭是在下午吃饭,主妇们摆出菜肴酒饭,请出老人长辈,入席就餐。而桌子上一般要超过二十个菜,菜的数量是双数,菜里要有肉圆和鲢鱼(鱼是不能动筷子的)。 我最喜欢的则是年夜饭前的放鞭炮,家里放鞭炮过年的气氛很浓,而年夜饭前放的必然是最大的鞭炮,我的舅舅每年都会预备下三万响的爆竹,然后拿晾衣的竹竿挂着点燃,而小孩们是这个时刻最兴奋的,因为除了鞭炮,在年夜饭期间,他们会得到已期待了一年的压岁钱。 0:00,零点是属于烟花爆竹的时间,千家万户在同一时刻燃放起烟花爆竹形成壮观场面,天都被映红了一半。 大年初一之后 大年初一,开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在自家门口鸣放“开门炮”,那震耳欲聋的爆竹声,预示着新年里红红火火的新生活。“开门炮”放过后就是拜年时间,如果按照约定俗成的次序,一般是先到近房的叔伯和家族长辈家拜年,然后再到舅父、岳父(我是指大人们啦)、姑父、表叔和姨父家拜年,最后才是到朋友和邻居家拜年。拜年时,每家每户都得准备好烟酒果点,以招待前来的客人。不过对我们这样假期有限的人来说,拜年就不一一俱到了。 ■“往”年 初七“人日”观傩戏 傩戏一般在初七“人日”这天开演,地点在祠堂。傩戏其实是用于祭祀土地或者祖宗的仪式戏剧,下午的时候,傩戏班子会从每家每户门口走过,而我们需要燃放鞭炮,接“菩萨”。 比如《刘文龙赶考》这段戏,正式开演前是一段伞舞作为垫场,这是拜神的舞蹈,只见一个着戏袍的后生带着面具,不停地转动着一把朱红大伞,踩着旁边的锣鼓节奏或蹲或立。 傩字源于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巫师驱鬼神的一种舞蹈。而伞舞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书里都有记载,商周时认为天为盖、天如伞,舞伞其实就是舞天,希望天道都帮助人们带来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伞舞后便是正戏登台,所有的人还是都着面具,或女或男,或少或翁,嘴里还发出咿咿呀呀的唱词———我是听不懂,王老师解释说,这戏分十八节,现在演的是拜年一出,也是春节时最常演的,唱的是刘文龙功成名就后为家乡父老拜年祝寿。 ■“老”年 “送灶爷”的仪式比以前淡了 祭灶王爷。一般是腊月二十三日,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情况的日子。这一天,人们在自家的灶台墙壁上书写上“九天东厨司命灶君神位”以及“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对联,以恭恭敬敬地送灶王爷上天“过年”。在祭灶的供品中,除了有鸡、鱼和酒饭之外,还要制作一种炒米糖,这种炒米糖以糖稀为主要材料,据说是为了能粘住灶王爷的嘴巴,以便让他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些好话,少说些坏话,给家里带来一年的好吃喝。 现在这种仪式已淡不太做了,现在的农村求吃求喝的少了,现在求的是有前途有财还要身体健康

文章TAG:安徽  风俗  习俗  有什么  安徽风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