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出师表 的出处

蜀国都城在四川成都,不过这出师表具体在哪儿写成的,不得而知。

前出师表 的出处

2,岳飞的前出师表内容是

就是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只不过是岳飞书写了一遍,在书法界挺有名的
前出师表好像是诸葛亮的吧,还有个后出师表了。
满江红

岳飞的前出师表内容是

3,前后出师表出自谁手

诸葛亮
诸葛亮
均出自诸葛亮
诸葛亮
前〈出师表〉作于三国蜀后主(刘禅)建兴五年(227年)。是年诸葛亮驻军汉中(今陕西汉中),准备北伐曹魏。出发之前向刘禅上了这个奏疏,谆谆劝诫刘禅要尊贤纳谏,发扬刘备的品德。表中推荐了朝内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将,并且说明了出征的目的和任务,表白了自己对蜀汉忠诚的心迹。 出师表〉之外,又有<后出师表>。这是因为后一年(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散关,围陈仓,出征之前又上过一个表(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后人遂分为前、后两表。但〈后出师表〉是否诸葛亮所作,颇多异议

前后出师表出自谁手

4,文徽明前出师表

文征明行草书法长卷欣赏《前出师表》,此卷书于明嘉靖壬寅(1542年)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号“ 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文徵明自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各种细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 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为明一代诗书画全才、大家。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由于图片插入功能无法使用,请看网页http://www.yac8.com/news/10432.html
搜一下:文徽明前出师表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5,前出师表与后出师表各有什么特点

前《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在当时很多大臣如蒋琬都反对北伐,诸葛要再给刘禅洗脑。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5年与226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5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 《后出师表》作于建兴六年(226年),诸葛亮在文中表示为了国家,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心耿耿。其中有“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经常被后人引用。 从网页中搜索的答案

6,前出师表的译文

原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7,诸葛亮前出师表

前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
《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当时为建兴五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4>,欲报之于陛下也<5>。诚宜开张圣听<6>,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7>;不宜妄自菲薄<8>,引喻失义<9>,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10>,俱为一体,陟罚臧否<11>,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12>,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1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缺漏<15>,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16>,性行淑均<17>,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18>,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19>。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20>,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21>;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2>。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3>。侍中、尚书、长史、参军<2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25>,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7>。先帝不以臣卑鄙<28>,猥自枉屈<2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0>。后值倾覆<3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33>。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4>;故五月渡沪<35>,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36>,攘除奸凶<37>,兴复汉室,还于旧都<38>。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39>,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编辑本段]注解 <1>先帝:指蜀昭烈帝刘备。崩殂(cú粗阳):天子之死曰“崩”;殂,也是死的意思。 <2>益州:汉行政区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地有今四川省,甘肃省和陕西省一带,当时治所在成都。疲敝:贫弱。 <3>诚:确实是。秋:时候,日子。古人多以“秋”称多事之时。 <4>盖:发语词。 <5>陛下:对皇帝的称词,表示不敢直接面对皇帝,而通过陛阶下的侍从转致的意思。 <6>圣:古时对皇上的尊称。 <7>恢弘:发扬使之扩大。 <8>妄自菲薄:毫无理由地自己轻视自己。 <9>失义:失当,不合大义。 <10>宫中:指宫庭内朝中的亲近侍臣,如文中的侍中、侍郎之类。府中:指丞相府中的官吏,如文中的长史、参军等。 <11>陟(zhì秩):升官进位。臧否(zāng pǐ脏匹):好坏、善恶。<12>犯科:触犯法律中的科条。 <13>有司:有关的专管官署或官吏。 <14>侍中、侍郎:都是皇帝左右的亲近侍臣,不仅随从出入,还备顾问。侍郎,即黄门侍郎。郭攸之:南阳人,性和顺,先后与费祎、董允同为侍中。费祎(yī衣):字文伟,江夏鄳(盲men)人,后主即位时为黄门侍郎,后迁侍中,位至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十年,被魏降人郭偱刺死。董允:字休昭,后主即位时为黄门侍郎,寻迁侍中,以能抑制宦官黄皓,对后主多有匡助,以侍中兼尚书令。 <15>向宠:蜀大臣向朗的兄子,后主时先后任中部督和中领军。 <16>淑均:善良公平。 <18>试用于昔日:指向宠曾随刘备伐吴,秭归兵败,唯他的营垒得到保全。<19>举宠为督:当时蜀大臣拟推举向宠为中部督,主管宫廷禁军的事务。<20>行阵:指部队。<21> 先汉:犹言前汉,西汉。<22>后汉:指东汉。 <23>桓:东汉桓帝刘志。灵:东汉灵帝刘宏。<24>侍中:指郭攸之和费祎。尚书:协助皇帝处理公文政务的官吏,此指陈震。长史:丞相府主要佐官,此指张裔。参军:丞相府主管军务的佐官,此指蒋琬,诸葛亮死后继为尚书令,统领国事。<25>贞亮:坚贞诚实。亮,忠诚坦白。<26>南阳:汉郡名,治所在宛(今河南省南阳市)。 <27>闻达:有名声。 <28>卑鄙:地位低下,少见识。 <29>猥(wěi伟):谦词。谦卑地。枉屈:屈尊的意思。 <30>驱驰:喻为人效劳。 <31>值:遇上。倾覆: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侵荆州时,刘备在当阳长坂被击破一事。 <32>这两句指刘备当阳兵败,退至夏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派诸葛亮到孙权处求助,开始孙刘的第一次联合。 <33>寄:托付。这句指刘备东伐孙吴,在秭归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居白帝。章武三年(223)四月,刘备病死永安宫(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临终托孤于诸葛亮,要他辅助后主刘禅,讨魏兴汉。 <34>伤:有损。 <35>五月渡泸:建兴三年(225)南中诸郡反叛,诸葛亮率军出征,渡过泸水,平定南中四郡。泸,泸水,即金沙江。 <36>驽钝:这里以劣马(驽)和不锋利的刀(钝)来比喻才能的平庸。 <37>奸凶:指曹魏。 <38>旧都:指汉朝曾建都的长安和洛阳。 <39>慢:失职。 译文 先帝创建王业还未完成一半就中途死去,现在天下三分鼎立,蜀汉民力疲乏困顿,这真是有关生死存亡的时刻呵!然而朝庭里侍奉卫护陛下的大臣们,在内毫不懈怠;忠贞的将士,在外奋不顾身,那是因为大家在怀念先帝对他们不同一般的赏识,要向陛下表示报答之情啊!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大家的意见,以此来光大先帝留下的德行,也使大臣们坚贞为国的正气得到发扬;不可轻率地自己看轻自己而不加振作,言谈训谕时有失大义,以致把臣民向您尽忠规劝的言路也阻塞了。 内庭侍臣和相府官吏,都是一样为陛下效力的,凡是有所奖惩,不应该有差异。如果有做坏事触犯法令科条或忠心做好事的,应该交由有关官员评审应受什么处罚或受什么赏赐,以此来显示陛下处事的公正贤明;不可有所偏袒,使得宫中府中法令不一。 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侍卫之臣,都是善良诚实的人,心志都是忠贞纯正的,所以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任用。臣下认为宫庭中事,无论大小,全都要询问他们,然后再执行,必定能够补救疏漏,扩大效益。 向宠将军品性善良公正,通晓军事,当初曾被任用过,先帝称赞他是个能人,所以大家酝酿着要推举他做中部督。臣下认为禁卫部队的事务,无论大小,全都由他过问,一定能使军队协调齐心,处置合宜,各得其所。 亲近贤良的臣子,疏远奸佞小人,西汉因此而兴旺强盛;亲近小人,疏远贤良的臣子,东汉因此而衰败覆灭。先帝活着的时候,每逢与臣下议论到这件事,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作为表示痛恨而发出叹息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令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都是坚贞坦诚,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家天下的兴旺,可以数着日子来等待了。 臣下本来是个平民百姓,在南阳耕田为生,只求在乱世中能保全生命,不想向诸侯谋求高官厚禄和显赫的名声。先帝不因臣下低贱和少见识,不惜降低身份而三顾茅庐,向臣下询问天下大事。因此臣下为之感动,就答应为先帝效力。后来遇到失败,臣下在败亡之际,接受了挽救危局的重任,到现在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臣下处事谨慎,所以在临死时把辅助陛下兴复汉室的大事交付给臣下。 接受先帝遗命以来,日日夜夜担心叹息,唯恐所托无所成就,从而有损先帝明于鉴察的声名;所以臣下在炎热的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平定,兵员装备已充足,该带领三军,北进克复中原。也许可以竭尽棉力,扫

文章TAG:前出师表  前出师表  的出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