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之王周作人最早提出杂文的概念。他在《美文》中说:“有许多内容不能作为小说,也不适合作诗,不如写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文章。为什么对待新文学的人不试一试?”“为文学开辟一片新天地不是很好吗?”他所谓的“散文”、“这种文章”、“新大地”,其实就是他要倡导的散文。它主要指叙事性或抒情性的艺术散文,也包括“诗与散文之间的桥梁”的散文诗。

5、如何评价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一直有人说林语堂苏东坡传不是一部严谨的传记,但林语堂在序言中说“谨作有据可依的陈述”。我没有看过太多苏东坡相关的原始史料,也不是历史文学方面的专家。我没有判断能力来瞎说这个,但是据我猜测:林语堂这么细心的天秤应该不会瞎说。

信息未必真实,选择有角度,描述难免主观,更何况林语堂那么喜欢和仰慕苏东坡。例如,让杨丽娟写一部刘德华的传记。怎么可能客观?其实从书上可以看出,有些段落,林语堂,很可能在写的时候就已经在剧中了。他们写的是他想象和揣测中的苏东坡,甚至是他希望自己能达到的境界。林语堂他写的是一个完美的人,一个完美的人格,一个完美的人生。

6、如何评价 林语堂?

我来说说我的看法。林先生名不虚传林语堂生于1895年,卒于1976年。他可能不是近代最伟大的中国作家之一,但他一定是近代最成功的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中国学者之一。林语堂 Man 林语堂他依然保持着一颗天真乐观的心,这不仅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生活中许多烦恼的来源。林语堂我写过这样一段话:“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一种关心自己的事。

前者是吃草或者是吃素的,比如牛、羊、用意念的人。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演戏的人。一个是处理思路;别人是为了别人。我经常钦佩我的同事们的管理和执行才能。他们会管别人的事,把别人的事做成功作为自己一生的志向。我从不觉得那有趣。所以,我永远成不了实干家。也许我本质上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或者一个道家,如果不是因为信念的话。"林语堂轶事林语堂真的不适合做实干家。

7、 林语堂: 林语堂自传——少之时

林语堂:林语堂从外表上看,我的生活平淡无奇,极其平凡,极其无趣。重要的是,我生来就是一个男人。那是在1895年。小学毕业后转学到中学,读完中学又回到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我去了北京,在清华大学当英语老师。之后结婚,回美国在哈佛大学读了一年(1919年),之后又去了德国,在音内和莱比锡两所大学读书。回国后,他只在国立北京大学当了三年教授(19231926)。

当我厌倦了当官,看透了革命喜剧,我又毕业了,当了作家,一部分是因为我个人的爱好,一部分是因为我个人的需要。从那以后,我完全投入到我的事业中。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这个职业更没意思了。在我的写作生涯中,我没有被学校开除,也没有和警察发生争执。只是恋爱了一段时间。在所有让我成为今天的我的感受中,我在童年和家庭中感受到的是最大的。我对人生、对文学、对平民的观念,都是在这个时期深受影响的。

8、李叔同 生平简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喜双、李安、,原名,幼名程,学名广厚,名双,谥号。李叔同是著名的音乐艺术教育家、书法家和戏剧活动家,中国戏剧的开创者之一。他留日归来后,当过教师、编辑,后来剃度为僧,法名弘毅,名逸仙老人。后来,他被尊称为弘毅大师。1913年受聘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音乐、绘画教师。

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就是他作曲的。生平简介李叔同病逝于福建泉州,原籍浙江平湖,祖籍天津。其父李,同治四年(1865)乙丑部进士,他做过吏部主任,后来辞职做生意。他先后创办了通达等几家钱庄,赚得家业庞大,被称为“通达李家”,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乐善好施,兴办学校(提供免费教育),建立“预备社”,专门帮助贫困孤寡者,给予食物、衣物、棺木,有“李”之誉。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林语堂  生平  林语堂简介生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