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佛说八大人觉经 讲义

http://www.hhfg.org/fjyj/f65.html 给你一个星云大师讲解《八大人觉经》的链接吧 有点长 不全部复制过来

佛说八大人觉经 讲义

2,佛说八大人觉经的原文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盘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佛说八大人觉经的原文

3,尘埋青铜钱美玉限淤泥何时重出时世再得显光辉的解释

存在都会消亡,美丽都会凋零!世事皆无常。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佛说八大人觉经》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音拿摩

尘埋青铜钱美玉限淤泥何时重出时世再得显光辉的解释

4,八大人觉经全文原文及解释

八大人觉经全文原文及解释为:原文: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解释:第一种智慧:世间万物根本不是永恒长存的,你生活的物质世界也不是牢固存在,构成物质世界的地水火风,让你多了苦的根源,虚妄而已,想想还真是无聊。原文: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解释:第二种智慧:欲望多了,自然有得不到的苦,得到后的无聊,反正都是不舒服,搞得你要死要活,疲劳不堪,你觉得是不是自己太贪了;欲望少点,人也自在的。原文: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解释:第三种智慧:人心不足蛇吞象,到后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什么事都干的出来,罪孽自然增加;菩萨知足,够了就好,一心追求脱离生死的智慧。原文: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解释:第四种智慧:人不能活的像滩烂泥,修行佛法还是需要有点毅力坚持为之,荡除害众生而夺其身命或慧命的四种魔类的缠扰

5,八大人觉经全文是什么

佛说八大人觉经全文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6,佛说八大人觉经

原文: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盘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翻译:做为佛门弟子,应当精勤奋进,不分白天黑夜,怀着一颗至诚之心,诵念使人摆脱愚痴、走上觉悟之路的八种大智慧。第一种智慧:觉悟到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长存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国土也是危在旦夕,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从真理的角度看,也不过是苦的根源,全为虚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遮盖人们智慧的阴霾,是没有一个真正恒常不变的「我」的存在;世间事物的生灭和变异并没有主宰,而是人们由于愚痴所引起的妄见。人们遭受污染的心是所有罪恶的根源,而以「四大」和合的人身,则是所有罪恶的承担者。只有做这样的观想,才能逐渐摆脱业报轮回,远离生死,永住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第二种智慧:要知晓欲望越大,苦恼也就越多。人的生死轮回、疲劳不堪,都是由贪欲而起;人如果能做到将欲望降到最低限度,与世无争,就能做到轻松自在,身心健康。第三种智慧:要懂得心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只会一心追求得到的更多,导致罪恶不断地积累增长;菩萨绝对不是这样;他们经常感到知足,安于物质生活的贫穷,只是一心追求智能的增长。第四种智慧:要警惕懈怠放逸,会使人坠落地狱。应当时时刻刻勇猛精进,毫不松懈地破除各种烦恼恶贼,降伏烦恼、五蕴、死、他化自在天子等四种魔的缠扰,拯救自己免受五蕴系缚之苦。第五种智慧:要明白愚昧无知导致此生死轮回。菩萨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多学知识,使自己的智能不断增长,并成就无碍的辩才,用来教化世间所有的众生,使他们都能享受到佛法至高无上的快乐。第六种智慧:要知道物质生活贫苦的人常自艾自怨,因此便会无端地和罪恶结缘;菩萨布施的时候,于有积怨和情同义笃的人是平等对待的,他们不会理会布施对象是和他有过怨隙的人,也不会对恶人产生反感。第七种智慧:要当心过多地贪求感官的刺激的祸害。即使是在家俗人,也不要沾染世俗享乐的坏毛病。要常念并敬佩那些身披袈裟、手持瓦钵和法器志愿出家的人,他们纯洁无瑕地遵守戒律和佛法,道德高尚,境界深远,对世间一切均持有慈悲心。第八种智慧:必须明白生死轮回就像猛火烧身,永无止境地遭受无边苦海。所以应该发大乘心,普济一切众生出离苦海,甘愿替众生受无止境的苦,使得众生享受真正究竟的无边快乐。以上所说的八件事,是佛、菩萨已经明白的了,他们以勇猛精进、义无返顾之心修行佛法,怀着一颗大慈大悲的心而增长智慧,借助佛的无上功德和无边法力,到达那至高无上涅槃境界;随后又回到这生死轮回、苦海无边的人世间,来教化、度脱众生同到光明彼岸。以上所说的八种智慧,可以开导所有种族、阶层的人们乃至含有灵性的生物,使得一切有情之物,知道生死轮回的痛苦,抛弃刺激人们感官的各种欲望,走上修行佛法、摆脱轮回的光明坦途。做为佛门弟子,如果时时刻刻诵记这八种智慧并认真奉行,就会在实践中渐渐灭除无边罪业,进入觉悟的境界,迅速证得正果,永远断除生死轮回,常住那清净快乐的涅槃彼岸。

7,请问黑白无常为什么不叫黑白无有呢哪位大师能否给解

无常就是没有规律的 随心所欲 黑无常只能在晚上锁魂 白无常只能在白天锁魂
“景物依旧,人事已非”,这是一般人对无常的感叹。其实,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随着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它是三世迁流不住的,所以不但有情世间□的众生□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器世间□的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演变,人的心念有生、住、异、灭的变化,自然界的时序更是春、夏、秋、冬,或冷、暖、寒、暑的更替不已。也就是说,一切法在时间上是刹那□不住,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正如《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为世间一切万法无一是常住不变的,因此说“无常”。 无常是宇宙人生一切现象的真理。依物理学来说,宇宙世间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静止的,既然是动的,就是“无常”。因此,《八大人觉经》说:“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阿含经》也说:“积聚终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万善同归集》更是形容:“无常迅速,念念迁移,石火风灯,逝波残照,露华电影,不足为喻。”这些都是说明人生无常的道理:三世迁流不住,所以无常;诸法因缘所生,所以无常。

8,深入经藏八大人觉经 菩萨是怎么修行的

菩萨的修行从开始到成佛,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的。(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卢海林)我们来看这部经,题目叫《佛说八大人觉经》,东汉安世高翻译,他是安息国人,安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高原。沙门是一个音译词,有时候写成桑门,桑树的桑,是古代印度对各种宗教出家修行人的泛称,并不是专指佛教的。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后,在很长时间内从印度、从西域各地到中国来传教的高僧,他们的名字往往有一个姓,这个姓在刚开始的时候是我们汉地人概括的代称他所来自的地方,比如说安就是安息国,凡是从安息国来的和尚都姓安,世高应该是他的法号了,从安息国来的叫安世高。还有从大月支国来的,姓支,比如支娄迦忏;还有从印度来的,姓竺,天竺嘛,等等。那时候,中国刚刚接触佛教,汉地刚开始没有出家人,后来慢慢有了,跟外面来的高僧出家的中国人,就随他们的师父姓,比如安世高如果有徒弟可能也会姓安。这种情形一直到东晋时期,当时有位汉地高僧叫道安(河北人),他提出:我们都跟释迦牟尼佛出家修道,我们都应该姓释,释迦牟尼佛的释。后来有一部经叫《涅槃经》,翻译到中国来,道安当时讲这话的时候,《涅槃经》还没有翻译,后来《涅槃经》翻译出来,经文里就有这样的话,四大海水流入大海,同于一味。在印度,人分成四个种姓,这四大种姓的人到释迦牟尼佛座下出家,都应该统一归于释迦的种姓,出家人姓释是这样来的。古代印度种姓社会等级森严,而在佛陀僧团里面所有高贵低贱的种姓都一律平等,都姓释。安世高是东汉时很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了不少著名的佛经,《八大人觉经》是其中之一。我们看这部经的题目:《八大人觉经》,是八条大人所要觉悟的思想、觉悟的法。这部经非常概括地把佛教的一些主要问题讨论了。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生命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这里我讲的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根木头,我们拿它来做什么?拿它来做柱子,拿它来当柴火烧,或者拿它来造纸,物尽其性的话,它应该发挥到什么极致呢?这就是所谓价值。我们每个人都有生命,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呢?生命发挥到极致,它最充分的实现应该是什么呢?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人、不同的哲学,答案是不一样的。在佛教这里,是讲生命最根本的价值是在觉悟,那么觉悟的圆满,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圆满地完成了这种觉悟,就是我们所说的佛。我们汉地人讲拜菩萨,都是泥塑木雕的,是我们崇拜的偶像。实际上在佛教里面,菩萨是一种特殊的人格,是一类特殊的人。菩萨是一个音译词菩提萨埵的略称,意指自觉觉他的人。广义讲,佛教里菩萨还不光是指人,有时候动物里也有菩萨,所以叫觉有情,自觉觉他的有情众生,就是菩萨,菩萨是一类特殊的人格。这一类的人格从他趋向于觉悟的圆满来说,他是在走向觉悟的过程中。从他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境界所展现的生命的特质来说,他又是觉悟的开展。佛是觉悟的圆满、完成。菩萨的修行从开始到成佛之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中这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生一世的,是生生世世的,有凡夫的、有圣贤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他生命的那些美好特质逐渐地实现,逐渐地展开,当这一切完全地展开了,就是圆满,就是佛的境界。这是佛教关于人生生命价值的一个回答。认同这种价值,认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跟佛平等,可以圆满地觉悟,并且走上这条觉悟的路,在佛教里有一个词叫发菩提心你认同这样一个价值,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这样一个价值,而且开始走上这条路,其实你就是菩萨了。所以大家注意,佛教是一个关于生命价值,生命觉悟展开的一个修行过程,这种展开和觉悟的过程,是在众生的世界里完成的。在汉语佛教的翻译里面,关于菩萨还有一些其他的翻译和称呼,在这部经里叫大人,这是最早的,这个称呼再没有被广泛地运用。有的时候叫大士,这个称呼就多了,菩萨大士、观音大士。还有一个称呼,这个称呼往往在藏传佛教里用得多,翻译成汉语叫勇识。这个称呼很有意思,什么叫勇识?识就是心,实际上就是讲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就是心,心识。《八大人觉经》就是讨论了佛教里所说的菩萨,他们的世界观,他们的人生观,他们不应该忘记的、经常要念的、在心中保持观照的一些基本的理念。
虚空至宝 摩尼寶珠。

9,佛说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覺經略解 西土聖賢集 後漢沙門安世高譯 明 蕅益釋智旭解 ~s 1  大文為三。初總標。二別明。三結歎。今初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d 1 不論在家出家。但是歸依於佛。即為佛之弟子。既為佛子。即應恆修此八種覺。言常於晝夜者。明其功無間斷。言至心者。明其親切真誠。言誦念者。明其文義湻熟。記憶不忘也。八大人覺。釋現結歎文中。   ~s 2  二別明即為八。初無常無我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d 2 此入道之初門。破我法執之前陳也。先觀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如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等。則於依報無可貪著。次以四大觀身。地水火風互相陵害。故有四百四病之苦。各無實性故。究竟皆空。次以四陰觀心所謂受想行識。并此色身。共名五陰。於中實無我及我所。但是生滅之法。剎那剎那遷變轉異。不實故虛。非真故偽。遞相乘代故無主。則於正報無可貪著。又此正報身心。不惟空愛惜之。於事無益。而且一迷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則心便為眾惡之源。一迷四大為自身相。則形便為眾罪之藪。倘不直下覷破。害安有極。若能如是觀察。則身心二執漸輕。即漸離生死之第一方便也。   ~s 3  二常修少欲覺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d 3 此既以第一覺降伏見惑。次以第二覺降伏思惑也。思惑雖多。欲貪為首。能修少欲。則可以悟無為而得自在矣。   ~s 4  三知足守道覺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d 4 此既修少欲。復修知足。以專心於慧業也。多欲不知足人。最能障慧。今於少欲之中。又復知足。則慧業任運可進矣。   ~s 5  四常行精進覺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d 5 夫所謂少欲知足者。正欲省其精力以辦出要耳。倘託言知足。而反坐在懈怠阬中。則墜落不淺矣。故必常行精進。以破見思煩惱。煩惱之魔既破。則陰魔天魔死魔皆悉摧伏。而五陰十八界獄乃可出也。   ~s 6  五多聞智慧覺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d 6 雖云精進。若不廣學多聞增長智慧。則成暗證之愆。又有聞無慧。如把火自燒。有慧無聞。如執刀自割。聞慧具足。方可自利利他。   ~s 7  六布施平等覺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d 7 雖有智慧而無福德。亦不可以自利利他。故須具行三檀也。知貧苦之多怨。而行布施。即財施也。知怨親之平等。而不念不憎。即無畏施也。法施已於上文明之。今以財及無畏。圓滿三檀耳。   ~s 8  七出家梵行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鉢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d 8 雖修智慧福德。若不永離居家五欲。終不可以紹隆僧寶。住持佛法。當知三世諸佛。無有不示出家而成道者也。三衣、一安陀會。二優多羅僧。三僧伽梨也。然使身雖出家。而不能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則為竊佛形儀。罪加一等。不可不知。   ~s 9  八大心普濟覺 第八覺知。生死熾燃。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d 9 雖復出家。不發大乘普濟之心。則慈心不周。不發代眾生苦之心。則悲心不切。慈悲周切。方是紹佛家業之真子也。   ~s 10  三結歎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d 10 如此八事下十六字。結成名義。精進行道下十六字。結成自覺功德。法身船。指所悟性德。涅槃岸。指修德所顯也。復還生死下三十二字。結成覺他功德。惟自覺。方能覺他也。若佛弟子下三十二字。結成誦念功德。能誦其文。必能精思其義。能思其義。必能以此自覺覺他。故能滅罪而斷生死苦。趣覺而證常住樂也。   八大人覺經略解

文章TAG:八大  大人  佛说  讲义  八大人觉经  讲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