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物理电学

由图像得;开关打到V1上电流i1=V1/R1 E=r乘以i1+V1 开关打到V2上电流i2=V2/R2 E=r乘以i2+V2 解得:r=(V2-V1)/(i1-i2) E=r乘以i1+V1

高中物理电学

2,高中物理电学

滑片向右移动 这时 电路中的R3变大 电压表的示数也应变大 电压表原来示数是2.5V 滑动后在满偏的1/3 说明电压表的量程是0-15V的 这样示数是5V 电路中的电流变小 电流表示数变小 电流表原来的示数是0.3A 滑片滑动后示数在满偏的1/4 所以电流表的量程是0-0.6A 这时电流表是示数是0.15A 电源的电动势=0.15*12+5=6.8V

高中物理电学

3,高中物理 电学

联立欧姆定律I=U/R和围观电流I=nvSq,式中n是电子是密度8.5x10^29m-3,v是要求的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S是铜棒的截面面积1.6x10^-3m^2,q是电子带电量1.6x10^-19C,算得v≈1.05x10^-5m/s
i=u/r可以求电流 电阻值和难看 口算不了 你安安计算器 微观电流公式I=nqvs n电子是密度 q是每个电子带电量1.6*10^-19 v是速度 S是 流过导体的截面面积 带入就求出速度了

高中物理 电学

4,高中物理电学

并联,两个灯泡电压都是220v,功率就是标准功率,100w的亮 串联,P = U^2/R, 电阻和功率成反比,R100w : R60w = 60:100 =3:5 R100w = 220^2/ 100 = 484, R60w = 484 * 5/3 = 2420/3 因此分压 U1 = 220 * 3/8 = 82.5, U2 = 220-82.5 = 137.5 P1 = 82.5^2 / 484 = 14w P2 = 137.5^2/ 2420/3 = 23.4w 60w灯亮
四大四大输入法

5,高中物理电学

[答]你的老师应该给你讲过误差理论中系统误差的计算方法(因为你对此感兴趣,应该问过老师)。如果估计不错,那么你会计算出以下结果:外接法的相对误差是ε1=RA/R(×100%,下略),而且偏大;内接法的相对误差是ε2=R/(RV+R)≈R/RV(因一般情况下RV》R),而且偏小。当两种接法误差相近时,则有ε1=ε2,即:RA/R=R/RV,解出:R=(RARV)^(1/2),即待测电阻R为电流表内电阻RA与电压表内电阻RV的几何平均值时,两种接法误差大致相同。此值即所谓临界值。因此当待测电阻比此临界值大时应该使用内接法,反之应该使用外接法(大内小外)。这种判断方法称为临界值法。

6,高中物理电学

这道题的答案(2)问的空分别填7V,6.3V;第(1)问的电路图以及分析过程如下: 为了达到题目要求的目的,对应的电路连接图就是如下:第(2)小问,已知当S1与S2均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0.90 V,从图中的电路连接关系,那么就得到若S1与S2都闭合时有:E=U1+I1R1=0.90+R1的关系式;(其中U1表示 是此时电压表的示数,I1*R1表示此时电阻R1上的电压值,加起来等于电源的电压值); 当S1闭合,S2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为0.70 V;那么又可以得到E=U2+I2(R1+R2)=0.70+(R1+R2); 电压表改装之后的量程就是U=Ig(rg+R1);(rg表示电压表的内阻)根据上面三个式子E=U1+I1R1=0.90+R1; E=U2+I2(R1+R2)=0.70+(R1+R2); U=Ig(rg+R1); 计算得到U=7V,E=6.3V,即电压表该装置后量程是7V,电源的电动势是6.3V。
通过我的亲身体会,我认为学好高中电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物理是一个整体,所以单单讲学好电学是没有意义的。电磁学问题大多数都包含有力学问题,有一个好的力学基础是学好电磁学的关键。电磁学中常用到力学中的三方面知识,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及动量守恒,能量及能量守恒。 2、弄清楚高考的重点。高考物理分选择、实验、计算三种题型。高中电学主要围绕电场、磁场以及电磁场综合展开,所以,有关电磁场方面的问题主要在大型的计算题中出现,选择题也经常涉及。恒定电流部分主要出在选择和实验题中,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实验题几乎都是恒定电流部分的。至于电磁波部分,教材中介绍的很简单,所以不会作为高考的重点,掌握其基本知识即可。 3、总结解题技巧。本人解题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步骤:首先根据题意抽象出物理模型;然后根据模型列出基本方程,基本方程就是通过定理、定律直接构造出的方程,例如动量、能量的守恒,欧姆定律等;在根据题意列出必需的辅助方程,辅助方程包括几何关系,时间关系等。另外,平时要注意自己总结物理模型,以便见到问题时能够在第一时间有所反映。 4、认真对待实验。实验可以增强你对物理的兴趣,同时也是提高理性思维的方式.

7,高中物理电学知识点

http://woniudeke.bokee.com/5928883.html 你看看吧 还有这个,具体的 6.静电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3.电场力做功:Wab=qUab {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φb} 4.电功:W=UIt(普适式) {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8.电功率:P=UI(普适式) {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3.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见第二册P111〕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 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注: (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见图[第二册P98]; 赞同14| 评论

文章TAG:高中  高中物理  物理  电学  高中物理电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