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论语-八佾 第三》25尽美矣,又尽善也

日期:第65天星期五2020 12 11[原文] 3.25副标题“邵”①:“既完美又好。”名曰“武”(4):“是完人,非完人。”【注释】①邵:相传为舜的乐名。②美:指音乐的声音美。③善:指音乐内容的美。④“吴”:相传为音乐的名称。孔子评价邵说:“音乐优美,内容极佳。”评论吴说:“音乐很美,但内容不完全好。

相传《邵》是当年舜所作,但《邵》的音乐是找不到的,《诗经》里也找不到。舜是个孝顺的人。他父亲听了继母的话,想杀了他。面对这样的父亲,顺还是想着怎么孝顺。这样一个孝顺的人,后来成了天下之王,再任命贤士治理好国家,天下太平。顺这样的人做出来的音乐,来自于他们内心最爱的点,也是善意的音乐,所以内容是最好的,音乐传达的是他们内心的想法。

5、《论语-八佾 第三》15子入太庙,每事问

Day55这一章是论语:八篇[原文] 3.15儿子进了祠堂,什么都问。或者:“谁是懂礼仪的人的儿子?”?进祠堂,问无不尽。子听了,说:"这是我的礼物。"”【注释】①祠堂:开国君主叫太祖,太祖的庙叫祠堂。这里指的是鲁国第一个君主周公的庙。②瓒(z not u):鲁地名,在山东省曲阜市东南。孔子的父亲当过医生,所以这里叫博士。

有人说:“谁说胡艺医生的儿子懂礼貌?他进了祠堂,什么事都要问人。”孔子听了,说:“这是礼物。”【体验】孔子进祠堂,事事细问。这是仪式的表演。这说明孔子是谦虚谨慎的。每个祠堂可能都有自己不同的规矩。去另一个祠堂,有不懂的要问,这样才不会因为自以为是而犯错。很多人,做了错事之后,会说‘我以为’是借口。

6、《论语-八佾 第三》9夏礼,吾能言之

Date: 2020119 Day49本章是论语:八篇[原文] 3.9孔子说:“李霞,我可以说,但还不够;尹会说话,而宋朝却不识相。文献不足,故亦3,若足,吾可征之。”【注释】①齐:国名,是的后裔。周初的老城在河南省淇县,后迁都。签名:证明和验证。②宋:国名,为商汤后裔,故城在河南商丘县南部。3正文:经典。

孔子说:“我可以说说夏朝的礼仪制度,但它的后代齐国不足以证明它;我可以讲殷朝的礼仪制度,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这是由于齐宋时期史料和礼仪人才的缺乏。如果有足够的史料和懂礼仪的人,我可以考证这两代人的礼仪。【经历】周朝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东周和西周。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周平王从西周的首都Xi安逃到洛阳作为首都,洛阳以前被称为西周。

7、《诗经》八佾篇 第三有感

巴蜀第三主要阐述了礼的外用,大师也从各个角度阐述了礼制的使用。作为领导或企业管理者,要对下属有发自内心的爱、礼貌和尊重。“近则敬庄,忠则孝,不能教则劝。”这就是以心换心,以诚待人。“君子无争,争之有理”。这从哲学的角度告诉我们,其实人生不过是一片树叶的秋天,不能为了名利做任何事情,而应该公开地、有礼貌地去竞争、去获得。

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分寸,不能容忍眼里有沙子。大地之所以能贤惠,是因为它宽容,能容纳美好的事物,也能容纳邪恶的事物。“所谓天地不仁,万物为狗。”所以,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小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培养自己,让自己朝着君子的方向前进。这也是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上位的人要宽容大度。如果他们心胸狭窄,就不会有太大的格局。在礼仪制度已经被人们忽视的今天,“礼仪之用,和为贵”,但礼仪恰恰是我们情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8、论语八佾 第三——第十章

[原文]孔子说:“我倒了以后,就不想看过去了(2) (3)。”【注释】(1)子:帝,古代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的非常隆重的祭祀祖先的仪式,(2)灌水:仪式中的第一次敬酒。(3)不想看:不想看,子曰:“第一次祭酒之礼,我不想看。”[点评]按照孔子的说法,一个人的等级和名分不仅在活着的时候不能改变,死后也不能改变。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跟读  第三  论语  八佾第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