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文言虚词有哪些

文言虚词共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有哪些

2,文言虚词有什么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词义不同情况有不同的意思详情请查看百度百科文言虚词
之乎者也

文言虚词有什么

3,文言虚词有哪些

之 呼 者 也
而、何、乎、乃、其、旦、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太多 给个网址 http://wenwen.sogou.com/z/q897686065.htm
太多人教版初中语文所涉及到的所有文言虚词,最好把出处写明,谢谢

文言虚词有哪些

4,文言文中什么是虚词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比如之乎者也!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象声词。

5,文言文有哪22个虚词

我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网站找到了35个,你选一下吧。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 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 19安、20但、21耳、22夫、23盖、24故、25或、26即、27既、28然、29虽、30遂、31惟 维 唯32已、33矣、34犹、35哉

6,古文中常见的虚词有那些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虚词(一)汉语与其他语种相比最突出的两大特征就是语序十分严格、虚词特别重要!关于高考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今汉语中,差别最大的不是实词,而是虚词。“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可见,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且非常灵活。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此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正因为用法复杂,才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实字易训,虚词难释”。(阮元《经传释词序》)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读懂古文,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非常必要的。虽然说是考“常见文言虚词”,数量也只有十几个,但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让考生在短时间内准确辨析它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高中教材列出的文言虚词是32个(高中语文课本后面已经列出),2002年的《考试说明》降低了该考点的难度,规定要考查的文言虚词只有20个,即: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哉、则、者、之;2003年的《考试说明》中则定为18个,去掉了“然、哉”。(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又减少为15个,删去“何、乃、若”。)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较大。现代汉语虚词一般就当虚词用,而文言虚词由于是从实词演化而来,所以大部分虚词都有实词的含义,所谓“虚词不虚”。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差异最明显的是语气词,文言文中用“矣、哉、乎、也、邪”,现代汉语则用“吗、呢、了、啊、呀”等,没有一个相同。古文中的虚词,毫无变化的保留到今天,只是极少数。古汉语中许多虚词都有多种用法,一个虚词可以当现代汉语几个虚词用。我们在阅读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找现代汉语中恰当的词语来解释。高考文言虚词常见用法而(一)连词。可链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⑤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或“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7.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9.表方位。可译为:以。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二)代词1.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③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④蚤缫而绪,蚤织而缕(《种树郭橐驼传》)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三)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四)音节助词。不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五)语气词。用在句尾,可译为:啊、吧。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注:【若敖鬼馁: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若敖氏的鬼受饿了。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六)通“耐”、“能”,可译为:能够、才能。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七)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④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7,文言文虚词

焉一、兼词。同时兼起介词“于”和代词“是”的作用。例:①惧有伏焉(在那里)《曹刿论战》②高束焉,庋藏焉(在那里)《黄生借书说》二、代词。1、表疑问。用于动词前,表示“哪里”“怎么”的意思。例:①且焉置土石(哪里)《愚公移山》2、代物。同“之”的用法。例: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它,指这篇文章)《捕蛇者说》③时而献焉(它,指蛇)《捕蛇者说》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呢”“了”“啦”等或不译。例:①因以为号焉(不译)《五柳先生传》②万钟于我何加焉(呢)《鱼我所欲也》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译)《〈论语〉十则》四、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例: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样子)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④朝而往,暮而归。⑤掩口胡卢而笑。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④秦师轻而无礼。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④灭滑而还。⑹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⑺通“尔”,你,你的。例:①而翁归。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于兹。(而已)罢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而后」才,方才。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三月而后成。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⑤假诸人而后见也。「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乎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 (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⑸同“于”。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⑤颓然乎其间。⑥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亦无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12)盖进乎技矣。(13)王变乎色曰。(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 ,导大。(16)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17)摄乎大国这间。(18)异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20)幽独处乎山中。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十八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者不译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因果关系 8.表目的 (二)通“尔”,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通“如”,好像,如同 其还有一些和其他的词连用的现象。如而已,而后,而况,既而,请随句意理解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和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四)通“呵”,喝问 (五)另有搭配“如何”“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翻译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也” 四、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 4.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3.还可做连词用,译为“若夫”“至于”“如果” (三)其他搭配如“无乃”,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 五、其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句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自己)”“你的”“你”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三)用作连词 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2.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五)其他搭配如“何其”译为“多么” 六、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3.让步关系,尚且,还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2.暂且,姑且 七、若 (一)动词,像,好像 (二)用作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则译为“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3.至,至于 八、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二)动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2.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次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九、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意思,翻译比较灵活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为所”,可译为“被”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4.对,向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2相当于:于何。在哪里,从哪里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2哪里 3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相当于:也 *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其他搭配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2.用,任用。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2.通“已”,止。 其他搭配“以为”,认为 “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 十三、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2.依靠,凭借 3.趁着,趁此 4.通过,经由 5.因为,由于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2.原因,缘由,机缘 (三)动词 1.根据 2.沿袭,继续 十四、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2.在……方面,从……中 3.由于 4.向,对,对于 5.被 6.与,跟,同 7.比 其他:见……于(表被动,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是:连词,表前后因果或承接 十五、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2、给,替 3.比,和……比较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2.结交,亲附 3.对付 4.参加,参与 5.赞许,同意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其他搭配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就”;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2。准则,法则 (四)动词。效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其他搭配 “则是”只当是 “则则”赞叹的声音 十七、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十八、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灵活用于一二人称 2指示代词,这,此 (二)助词 1相当于汉语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宾语前置的标志 4定语后置的标志 5句末语气词,无实意 (三)动词,到……去 终于弄完了,这是从我的高考复习资料上摘下来的。高考复习时用的,应该比较全面了。你也可以去买书,书名《学海导航》,海南出版社出版的,由成都石室中学的老师主编,包含高中很多的知识点,很全面

文章TAG:文言文  虚词  文言  文言虚词  文言文虚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