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周敦颐的爱莲说要讲10分钟的课可以怎么讲

找几个和高洁有关的人物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让他们读客人感觉下莲花和故事里人物的关联`这样大概用个7`8分钟`最后总结下就OK了`但故事一定要找的好`一般好的故事或者有趣的故事容易吸引人``最好是通常所知人物的不为人知的故事或者逸事``

周敦颐的爱莲说要讲10分钟的课可以怎么讲

2,爱莲说导学案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

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自己只愿像莲一样在污浊的环境中依然做一个洁身自好、特立独行的君子或者说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我们老师讲的,手打,望采纳
借喻的手法
托物言志 抒发了要像莲花一样的君子之风度的志向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爱莲说导学案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

3,爱莲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气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风度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菊花牡丹 对比烘托

爱莲说板书设计

4,周敦颐 爱莲说

  《爱莲说》是我国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6字,结构严谨,笔意超越,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笔法,以莲自喻,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容。值得知道的是,这篇选入教材的佳作是宋代哲人周敦颐于1063年(嘉佑八年)5月在虔州(今赣州)道判署内写作的。   正如《爱莲说》抒意,周敦颐虽身居官场,却始终未曾放弃读书治学,著书立说,教育青年提携后进。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二程——程颐、程颢,便是他在赣州一手培养出来的弟子。他做官也和别人不同,“为政精密,务尽道理”,他在1045年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一种小官)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和顶头上司 转运使王逵据理力争,并递上辞呈,不愿为官,终于使刚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承认自己的错误,囚不得死。周敦颐在赣州为官多年,清廉勤勉。《爱莲说》据传系他一次游览于都罗汉岩之后所作。   从《爱莲说》一文来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以莲喻道德高尚的人。且正是文如其人,周敦颐一生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黄庭坚称赞他“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后来,赣州人为纪念他,立了专祠,并在祠后建“濂溪书院”,书院内还凿有“爱莲池”。由于几经兵燹,原来书院、祠和池均已无存。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今星子县)郡守,曾在庐山的濂溪书院中立了濂溪祠,刻周敦颐的图像及一些文章于石壁。此时,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来到九江,把他曾祖写的《爱莲说》墨本送赠,于是就在书院莲池旁壁上摹刻了此文,流传千古。   周顿颐资料: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而改名。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谥元,称元公,学者称濂溪先生。宋代著名思想家,理学的奠基人。   其在中国儒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黄百家曾评价:“孔孟而后,汉儒止有经传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组徕卓乎有儒者之规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公元之破暗也”(《宋元学案·濂溪学案》)。此评甚为公允。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教案就帮不了你了`爱莫能助

5,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

《爱莲说》导学稿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 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 淤泥 濯清涟 亵玩 鲜有闻 二、 加点词语解释 1、 可爱者甚蕃 2、香远益清 3、亭亭净植 4、陶后鲜有闻 5、濯清涟而不妖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宜乎众矣 8、晋陶渊明独爱菊 9、出淤泥而不染 三、 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 。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 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 四、重点语句翻译 1、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 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 莲,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 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 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 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五、拓展提高。 1、 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试写出你所积累的诗词。 2、 仿写句子。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镜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出你所积累的写“莲”的诗句。 《爱莲说》导学提纲答案 二、1、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2、益: 副词,更。3、植:树立。4、鲜:少。5、濯:洗涤。妖:妖媚。6、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7、宜:应当8、独:只,仅9、沾染(污秽)三、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莲,花之君子者也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8、香远益清9、中通外直,不蔓不枝10、世人甚爱牡丹;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四、1.(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4.(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5.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6.莲花,是花中的君子。7.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五、1.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6,爱莲说教材分析

  《爱莲说》说课稿   黄 丽   一、说教材: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   《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全文,了解文学体裁和什么是“托物言志”。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学千法,朗读为本。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2、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3、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因此,我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还多次进行提问,让学生大胆交流回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本文用时两课时,上述教学任务计划第一课时完成,整个教学程序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明确教学目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研读探究第一段——小节。   一、导入新课:   问:你喜欢自然界中的哪种花?为什么?(投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爱莲说》,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莲花图(用课件展示)   这样的导入更直观、可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简介作者,明确教学目标。(课件)   用课件出示教学目标,一目了然。   三、整体感知:   1、了解文学体裁——“说”,理解标题的含义。(课件)   2、学习并识记文中的实词(课件)   之、蕃、淤、濯、亵、逸、鲜   3、学生自由朗读,自由选读,(投影课文),教师指导   4、听朗读带(课件),然后全班齐读。   在这一教学程序中我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进一步做到流利地朗读课文。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促学。   四、细读课文:   1、解释关键词(投影),借助工具书4个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之、蕃、自、盛、予、之、出、染、濯、清莲、远、益、清、亭亭、植、亵玩、谓、隐逸者、君子、鲜、同予者、宜)   2、课堂交流,翻译全文,自由回答,然后投影。   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是领会全文内容的基础,让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效率,在自觉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资源共享,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研读探究第一段   1、(投影)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齐读)   投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分别从哪方面描写莲花的?(投影)   投影:(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课件)   投影:(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4、莲具有哪些高尚的品质?(投影)   ①生长环境:“出淤泥不染   ——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   ②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   ③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象征君子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清高而美名远扬.   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象征君子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   这是本课时的重难点,是学生对问题探讨、解决,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我提的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可以让学生在交流领会文章的内涵,提高审美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小节:明确什么是象征?   (投影)象征: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这个简单的小节让学生理解了本文的写作手法之一,也为第二课时说到三种花的象征意义提前做准备。

7,爱莲说的教案 谁有

-爱莲说教学案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2、能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3、能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4、能感受到文学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教学重点“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淤( )泥 洗濯( ) 清涟(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吗?(1)可爱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香远益清( ) (4)亭亭净植(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焉( )(7)陶后鲜有闻( ) (8)同予者何人?( ) 二、指导学习?研讨(一)情境导入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3.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4、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四)研读探究1、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老师综合归纳:2、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1)貌美品美 抽一学生读描写莲的文字。(多媒体展示)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3)手法巧妙:讲: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4)结构精巧:(多媒体展示)一条线索: 两个衬托: 三种类型: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五)、拓展延伸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3、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6、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10、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11、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12、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三 教师小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四 巩固练习 默写。(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6)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22爱莲说学习目标:1、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2、能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3、能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4、能感受到文学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学习重点xkb1.com“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学习难点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 学习过程:一、预习?自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淤( )泥 洗濯( ) 清涟(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吗?(1)可爱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香远益清( ) (4)亭亭净植(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焉( )(7)陶后鲜有闻( ) (8)同予者何人?( ) 二、研讨 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二)检查预习情况(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3.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4、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四)研读探究1、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2、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五)、拓展延伸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3、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6、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10、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11、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12、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三 教师小结四 巩固练习 默写。(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6)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22《爱莲说》答案(四)1.“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2.1)可以想到与莲的特质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风度翩翩的雅士,洁身自好的君子。引入品美: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她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她的精神和品质。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溢清”(美名远扬)比喻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受人尊重。作者 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来描绘莲的美,把莲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是写人。从中可看到作者的情节和节操。2)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找出这些句子朗读,体会语言特色。骈散句分男女生读。着重欣赏以下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通过比喻,赞美了莲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贵,洁身自好。“隐士”抗霜。表现人的孤傲;“牡丹”:“富贵人”:浓艳,表现人的庸俗;莲喻为“君子”,清逸,表现人的清高。处处扣“君子”的性格特征。4)全文以“爱”为线索(出现七次两个衬托:)草木之花(蕃)菊(独)牡丹(甚)莲(独)菊(独)牡丹(甚多) 莲(独)三种类型:三种花:菊、牡丹、莲 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五)1.(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2.(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3(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4(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5(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6(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7(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8(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9(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10(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11(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12(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Health/ba/84979.htm
《爱莲说》教案http://www.teachercn.com/zxyw/teacher/czywal/163071121328190.htmlhttp://www.xkclm.com/czyw1/yjhll/vbvce/200609/6649.htmlhttp://www.3cj.net/jiaoan/chuzhong/yuwen/200607/36651.htmlhttp://www.chyi.edu.sh.cn/soft/showsoft.asp?softid=7707

文章TAG:爱莲说  教案  周敦颐  10分钟  爱莲说教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