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冼星海的生平和贡献

冼星海,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冼星海是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的先锋,一生中创作了200多首大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剧(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管弦乐狂想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还写了许多音乐方面的论文。冼星海既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民族抗战时期广为传唱,成为唤醒民族觉醒意识的号角,而且在他去世后的60多年里仍然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从冼星海的生平事迹透视其人格品质,并对其人格品质生成的历史文化基因与现实土壤进行分析,对于当今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常识人物篇。

冼星海的生平和贡献

2,中国近代作曲家冼星海生平简介

  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 钢琴 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师从著名 提琴 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作曲家冼星海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冼星海生平简介   冼星海1905年出生于澳门,祖籍为广东番禹,是中国近现代非常有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因为所作的音乐作品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被称作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这个名字逐渐在被遗忘,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会问冼星海是什么人,但大家绝对不会忘记的就是他的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的出生并不好,他是生在澳门一个非常穷苦的家庭。6岁的时候冼星海就跟随母亲去到了新加坡,就在养正学校读书,当时养正学校有一个叫做区健夫的老师就看到了冼星海在音乐上的天赋,就将他选进学校的军乐团,这使得冼星海正式的接触 乐器 与音乐的系统训练。后来冼星海的母亲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 教育 就将他送回了广州,13岁的冼星海就开始在岭南大学就是现在的中山大学开始学习小提琴。为了补贴家用在学习之余冼星海还售卖一些学习用品以及加入岭南音乐银行。   1926年冼星海考入背景大学音乐传习所,1929年去巴黎 留学 ,1934年考入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他是当时第一个考进这个班的中国人。后来冼星海就开始了救亡创作,大家所熟悉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生产运动大合唱都是出自于冼星海之手。   后来由于长期的创作劳累以及 营养 不良,冼星海的肺病越来越严重,于1945年10月31日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   冼星海的代表作品   冼星海一生为了国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给了当时中国人民很多的激励与前进的动力。像生产运动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民族解放等等都符合当时国家的现状,冼星海总是能从现实出发创作出贴合人民的作品。   但说到冼星海的代表作品就不得不说黄河大合唱,这应该算是冼星海影响最深的一首作品,在现在很多小学初中的教科书上还是可以看见这首作品。这首交响乐作品创作于1939年3月,但是在1941年的时候又重新整理过了。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的作词人事诗人光未然,是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与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同时又痛斥着侵略者的残忍与可恶,以及中华儿女以及中国大地所遭受的种种残忍的对待。描绘出了全中国人民一起抗日的壮丽景象,也是鼓励所有受压迫受的中华儿女全部都站起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战争,站起来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捍卫自己的祖国,捍卫我们自身的权力,保护我们的家人,让大好山河免于践踏。   黄河大合唱之时,武汉沦陷,诗人光未然带领着抗日演剧对在黄河边界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大 自然 的狂风恶浪作斗争的情景,听到了船夫们高亢的号子声,一种抗争到底的情怀油然而生,随即创作了黄河吟,话剧社表演了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回国后听见了这首诗大受感动,热血澎湃就为其谱了曲,成就了今天的黄河大合唱,这也是冼星海最经典的代表作。   冼星海死在哪里   冼星海一生创作了很多极其优秀的作品,尤其是在抗日时冼星海的作品激励了很多中华儿女站起来斗争,很多人从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力量,这也是冼星海最 成功 的地方,将自己的一腔爱国情怀全部都体现在作品中,使得人们从他的作品中获得了很多同感与勇气,为了国家个人的生死算得了什么,那么冼星海死在哪里呢?   说到冼星海死在哪里,其实这确实挺戏剧性也挺悲哀的。1940年的时候,正是 抗日战争 的艰苦时期,为了能够激励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全部站出来加入抗日的大军之中,著名 摄影 家吴印咸拍摄了一部纪实影片《延安与八路军》,导演就想邀请冼星海为这部电影配乐。在当时苏联在这一方面的器材和制作水平都是远高于国内的,导演以及冼星海一众人就在1940年5月秘密去往苏联。在苏联时期,冼星海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像神圣之战、阿曼盖尔达等,在苏联时期冼星海的创作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但是就在这时,冼星海的悲苦生活也就开始了。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冼星海一群人准备回国为国效力,但是他们无法通过新疆返回延安。于是他们准备绕道从蒙古共和国回到国内,但是仍然无法通过国境线,于是就流浪在乌兰巴托。长期创作的劳累以及营养不良终于打垮了这个音乐才子,1945年10月30日,一代杰出的音乐家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 猜你喜欢: 1. 129运动爱国名人名言 2. 冼星海简介及故事 3. 音乐德育教育论文 4. 关于音乐名言格言 5. 青春五四晚会主持词

中国近代作曲家冼星海生平简介

3,冼星海的人物生平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生于澳门一个贫苦家庭。冼星海6岁时随母亲黄苏英去新加坡,进入了新加坡的养正学校。养正学校的区健夫老师,最先赏识冼星海的音乐秉赋,并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让他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1918年,母亲想方设法来到广州,把13岁的冼星海送进了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学习小提琴,开始正规的音乐课程。进入岭南大学后,为了贴补家用,冼星海依靠每天售卖两个钟头的书、纸、笔等物,和加入岭南银行乐队这两件工作,来维持学费和伙食费。他在乐队里担任演奏直箫,后来成了附中管弦乐队的指挥,因为他吹奏单簧管很有韵味,由此得到“南国箫手”的雅号,连培正中学也请他去做音乐教员和乐队指挥。 1926年春,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靠在学校图书馆任助理员维持生活,期间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1928年,冼星海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和钢琴,后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冼星海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他是该班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考试后,主考老师保罗·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1935年,冼星海毕业回国,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大量群众歌曲,并为进步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作曲。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并赴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救亡歌咏运动。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行抗日文艺宣传。一次,冼星海参加了上海学联到郊区救亡宣传的活动。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对峙时剑拔弩张。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1938年9月,冼星海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全体师生的邀请电报。于是,他高兴地对妻子钱韵玲说:“我们到延安去吧。”说走就走,这年11月,两人携手离汉去延安。他们在途中结成了伴侣。1938年冬,冼星海放弃优厚待遇,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兼课。在鲁艺,他负责音乐理论、作曲的主要课程,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在延安的一年半,他进入创作的巅峰期,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在政治上,他追求进步,并于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也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连声叫好。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在延安的艰苦条件下,党中央决定每月给冼星海15元津贴,而当时朱德总司令每月津贴只有5元。另外,鲁艺的助教有6元,教员有12元。冼星海每星期能吃两次肉,两次大米饭,每餐多加一个汤。这些都体现了党组织对特殊人才的尊重。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临行前,毛泽东在家中请他吃饭并饯行。1941年6月22日随着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他想经新疆回延安,却因当地军阀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断而未成,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在供应十分困难的战时条件下,他相继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第一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交响乐”)、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交响诗《阿曼该尔达》和以中国古诗为题材的独唱曲。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1945年初,苏联有关方面将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接受治疗。刚住进医院,冼星海便开始创作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但病魔无情,虽然在李立三的奔波下,得到联共(布)领导人斯大林批示,在苏联国际救济总会协助下,冼星海入住莫斯科一家医院,但由于患严重血癌,沉疴积疾,医生回天无力,于1945年10月30日病逝,年仅40岁,李立三夫妇为其料理后事,与苏方一起为其举行隆重安葬仪式。致悼词的是后来为《莫斯科——北京》谱曲的苏联著名音乐家穆拉杰利。冼星海被安葬在莫斯科近郊公墓,骨灰盛放于一灰色大理石小匣,匣子正中镶着音乐家的一张椭圆形照片,周围环绕缎制花束,下刻金色俄文:中国作曲家、爱国主义者和共产党员:黄训(赴苏联后用母姓)。 1945年11月14日,延安各界为冼星海举行追悼会。

冼星海的人物生平


文章TAG:冼星海  生平  简介  平和  冼星海生平简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