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是什么意思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的意思是“兰亭集会已经成为过去,梓泽之地变成了废墟”。【出处】这句话的出处是《滕王阁序》。【原文节选】“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译文】“哎呀!美好的地方常常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兰亭已经成为过去,梓泽也变成了废墟。”【赏析】这个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尽管美好的事物或场景不可避免地会消逝,但人们可以通过文字来记录下这些美好的回忆,使它们得以永存。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历史上的兰亭集会和石崇的金谷园,表达了对这些已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惋惜和怀念之情。【创作背景】《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所写,是一篇赞颂滕王阁的文章。滕王阁是唐代名人秦琼所建,由于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地位和重要的象征意义,所以王勃为了赞颂滕王阁而写下了这篇文章。文中所提到的兰亭集会和石崇的金谷园都是当时的名胜古迹,可以想象,这些地方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也是美好而难忘的回忆。【注释】兰亭:古代建筑名,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境内。因王羲之在此举行“兰亭集会”,并写下了《兰亭序》而闻名。已矣:已经逝去,已成往事。梓泽: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梓潼镇附近。丘墟:荒废的山丘、遗址。【生活启示】这句话所表达的意境是,时间无情地流逝,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即使是那些曾经非常美好的事物,也会在时间的冲刷下逝去。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经历和阶段。有些经历会让我们感到兴奋和激动,有些经历则会让我们感到沮丧和失望。但无论经历怎样,时间都不会停止,它不断地向前流逝。因此,我们需要珍惜眼前的每一刻,好好享受每一个美好的瞬间,同时也要有清醒的认识,明白一切都是短暂的,不要过于执着,让自己能够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够顺利地前进。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是什么意思

2,梓泽丘墟的典故

梓泽丘墟典故:“梓泽”原是洛阳四河之一的瀍河发源地——孟津横水的梓泽。王勃所指乃西晋洛阳石崇所建金谷园,又名梓泽。明月高悬时,石崇或与达官贵人,或邀廿四文友,在园中游宴欢歌;或登高临水,或列坐水滨,或就于路旁,琴瑟笙箫次第相闻,美女佳人游间助兴。文人喜酒,兴致高处,舒襟开怀,口吟词赋,限时不得,即罚酒三斗。好一幅金谷夜宴图,月满则亏,盛极则衰,金谷园的结局,像极了一条抛物线。杜牧《金谷园》诗云: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诗中感叹哀怜的是石崇的美人绿珠。当时石崇朝中失势。将军孙秀垂涎绿珠多年,便带兵包围了金谷园的崇绮楼,声称捉拿石崇。石崇一看大势已去,迁怒绿珠道:我都是因为你才得罪了他们哪。绿珠伤心地摇摇头,望了一眼窗外浮云,侧过身,泪眼婆娑地看着石崇,轻声说:妾乃弱女子,无以救助大人,只能以死赎罪了。说完,没等石崇答话,便纵身跳下楼去!顿时月坠花折、香消玉殒!石崇整个家族亦被赵王司马伦尽杀于洛阳东市,其中包括他年迈的老母亲,昔日繁华金谷,渐成黄土废墟。《滕王阁序》另外典故:1、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南州高士”徐稚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丰城人,故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而陈蕃也做豫章郡太守时,立志做一番大事,刚一到任履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睢阳为中心建了一座很大的花园,即文中所谓的“睢园”,后人称为梁园。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天下的文人雅士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

梓泽丘墟的典故

3,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何典故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典故:兰亭指的是兰亭集会,书圣王羲之曾写过《兰亭集序》。兰亭在绍兴越城区的西南部,离城约13公里。这个典雅的园子为中外游人瞩目。 据历史记载,公元353年,即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 等贵族名流及亲朋共42人聚会于兰亭,行修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后来王 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传说当时王羲之是沉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 324字,凡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只可惜这样一件书法珍品,到 了唐太宗手里,他爱不忍释,临死时竞命人用它来殉葬。从此后世人便看不到 《兰亭集序》的真迹了。 在兰亭里,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内碑石上刻有“鹅池”两个草书大字。相 传这两个字是王羲之手书,并传说王羲之很喜欢鹅,在家里养了一群鹅。现在 兰亭的鹅池里也养了几只白净的鹅。梓泽指的是西晋时的荆州刺史石崇的金谷园。晋代石崇的别墅是金谷园的别称。故址在今 河南省孟县境内。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孟津县志》第三章《苑囿、梓泽》载:“梓泽是晋石崇别墅,遗址在横水乡会瀍村(古称辉嶂沟)。清代《孟津县志》载:在县西七十里。郦道元著的《 水经注·瀍水》中说:瀍水出河南谷城县北山,水出其北梓泽中。别墅因地取名,石崇常在此宴客赋诗。”当时石崇和国内著名文人共24位,号称“金谷24友”,经常在梓泽金谷园饮酒作诗,所作的诗汇编成一本书,名《金谷诗集》。扩展资料:《滕王阁序》另外典故:1、徐孺下陈蕃之榻: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南州高士”徐稚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丰城人,故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而陈蕃也做豫章郡太守时,立志做一番大事,刚一到任履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 这里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稚。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睢阳为中心建了一座很大的花园,即文中所谓的“睢园”,后人称为梁园。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天下的文人雅士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 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邺水”即邺下(今河北省临漳县),是曹魏兴起的地方,三曹常在此雅集作诗。“朱华”正是用了曹植在邺下作《公宴诗》中的著名诗句“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其中“被”“冒”二字看出此建安文学集大成者选词用字之匠心。 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南朝;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 典故用法:文中多次出现的典故。且都用得恰当贴切,非但没有冗赘晦涩之感,还使文章显得富丽典雅,委婉曲折,情意真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这四个典故连用,隐喻作者命运坎坷、为沛王府修撰而受排斥打击和因作《檄英王鸡》文而被高宗逐出的遭遇,虽心怀愤懑之情,却含而不露,且无金刚怒目之嫌。“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两个典故是隐喻目己不畏险阻、壮心不已的坚强信念。“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悫意之长风”等典故.则隐喻自己“长风破浪”的浩气和积极进取的决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滕王阁序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何典故


文章TAG:梓泽  丘墟  兰亭  已矣  梓泽丘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