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敕勒川的古诗

敕勒川的古诗如下: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译文:一望无际的敕勒平原在阴山脚下绵延。天幕像一顶帐篷笼罩着辽阔的原野。天空苍茫无边,草原茫茫无际。大风吹来,草儿低伏,成群的牛羊时隐时现。诗词赏析这首敕勒族的牧歌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全诗只用短短二十七个字,就展现出辽阔、壮美的草原风貌。尤其是“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流露出对家乡故园的喜爱之情。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敕勒川的古诗

2,敕勒川的古诗

一、原文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二、译文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敕勒川的天空啊,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三、出处南北朝《敕勒歌》四、赏析《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敕勒川的古诗

3,敕勒川的古诗

敕勒川的古诗如下:作品原文版本一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版本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白话译文在敕勒川的平原上,在高峻的阴山下,天像一顶宽大无比的蒙古包,笼罩着四面八方辽阔的原野。青天苍苍,大地茫茫,风吹过来草低头,顿时显出成群成群肥硕的牛羊。词句注释⑴敕(chì)勒:种族名,又叫铁勒,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一说即维吾尔族。⑵敕勒川:敕勒民族居住处,在今山西、内蒙古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川,平原。一说河流。⑶阴山:山脉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起于河套西北,绵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和内兴安岭相接。⑷穹(qióng)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游牧民族所居的圆顶帐幕,即蒙古包。⑸笼盖:一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⑹苍苍:青色。⑺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⑻见(xiàn):同“现”,呈现,显露。⑼天似穹庐盖四野:这一版本载于明万历三年(1575)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四十六、清雍正十一年(1733)编就印行的《朔平府志》和雍正十三年(1735)刻印的《朔州志》。⑽天苍苍,野茫茫:王灼《碧鸡漫志·汉之歌》和陶宗仪《说郛》卷十九上所引《敕勒歌》,此二句为“山苍苍,天茫茫”。

敕勒川的古诗


文章TAG:敕勒川  古诗  敕勒川的古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