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农奴和农奴主 农民和地主 有什么区别

从字面上看,农民和地主是典型的封建生产关系,农民有地主租给他们的土地或者自己拥有一亩三分地,然后每年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货币,实物,劳务等形式。)但是农民是有人身自由的,除了生产上和经济上受到地主的剥削,在人身上是自由的。而农奴和农奴主,则保留了一些奴隶社会的色彩,字面上的奴字就说明了这一点。农奴除了要受到农奴主的剥削外,在人身上也不不自由。就像奴隶社会的奴隶受到奴隶主的压榨和束缚,但是比奴隶的地位稍微好一点。以上仅供参考。

农奴和农奴主 农民和地主 有什么区别

2,农奴制的简介

农奴制,又称封建领主制。是少数封建领主或农奴主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并部分占有农奴;农奴服各种劳役,并上缴大部分劳动产品。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而农奴主则利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剥削。典型的农奴制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它是在罗马奴隶制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而直到19世纪,俄国和印度仍保持着农奴制。这些地区的农奴与农村公社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农奴制,学术界看法不一。民主改革前,中国少数民族中约有400万人生活在农奴制下。最为典型的是西藏的农奴制和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中国西藏地区,于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时,彻底消灭了农奴制。14世纪,随着莫斯科公国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外来骚扰减少,俄国的封建经济出现较快的发展。1649年,沙皇阿历克谢·米哈依洛维奇颁布《法典》,规定农民不论逃亡多久,只要被找到,就必须连同其家属和全部财产都归还原主。《法典》从法律上确立了俄国的农奴制度,标志着俄国农奴制的形成。农奴制束缚了人们的自由劳动力,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是俄国落后的原因。克里米亚战争惨败后,沙皇尼古拉一世忧郁而病死。新上台的亚历山大二世迫于内外交困的形势,决定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相继设立了中央和欧洲部分各洲的特别委员会,起草农奴制改革的草案。委员会都由沙皇官吏与贵族代表组成。这伙人并不支持改革,长期争论不休,改革草案难产。这时,农民起义的浪潮日益高涨,沙皇感到了燃眉之急。他在国务会议上忧心忡忡地说:“今后的任何拖延都会有害于国家。”亚历山大二世的惊惶和敦促,才使起草工作得以加快进行,草案终于抛了出来。1861年3月3日,沙皇正式批准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并签署了关于废除农奴制的特别宣言。  法令规定了农民有人身自由,地方不得买卖或交换农奴;农奴在获得人身自由时,在交付大量赎金的条件下可以从地主那里领得一份土地。但,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很不彻底。它仍维护着地主的利益,保留着农奴制残余,赎金更是对农奴的残酷掠夺。所以农民起义继续前仆后继。1861-1863年,农民起义就达两千次以上。不过,废除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力、市场和资金,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过程中向前迈进的一大步。

农奴制的简介

3,俄国废除农奴制为何由农奴主领导

俄国废除农奴制为何由农奴主领导,主要因素如下:1,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普遍增加,对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但是,俄国粮食的生产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越来越多的地主开始采用机器,改良耕作制度和使用雇佣劳动。不过,在俄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绝大部分地主是采用增加劳役租和提高代役租的办法,扩大自己的经济收入。在土壤肥沃、工业不甚发达的黑土各省和白俄罗斯,地主主要是靠缩减农民份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经济收入。地主的土地扩大了2~3倍,而农民的份地平均缩减了1/3和2/3。随着地主耕地面积的扩大,劳役租加强了。在俄国工业较发达的非黑土地带省份,地主主要是把农民的劳役租转变为代役租,并且日益提高代役租的数目。承受着如此重压的农民,为了交付代役租便不得不离乡背井,到城市或遥远的地区受雇于手工工场或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这些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脱离了土地,成为自由劳动者。上述情况充分说明俄国农奴制危机的加剧,而农奴制危机的加剧破坏了地主经济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农业危机,而且加速了农村的阶级分化。在农民阶级中,除了大批日益贫困和破产的贫农以外,还分化出了富裕的农民阶层。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内外交困,进一步加深了封建农奴制的危机,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加速了农奴制的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准备在俄国,废除农奴制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但是,采取什么方式,革命还是改革,是当时斗争的焦点。代表农民利益的革命民主派坚持用革命方式废除农奴制,而贵族地主以及代表他们利益的自由派则力图用改良的办法废除农奴制。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大有演成以革命方式废除农奴制的趋势。3,内部时局动荡1858~1860年爆发的农民暴动和起义总计近290次。革命民主主义者同自由主义者在解决农民问题上展开了论争。自由主义者卡韦林等人提出在保存沙皇政权,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废除农奴制度。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统治。由于当时俄国没有形成足以推翻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的革命力量,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是由沙皇政府自上而下进行的。1860年10月拟出解放农奴法令草案。4,农奴制的衰落封建农奴制解体的过程也是新的资本主义要素在农奴制内部形成的过程。俄国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在采用外国机器的同时,俄国也开始制造和采用本国的纺织机.织布机和缫丝机。至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纺织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五位。其他工业部门如冶金.采矿和造船业也开始使用机器。5,阶级分化贵族地主阶级发生了分化,中小地主陷于破产。从1835至1851年间,拥有不足20个农民的地主庄园,减少了9千多个,到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无地产的地主已达数万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危机的加深和农村阶级的分化,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特别是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希望迅速改变农奴制度。代表他们利益的自由派公开揭露政府的种种弊病,批评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谈论农奴制改革的必要性。他们甚至致函政府,上书沙皇,制订改革方案,在各种集会上发表演说,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所以,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强国家实力;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重振俄国大国国威。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实行改革。因此不是农奴主主动发动的改革而是为了避免革命的发生而做的妥协性改革。由此也导致了资本主义改革的不彻底,短短几十年就爆发了十月革命。

俄国废除农奴制为何由农奴主领导


文章TAG:农奴主  农民  民和  地主  农奴主  农民和地主  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