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汉代的尚书共46篇

《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秦朝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初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一共44篇。

汉代的尚书共46篇

2,尚书原文注释译文哪里有

http://www.dushu.com/vbook372.shtml只是原文http://www.xyren.cn/bbs/dispbbs.asp?boardid=58&id=6081 咸阳人 → 【地方文史】 → 『 周秦汉唐 』 → 《尚书》简介 《尚书》原文、注释、译文http://www.91enjoy.com/read.php?tid=10385&page=e&fpage=1 完美妈妈欢乐谷 -> 悦读体验 -> 《尚书》《尚书》原文、注释、译文

尚书原文注释译文哪里有

3,古文尚书失传的时间是A两晋时期 B春秋战国 C唐朝 D隋朝

答案应该是A;两晋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凡是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烧毁。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然而,在西晋永嘉年间的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梅赜从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古文《尚书》25篇,及一篇孔安国传和一篇《尚书序》,当时《秦誓》一篇已佚,所以这部《尚书》共有59篇。现今流传两千多年的《尚书》,全都是根据梅赜所献的这个本子编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c被伪古文尚书压倒,然后失传
sb啊
选择A。在西晋永嘉年间的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

古文尚书失传的时间是A两晋时期 B春秋战国 C唐朝 D隋朝

4,尚书成书于何时

《尚书》约成书于3000年前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  《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尧虞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约1500多年。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军臣谈话记录,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很可能是史官。《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 反映了 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从唐代以来,人们把《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混编在一起后来经过明、清两代的一些学者考证、辨析,确认相传由汉代孔安国传下来的二十五篇《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写的《尚书传》是伪造的因此被称为《伪古文尚书》和《尚书伪孔传》。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已成为定论。  现存二十八篇《今文尚书》传说是秦、汉之际的博士伏生传下来的,用当时的文字写成,所以叫做《今文尚书》(《古文尚》用古代文字写成)。其中《虞夏书》四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我们选录的是《今文尚书》,不包括书《古文尚书》。原文主要依据清代阮元校订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广泛参考了研究《尚书》的各种专著。

5,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的区别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它是上古历史文献集。《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朱熹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明代梅鷟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尚书的保存和流传过程也颇为曲折。秦时焚书,尚书被烧毁。汉初原秦朝博士伏生传《尚书》29篇,因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故被称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末期,从孔子旧居的墙壁里发现了用蝌蚪文写成的《尚书》,被称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孔子后代孔安国整理流传,除却和今文相同的29篇,又多出16篇。据专家考证,“今文和古文既同是古文,而又均译成今文,它们的不同,不过是词句的略异,等于后世书籍的异本或别本。” 后来由于经历战乱,今文、古文《尚书》都散失了,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献上《古文尚书》,其中有33篇与《今文尚书》大致相同,又多出25篇,从南宋一直到明清,很多学者都质疑梅氏尚书的真实性,最终经过阎若璩等人的考证,确定梅本所多出的25篇,为魏晋时期的伪作,被称为《伪古文尚书》。但是保存在伪孔本中的原已失散了的今文二十九篇,就成了研究夏商周三代历史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6,东晋人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和汉孔安国的尚书传

东晋人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和汉孔安国的《尚书传》,今称《伪古文尚书》、《伪孔传》。宋儒朱熹以今文艰涩,古文畅达而起疑。明末清初今文学家阎若璩撰《古文尚书疏证》,证伪东晋晚出之《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大家就人云亦云也这么叫。只有个别人如毛奇龄做《古文尚书冤词》辨析反驳,但寡不敌众,被淹没了。后来民国疑古派顾颉刚及其徒刘起釪更加起劲,古史都是累积而成的,更何况《古文尚书》。而且其徒疑似个别篇章不伪,竟有李幼蒸洋支助研究员责斥为欺师灭祖。金景芳先生以为多不伪,且文法高古,不过用字明晰而已矣。九十年代后由于简帛陆续见世,又有多人抗辩。如张岩《古文尚书案重审》,从治学路径上辨析阎氏的武断。比如说袭用,能说清楚是谁袭用谁,反过来一样成立,且比较用字,则古文尚书还更佳,如果有比众诸子乃至经传的水品,怎能不见作伪人的来龙去脉,比如该有《子梅子》的记载吧。当然还有对阎氏品行的抨击。黄奇逸(恢复高考后徐中舒先生的研究生)以文字发展的进程的视角解析。主张孔子前文字主要用于与神契约,所以,今文可谓先隶定,古文后隶定。但此说有问题,口传必有记载,不可能长期没蒿莱。陈寅恪先生做不今不古之学,但对此说:即使伪书也有作伪之际的所见材料与观念的价值。今年又风传清华简证伪,刘国忠大言:可以终结。首先,不必怀疑清华简的年代,肯定在秦火前;但清华简的水准却不必高攀,咋断定为善本嫡传。别忘了周文化在陕西、河南、山东,不在楚(两湖)。子夏也在山西授徒。孟子邹人。杂家荀子也是稷下学宫最为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332393430祭酒。其次,清华简至少到今天还没整理完,似乎上博简也没完。整理完后,还需仔细研究一段时间。当然,以后还会有秦火前的文本出现。无欲速,欲速则不达,现在定论过早。我自以为,古文尚书从思想脉络与章句条理,佳作多。今文尚书,晁错用方言受于伏生女儿地方话解读,所以离奇古怪。还有伏生本人什么水准亦不详。宋儒首先起疑的古文顺通于今文,偏狭。而今清华简更难以为坚实证据。所谓与《国语》、《礼记》相似接近,为什么不说是《国语》、《礼记》的另行抄本,非说成是《尚书》。上博简十多年了,还未全通解,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清华简才几年。尤其未见全貌,未有精深研探,就说东说西,太少了,太早了。所以,请等待。
你好!孔安国的为古文尚书,东晋的为今文尚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7,伪古文尚书的编写过程

《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又,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东晋元帝时,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吴□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明代梅颐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伪《古文尚书》共58篇,其中多出的25篇,称伪《古文尚书》;它是一部假书,也是一部奇书。我们要知道伪孔本,伪孔《传》是晋代人所作,但在指出其作伪的同时,也不应一味排斥。正确对待伪《古文尚书》,首先要对伪孔《传》持正确的态度,伪孔《传》汇集了自孔安国以来四百年间古文经学对《尚书》的解说,是研究《尚书》的一个很高的成就,我们只需分辨其是晋人的成就而非汉人的成就,就能充分认识和利用它的价值;其次,对伪《古文尚书》也应持正确的态度, 事实上,伪《古文尚书》汇集了从先秦 《左传》诸书直到魏晋诸书八百年间古书所称引的原本《尚书》的许多内容,加以组合、排列、敷衍。从这个意义上说,25篇“伪古文”未尝不是我们窥究先秦百篇本《尚书》的一个途径。清代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其中属于《今文尚书》的有《尧典》(包括《舜典》,但无《舜典》篇首的二十八字)、《皋陶谟》(包括《益稷篇》)、《禹贡》、《甘誓》(以上为虞夏书)、《汤誓》、《盘庚》(包括上、中、下三篇)、《高宗肜日》、《西伯勘黎》、《微子》(以上为商书)、《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包括《康王之诰篇》)、《费誓》、《吕刑》、《文侯之命》、《秦誓》(以上为周书)共二十八篇,注疏本分为三十三篇。每篇的写成年代各不相同,记录了涉及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中商周王朝的历史,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论,而且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制度、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方面的情况,以及古代天文和地理等等,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今《十三经注疏》本《尚书》中,除上述诸篇外,另有《大禹谟》、《五子之歌》、《胤正》、《仲虺》、《汤诰》、《伊训》、《太甲》(上、中、下三篇)、《咸有一德》、《说命》(上、中、下三篇)、《泰誓》(上、中、下三篇)、《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宫》、《君陈》、《毕命》、《君牙》和《冏命》等,计二十五篇,都是晚出的伪书,虽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引用时必须采取慎重的态度。

文章TAG:古文  古文尚书  尚书  汉代  古文尚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