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http://hi.baidu.com/caesarzhen/blog/item/f5c3348a463d70769f2fb4dd.html 看看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2,八年级物理知识

1.设速度是v然后列方程:726/340-2=726/v解一下就行了。固体传播声音快。 2.声音在山谷间来回共用四秒4*340/2=680 3.3种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固、液、气。
726m/340m/s-726m/v=2s 求出v 人在山中峡谷之间, 声音向两边传播 340m/sX2s+340m/sX4s=2040m 两座大山相距2040m/2=1020m 敲击自来水管,会听到3次响声,分别是通过铁管,水,空气传过来的

八年级物理知识

3,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按照线路图的顺序一条一条地连线,正入负出的那些就不用说了.但注意:只要你的线要转弯,不要交叉.如果你交叉,不用看,你这就错了! 至于电路图,你首先要看看这是并联还是串联.如果是串联,那你就看看有多少个物体,有多少个物体你就留多少个空位,再按照实物的顺序依次画下去.如果是并联,你也要看看有多少个物体,有多少个物体你就留多少个空位,(注:路线的多少,空格所在的位置一定要按照实物图一样)接着的就是对号入坐!   我还有一点东西想和你说:不是哥哥姐姐才能帮你的,我也只是8年级的学生.
我是初三学生、、有什么可以帮手的?
\(@@)/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4,八年级物理知识

凸透镜成像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2f>V>f 照相机 U=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2f>U>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投影仪、幻灯机 U=f 不成像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V> U(虚) 放大镜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立,实像异侧倒; 像的大小,像距比物距大时,像变大。 像距比物距小时,像变小。 1、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做凸透镜;凸透镜(折射)对光有会聚作用 2、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凹透镜(折射)对光有发散作用。 3、光线通过凸透镜的情况:(1)平主过焦 (2)过焦平主(3)经心不变 4、光线通过凹透镜的情况:(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 (2)平行于主光轴的折射光线的入射光线的正向延长线经过虚焦点(3)经心不变 5、实像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实际的光线相交所成的像。实像是倒立的,能成在光屏上。 6、虚像是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成的像。虚像是正立的,虚像不能在屏幕呈现出来。 7、物体所成的像与孔的形状无关,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5,初二八年级物理上册所有的知识点

物理复习提纲1、物体靠振动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传播不停止2、声音通过气体,团体,液体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这样物质叫做介质。】在固体中出传播最快3、温度影响呻吟传播的速度4、声以波的形式转播这,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声波是靠空气产生】5、真空不能传声6、要区分回声和原声,他们的间隔至少0.1秒以上7、速度=路程 8、1km=1000m9骨传导比空气传播要好10、听觉的形成;声波 ~ 外耳道 ~ 鼓膜 ~ 三块听小骨 ~ 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 听觉神经 ~ 大脑的听觉中枢 ~ 听觉11、双耳效应可以判断声音的方位,但不能准确判断声源的位置12、改变弦的松紧程度可以改变音调。13、声波传递信息【不改变对方】声波传递能量【改变对方原样】14、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15、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声音的产生 2怎么听到声音 3声音的特性 4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5声音的利用 6光的产生 7光的传播(光速 光源) 8光的反射和折射(入射角和反射角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 9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10光的色散 11看不见的光(红外线和紫外线) 0 12凸透镜和凹透镜 13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应用 14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则 15眼睛和眼睛 16显微镜和望远镜 17温度计 18融化和凝固 19熔点和沸点 20汽化和液化 21升华和凝华 22电荷 23电流和电路 24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25串联和并联(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并联电路有分流作用) 26电流的强弱(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27探究串联`并联电流的规律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知道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发声现象发声的振动部位在哪里; 2、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并能比较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速度的快慢比较;熟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并能运用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声音传播的形式。 3、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和传播的过程。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三)声音的特性 1、了解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什么实验可以证明? 2、音色有什么作用?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物理定义和环保定义 2、噪声的危害 3、如何防治噪声 (五)声的利用 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3×105km/s 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光的反射 1、熟悉光的反射中的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反射面的位置和之间的关系; 2、熟悉光的反射定律并能运用解决简单的问题; 3、理解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知道怎么区分实象和虚像;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的特点及其应用。 (四)光的折射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现象时,光路的可逆性。 4、会用光的折射规律解析简单的折射现象。 (五)看不见的光 知道什么是红外线,什么是紫外线?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3、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4、知道平行主光轴、通过光心、过焦点这三条射到透镜上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后的偏折情况; 5、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二)生活中的透镜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知道照相机所成的像的特点; 3、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知道投影仪所成的像的特点; 4、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知道放大镜所成的像的特点;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熟悉整个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2、熟练填写下表(透镜成像规律,课本上有) 3、实象与虚象的区别 (四)眼睛和眼镜 1、知道眼睛是怎么看清物体的; 2、知道如何矫正近视眼; 3、知道如何矫正远视眼。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知道显微镜的构造 2、知道望远镜的构造 3、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结构的共同之处 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1、知道温度的物理意义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会看温度计并读数; 3、知道0℃和100℃的规定 4、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5、知道体温计,知道体温计与普通温度计构造上的不同之处;知道体温计的量程;知道人体正常体温; (二)熔化和凝固 1、了解熔化现象,并知道熔化吸热;了解凝固现象,并知道凝固放热; 2、了解什么是晶体,什么是非晶体;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3、能将生活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三)汽化和液化 1、了解汽化现象和液化现象,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知道什么是沸点,什么是沸腾;能熟练说出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过程及沸腾的特点; 3、知道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能利用液体的沸点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如分离水和酒精的方法。 5、能利用蒸发吸热的特点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6、了解液化的方法;熟练运用液化现象解释简单生活现象。 (四)升华和凝华 1、了解升华现象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能举出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现象的例子,并能简单进行解释。达哥,给个好吧~

6,八年级物理知识总结

第六章 一.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F点会聚,F点叫作凸透镜的焦点。 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焦距越小的透镜,会聚(或发散)作用越明显。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虚像或实像 u>2f 2f>v>f 倒立 缩小 实像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2f>u>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u<f 正大 放大 虚像 三.常用透镜 1.幻灯机和投影仪 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注意事项:幻灯片就倒着放。 2.照相机 成像物点: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放大镜 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 四.眼睛 从成像的角度讲,人的眼睛可以简化为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屏幕。 明视距离:在距眼25cm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最清楚,因此把25cm的距离叫做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 近视眼:明视距离小于25cm,可配戴凹透镜得到矫正。 远视眼:明视距离大于25cm,可配戴凸透镜得到矫正。 眼镜的度数=1/f×100(f必须用m做单位。) 第七章 一.基本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符号:F 力的单位:牛顿;N 3.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中用弹簧测力计)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二.重力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施力物体:地球。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3.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G=mg ; g取9.8N/kg,表示:1千克物体所受的重力9.8N。 三.摩擦力 1.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增大压力; 使接触面变得粗糙;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减小压力; 使接触面变得光滑。 四.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方向相同:F=F1+F2 方向相反:F=F1-F2 (F1>F2) 五.二力平衡 1.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平衡的物体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2.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4.受平衡力时,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运动状态不变。 六.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个规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 2.物体操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第八章 一.压力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3.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 4.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向下。 二.压强 1.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 3.公式:P=F/S;(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4.单位:帕斯卡。Pa 1Pa=1N/m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牛。 5.增大压强的方法: 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 受力面积一定,增大压力。 6.减小压强的方法: 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 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压力。 三.液体内部压强 1.液体内部压强的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液体具有流动性。 2.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1)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 在液体内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3) 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 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3.液体内部压强计算工式:P= 4.连通器: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连通器的特点:如果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那么液体静止时连通器各容器中液面总是相平的。 连通器的应用:下水道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统;水位计;牲畜自动饮水器等。 四.大气压强 1.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叫做大气压强。 2.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3.1个标准大气压=760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1.01×105Pa 4.影响大气压的因素 ①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在海拔2000m以内,每升高12m,大气压约下降133Pa(1mm水银柱)〕 ②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就增大,体积增大压强就减小。 ③大气压还与天气,温度等条件有关。 5.大气压的应用: 活塞式抽水机;离心式
第六章 一.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f点会聚,f点叫作凸透镜的焦点。 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焦距越小的透镜,会聚(或发散)作用越明显。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虚像或实像 u>2f 2f>v>f 倒立 缩小 实像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2f>u>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uf2) 五.二力平衡 1.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平衡的物体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2.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4.受平衡力时,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运动状态不变。 六.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个规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 2.物体操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第八章 一.压力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3.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 4.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向下。 二.压强 1.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 3.公式:p=f/s;(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4.单位:帕斯卡。pa 1pa=1n/m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牛。 5.增大压强的方法: 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 受力面积一定,增大压力。 6.减小压强的方法: 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 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压力。 三.液体内部压强 1.液体内部压强的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液体具有流动性。 2.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1)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 在液体内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3) 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 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3.液体内部压强计算工式:p= 4.连通器: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连通器的特点:如果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那么液体静止时连通器各容器中液面总是相平的。 连通器的应用:下水道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统;水位计;牲畜自动饮水器等。 四.大气压强 1.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叫做大气压强。 2.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3.1个标准大气压=760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1.01×105pa 4.影响大气压的因素 ①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在海拔2000m以内,每升高12m,大气压约下降133pa(1mm水银柱)〕 ②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就增大,体积增大压强就减小。 ③大气压还与天气,温度等条件有关。 5.大气压的应用: 活塞式抽水机;离心式

7,八年级物理所有知识点

主要有以下29点的知识: 1. 磁性:物体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2.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3.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①. 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极);另一个是南极(S极) ②. 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4.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带上磁性的过程。 5. 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6.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7. 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8. 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而假想的曲线。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出来,回到南极。(磁感线是不存在的,用虚线表示,且不相交) 9. 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10.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 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近。(地磁的南北极 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 角,这是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1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1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 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13.安培定则的易记易用:入线见,手正握;入线不见,手反握。大拇指指的一端是北极(N极)。 (注意:入的电流方向应由下至上放置)如 14.通电螺线管的性质: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③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 15.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16.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17.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它的作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18.电话基本原理:振动→强弱变化电流→振动。 19. 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0. 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①电路必须闭合;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③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21. 感生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右手定则) 22. 电磁感应现象中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3. 发电机的原理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交流发电机主要由定子和转子。 24. 高压输电的原理:保持输出功率不变,提高输电电压,同时减小电流,从而减小电能的损失。 25.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应用是制成电动机。 26.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左手定则) 27. 直流电动机原理: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28.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的电流。 29.直流电:电流方向不改变的电流。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4、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二章《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应用及现象: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④ 小孔成像。 5、光速:C=3×108m/s=3×105km/s。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4、面镜: ⑴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 紫外线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二、透镜 1、 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表: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照相机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幻灯机 u<f 正立 放大 虚象 |v|>u 放大镜 四、眼睛和眼镜 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四章《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凸透镜成像 密度 运动 力
初中物理八年级知识点总结http://www.ketangwu.com/html/2013/chuzhongwuli_ziliao_1122/175.html

文章TAG:八年  八年级  年级  物理  八年级物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