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是坎儿井

新疆地区有分布 干旱地区的取水地方

什么是坎儿井

2,坎儿井是什么

新疆的一种人工开凿的自来水运输灌渠
坎儿井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巨大水利工程,由于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在《史记》中称“井渠”,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的,是吐鲁番的生命之源,如今,它仍发挥着作用,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
是一种各一段距离,就挖一个竖井、 但是井下面是相通的

坎儿井是什么

3,坎儿井原理

新疆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只有50毫米左右,单靠这点降水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水源问题,两千多年前,新疆当地的人们就把眼光投到天山的冰雪融水上,为了躲避烈日的烘烤,他们利用沙漠质地渗漏性强的特性,开挖暗渠,将地下水巧妙截流,为新疆绿洲农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这就是坎儿井的原理、构造、作用。 简单说坎儿井主要是由竖井、地下暗渠、地上明渠、涝坝组成的。其中暗渠工程最为艰巨,一般要在地下开凿几公里到几十公里。极为干旱的吐鲁番有着一千五百余条总长5000多公里号称地下万里长城的坎儿井 由于吐鲁番地区年蒸发量在3000毫米以上,而年降水只有16毫米,为防止天山融水从地面蒸发,古人把天山的雪水从地下引入绿洲。工程进行得异常艰辛,由于融雪冰冷刺骨,工人要跪在冰水中挖土,工人的寿命一般都不超过30岁。

坎儿井原理

4,请问坎儿井是怎么回事情呢

… …为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起源于波斯,在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较普遍,分布地域以伊朗高原为中心,东至中国新疆,西至摩洛哥。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四部份组成。首先在地面由高至底打下井口,将地下水汇聚,然后在井底修通暗渠,将地下水引到目的地,才把水引到地面。这样保证了地下水不会因炎热及狂风而被蒸发或污染。 …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原因,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但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是新疆人民一大智慧工程 ,主要是为了防止水在流动的过程中的蒸发而在地下修建的一种地下暗渠。

5,什么是坎儿井 结构及原理是什么

说起“坎儿井”。起初还以为是一个井,或是一个其他的什么风景,到了以后,才知道原来是一场误会,据说,这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我们看到的坎儿井是供游人参观的一部分。我们是从地面,沿着一个井口的台阶顺级而下的,就像我们在城里走楼梯的地下一层一样,到达地下后,发现这就像我们看到的电影《地道战》里的地道一样,也像我们城市留下的地下设施防空洞,高度有一人多高。只是这个地道的中间有一条渠水淙淙地向着一个方向流着,清清凉凉的,行人可以延着渠水的两边比较自如地行走,当然了,如果个子太高的话,只能走最中间部分,因为中间部分高,如果走两边低矮处,高个子就要弯下腰 坎儿井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巨大水利工程,由于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在《史记》中称“井渠”,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的,是吐鲁番的生命之源,如今,它仍发挥着作用,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

6,坎儿井是用来做什么的

地下水渠,存水用的
灌溉.因为新疆气温很高,坎儿井可以有效的防止水份蒸发
坎儿井众所周知,吐鲁番是我国著名的火洲,干旱少雨,滴水贵如油。全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6毫米,年蒸发量却有3000毫米以上,只能凭靠北面天山、西面喀拉乌成山的雪水资源,但是这些雪山融水流出山不久就消失在戈壁砾石之中了。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吐鲁番人利用盆地优势,把深层地下水逐渐变为浅层地下水,有效地防止了水量的强烈蒸发。辉煌浩大的坎儿井工程,同长城、大运河并称我国古代的三大工程之一。  坎儿井,维吾尔语叫“坎儿孜”,原为地下水道之意,是一种独特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蓄水池)四部分构成,它是一项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不需动力而将地下水引出地表的地下水利工程。竖井,是用来开挖暗渠,运送沙石及通风用的。井口呈长方形,一般长1米,宽0.7米,每隔20~30米开挖一口竖井,越向上游,竖井距离越长,越是下游,竖井间隔距离越短。暗渠是主体,也就是地下河道,一般高1.7米,宽1.2米,长3~5公里。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最长的暗渠达25公里,最短的仅一二百米。明渠就是地面的导流渠,将水引入涝坝(蓄水池)或直接浇灌田地。坎儿井的基本原理是:从盆地地下水溢出带开始向上游水平掏挖,进入蓄水层并尽可能延伸,蓄水层中的地下水不断渗入暗渠并沿渠流出。 
井下面是地下水渠,人们从井中抽水,用于灌溉。人们也通过井下去输通地下水渠。
主要再西北地区,收集雨水,防止蒸发的,那地方缺水奥

7,坎儿井是我国哪个省区的水利工程

新疆
新疆那一带
坎儿井是中国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中,为适应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新疆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哈密、木垒和吐鲁番等地,尤以吐鲁番盆地最多,达1200多条,总长约5000多千米。坎儿井可与长城、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 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原因,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但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4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离仅60公里,高差竟有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约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其结构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积水潭)四部分组成。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正是因为有了这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数十万亩良田,才孕育了吐鲁番各族人民,使沙漠变成了绿洲。 林则徐当年途经吐鲁番时,见到了坎儿井,并在他的日记中赞曰:“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新疆 林则徐大力开展过。

文章TAG:坎儿井  什么  坎儿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