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仁政,兼爱,非攻
“仁政”治国
民贵君轻的民本 思想

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孟子最核心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孟子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仁政论。即主张民众是天下的根本,统治者要建立每户农民都有百亩之田,使“黎民不饥不寒”的制度。至于残暴的君主,可以把他换掉

孟子最核心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3,孟子的政治主张有哪些

孔子
“仁政”学说(核心)、民贵君轻 ——来自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一第二课
孟子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仁政论

孟子的政治主张有哪些

4,孟子推行什么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他驳斥墨家的"兼爱",攻击法家的“耕战”,主张“保民而王”,通过施“仁政”去求得天下的统一。 一、“制民之产” 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三、好的政治不是完善的政治制度,也不是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 孟轲的“仁政”学说为几百年后的中国封建王朝准备了思想武器和治国之道,并与孔丘思想一道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因此,孟轲被奉为位次孔丘的“亚圣”。

5,孟子在政治上的主张

民贵君轻孟子看到了人民力量不可忽视,认为统治者只有得民心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孟子“民贵君轻”的提出,继承了西周以来的“重民轻天”思想。孟子“民贵君轻”的主张,虽然在主观上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为统治者着想,但它也是当时的客观情况在孟子思想上的反映。孟子是剥削阶级中看到人民的力量并引起很大重视的 思想家。使得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注意民生,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强调仁政

6,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实行仁政”是孟子的政治核心。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他驳斥墨家的"兼爱",攻击法家的“耕战”,主张“保民而王”,通过施“仁政”去求得天下的统一。 一、“制民之产” 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三、好的政治不是完善的政治制度,也不是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 孟轲的“仁政”学说为几百年后的中国封建王朝准备了思想武器和治国之道,并与孔丘思想一道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因此,孟轲被奉为位次孔丘的“亚圣”。 (你可以自己总结一下^-^)

7,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是民本主义,是“仁政”,即主张民众是天下的根本,统治者要建立每户农民都有百亩之田,使“黎民不饥不寒”的制度。至于残暴的君主,可以把他换掉。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第十四章)“丘”的意思是众,王念孙《广雅疏证》:“丘,众也。《孟子·尽心篇》: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庄子·则阳篇》云:丘里者,合十姓百名,以为风俗也。《释名》云:四邑为丘。丘,聚也。皆众之义也。”“丘民”即大多数人民,在孟子那个时代是指以没有官职的(也就是在野的)小地主为主的包括为数众多的小农、小手工业者、小商人等的广大阶层。孟子这段话中的后一个“社稷”是土神和谷神,前一个是由土神、谷神演变成的政权的代名词。“变置”,变的意思是变更,《说文》:“变,更也。”“置”的意思是立,《吕氏春秋·当务》:“而不可置妾之子”,高诱注:“置,立也。”“变置”就是更立。孟子认为:人民大众是最重要的,国家政权次之,国君为轻。这里的“国”或“国家”是“诸侯有国”之国,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家,当时周王室已分裂为东西二周,已成为二等小国,其天子也已丧失统治天下的能力,实际上已不是“天下共主”。各大国都在争夺天下,根本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实际上如同没有天子,因此孟子不说更换天子,而是说“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其 “变置”就是“变置”最高权力者。针对要打算统一天下的各路诸侯,孟子则说:得到最广大民众的拥护才能统一天下。因为孟子的民本主义是维护最广大民众利益的,所以得到了最广大民众的拥护(战国初期,“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儒家已式微,孟子出,儒家才为之大振,就是最好的证明),因而在孟子那里形成了民本主义的大无畏的精神,也是那个时代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最主要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孟子》一书中比比皆是,例如《孟子》一书的开篇第一章《梁惠王》章,孟子就把梁惠王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孟子还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制也:吾何畏彼哉?”所谓“在我者,皆古制也”,乃是托古说今,实际上是站在大多数人民一边。这种精神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他善养的“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公孙丑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回答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不慊于心,则馁矣。”这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也就是由其民本主义之“道”、“义”所生,换句话说,孟子的“浩然之气”即大无畏的精神与其民本主义是紧密相连的,是其民本主义自身所固有的,这是不错的,只是孟子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地结合那个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做进一步分析,这是孟子的时代和思想的局限。
孟子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仁政论。
政治原则是民本主义 民贵君轻 鼓励农业发展 遵从自然法则,适时而耕,适时而渔
他提出:最重要的是“仁政”,即主张民众是天下的根本,统治者要建立每户农民都有百亩之田,使“黎民不饥不寒”的制度。“民为贵,君为轻”。其次还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意思是劳心的人应该统治别人,劳力的人应该被人统治。
仁政.目的"王"天下,手段使人民过上还不错的生活.具体措施参见《孟子》,其实这本书里篇幅最大的就是政治主张,希望你好好看看,一定会有很大收获

文章TAG: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