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知则问是什么意思

不知则问的意思是不懂就问。通常是用来教育学生不懂就问,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出处:汉代 韩婴《韩诗外传》六:“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虽知必让,然后为知。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译文:不会做的就要学,不知道的就要问。虽然知道也要谦让,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即使能做也要谦让,这样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韩诗外传》赏析《韩诗外传》通常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韩诗外传》的思想,大致以荀子思想为主,反复强调隆礼重法,尊士养民,也间采孟子及韩非有关言论。全书取《荀子》文多达44条,因而从宋代王应麟至清代汪中、严可均等学者都认为《韩诗》出于荀子,而书中引《荀子·非十二子》文,则删除子思、孟子,也可见其不薄孟子,有所折中。

不知则问是什么意思

2,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是什么意思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谚语,意思是不会就学,不懂就问。《荀子·非十二子》,原文:兼服天下之心,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圣知不以穷人,齐给速通不争先人,刚毅勇敢不以伤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译文:使天下人对自己心悦诚服的办法是,高高在上、职位尊贵,但不因此而傲视别人;聪明睿智、通达事理,但不因此而使人难堪;才思敏捷、迅速领悟,但不在别人面前抢先逞能;刚强坚毅、勇敢大胆,但不因此而伤害别人。不懂就请教,不会就学习;即使能干也一定谦让,这样才算有道德。赏析:本段文字是对出仕官员、隐士、士君子、学者行为的描述。文中指出:当今之世出仕与未出仕的人是一些恣睢贪利、虚伪做作的家伙。当今的学者是一群道貌岸然,表面上高深莫测实际上毫无廉耻的人。通过对比,作者歌颂了士君子的美德。这段实际是对十二子之类人的批评,反映了荀子对时事的态度。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是什么意思

3,不知则问下一句是什么

01 不能则学 不知则问,下一句:不能则学。原文: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出自《荀子·非十二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懂的就问,不会的就学习;虽然会但不谦让,这样被德高望重的人知道了,就不会告诉他。虽然博学但必定有错的时候,告诉他也不理解。虽然有学识却不妄言懂得,又不付诸于行动;虽然敦厚但必定困乏的。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不知则问下一句是什么


文章TAG:不知  是什么  什么  什么意思  不知则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