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请心理学专业的人进来回答我的问题 精神分析就是客体关系吗精神
来源:整理 编辑:去留学呀 2023-06-16 17:08:22
1,请心理学专业的人进来回答我的问题 精神分析就是客体关系吗精神
客体关系理论是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种。精神分析分为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和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传统精神分析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就有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科胡特字体心理学等。
2,人际动力团体治疗的核心特色是什么
在人际与情感焦点中进行治疗工作。聚焦在来访者的内心而非来访者的行为。具有时间限制的(16个治疗单元)治疗关系被说明及被用来帮助来访者探索人际与情感焦点。使用表达、支持、心理层面,以及使用合适、直接的技巧。首要目标在于提升人际功能以及了解自我与他人的能力,而非性格改变。人际关系理论与心理动力理论的结合。人际关系理论:焦虑不只来自于生理需求,也来自人际关系中所获得的安全感。心理动力(客体关系理论):所有的关系都是从母婴关系为基础,健康的个体能知觉客体有好有坏,能够整合。
3,客体关系和人际关系之间有什么关系
客体关系是一种理论,也是一个学派,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后期的三大分支之一,其他两大是自我和自体客体关系理论有个基础思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均是幼时与父母和亲人关系的衍生比如男孩小时候与母亲严重疏离,成人后与自己的女朋友甚至妻子也保持着疏离的关系,这就是情感和关系的复演,根源问题关系到他与母亲关系的理解与感受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也会在一些其他人际交往中体现出来。关系?只能说客体关系理论从心理学上可以解释一些人际关系行为你好!客体关系就是人际关系,客体关系是心理学专业用语,或说是精神分析的专业用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4,请心理学专业的人进来回答我的问题 想问问心理学里的客体关系指的
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 theory)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客体(object)一词为弗洛伊德(Freud)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与『他人』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而此等人际关系乃塑造了个体当前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不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客体是一个与自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自体也是一种心理表象,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或幻想。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例如:过于依赖与过于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复著刚学走路时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型态。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 theory)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5,简单说下什么是客体关系理论谢谢
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 theory)客体(object)一词为Freud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与『他人』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而此等人际关系乃塑造了个体目前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不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例如:过于依赖与过于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复著刚学走路时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型态。Mahler与Clair等人研究三岁前与母亲、或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互动,认为对日后所建立的关系有深远的影响。往后生活中的客体关系,均源於儿童想寻求跟母亲再度联结。至於心理发展,可以想成是个体在区隔自己与别人时的演进方式。分为四个阶段:---------------------------------------------------------------------------------|阶段 | 年龄 | 特徵 |---------------------------------------------------------------------------------|正常性婴儿自闭 | 出生后的前三、四个星期 | 婴儿反应的对象是生理紧张, ||normal | | 无法区隔自己与母亲。只知觉 ||infantile | | 到部份(胸、脸、嘴、手)而 ||autism | | 非完整的自我。在此状态下, || | | 没有完整的自我,也没有完整 || | | 的客体。 |---------------------------------------------------------------------------------|共生(symbiosis) | 出生后第三个月至第八个月 | 婴儿非常依赖母亲,似乎期望 || | | 著在情绪上和母亲维持高度同 || | | 步的状态。 |---------------------------------------------------------------------------------|分离/个体化历程 | 始於出生后第四或第五个月 | 幼儿於此阶段体验到与重要亲 || | | 人的分离,但仍会投向他们以 || | | 确认此种经验,并寻回舒适的 || | | 感觉,在依赖与独立之间感到 || | | 矛盾。 |---------------------------------------------------------------------------------|对自我与别人的 | 通常要等到幼儿满三岁才会 | 此阶段幼儿能更完全的了解自 ||认知逐渐稳定 | 开始 | 己与别人是分开的。会开始与 || | | 外界建立关系,而不会恐惧失 || | | 去自己的个体感。 |---------------------------------------------------------------------------------Kohut认为,人们最健康的最佳状态是,能同时有独立与依附感,一方面以自己为荣,另方面又能把别人理想化。成熟的成人有一种基本的安全感,此安全感植基於自由、自足、与自尊的身份感,他们不必完全依赖别人,也不必害怕被封闭或遗弃。
6,经典精神分析学派有哪些主要理论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
早期精神分析学派发展出的理论当首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在精神分析界中,几乎可以和弗洛伊德相当的影响我们或许应该承认是荣格,他提出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原型等精神系统的结果概念;治疗中采取宣泄、分析、教育、个体化治疗阶段和广泛的创造性技术;他的贡献还对于心理类型学的发展工作。
而阿德勒发展的个体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脱离了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些基本假设,因为他更多的理论是一种社会性的理论,他假设了优越情结、自卑情结、家庭次序等关系,并在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上采取更接近教育的方式治疗。这使他和精神分析之间具有更大的区别。
罗洛梅在对于精神分析的某一回顾性的引用中还经常提起兰克的焦虑理论和意志治疗观点。
荣格、阿德勒、兰克等是最早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中脱离出来的著名心理学家。在当前,发展最大的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派,它在当前至少有三个发展,一是保持荣格以往的观点,强调人生前阶段的自我实现和人生后阶段的个性化发展问题经典的荣格学派;二是在美国占有主导地位的原型学派;三是以英国为根据地的英国学派,把荣格心理学的思想结合客体关系心理学而发展出的理论。
后期的精神分析学派发展最大的发展源于是两位杰出的女性分析家,那就是安娜*弗洛伊德和克兰茵。
安娜*弗洛伊德和艾立克森、哈特曼等发展出了以适应发展为主题的精神分析自我学派,其中最经典的观点是艾立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等的阶段性理论。
而远在英国的分析家克兰茵则创造性的建立了客体关系心理学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当今精神分析学派中最强盛的理论之一,但要总结性的讨论它的全部观点则是困难的,因为客体关系理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而是一群客体关系心理学理论。我们或许可以简单的介绍其中的著名理论作者,布兰克的安全基地概念、弗尔贝恩的客体关系理论、女医生马勒的发展心理学式的客体关系理论、康伯格的综合性客体关系理论、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等。虽然他们的理论和经典精神分析已经有很大不同。他们在对于前俄底浦斯期的儿童内部客体的形成和形成阶段等具有很强烈的关注。这也使他们在对于最难治疗的人格障碍治疗中具有强大的治疗力量。
在1970年后,曾任美国精神分析学会主席的科胡特在客体关系理论和对于自恋性人格障碍治疗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派。这一学派从人格的自恋问题着手来治疗来访者的问题,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对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治疗。
在此几乎同时或稍前,霍妮、沙利文、伯恩、哈伯特在分别提出自己的学派观点,因此有了霍妮学派、沙利文的人际交往学派、伯恩的人际沟通学派(TA)、听疗。其中TA还是适用于团体咨询的学派,他使用基础于本我、自我、超我概念而发展出的成年的我、父母的我、儿童的我而讨论个体行为背后存在的脚本,而进行澄清、纠正等等治疗。
在美国,短程精神分析疗法也作为一种理念而兴起,这一刺激来自保险公司要求的治疗短程化。虽然在精神分析中,短程疗法是有选择性的,未必是对于所有来访者都适用短程疗法的,但现实还是促使各种短程精神分析疗法的发展,著名的有支持性精神分析疗法,限时疗法等,例如其中限时疗法建立在对于问题从人际关系、人生发展、存在意义的三点为切入,对于障碍背后的问题进行一小步的关键改善来促使来访者的改变的启动,以从中获益。
短程疗法还有不少种。但基本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学派性的程度。在许多方面还是归属于某一主要学派。
在目前的效果研究报告中,短程精神分析的疗法只要选择对象合适,在治疗效果方面几乎很少和长程的精神分析疗法效果并无多区别。
在法国,拉康的学派无疑也属于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发展,在许多方面可以根据他们的观点称为是精神分析的诠释学派。
1971年,美国曾经有人将精神分析比喻为伪科学和骗钱玩意,这显然是一种以物理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去衡量所有人文科学的偏差。在精神分析而言,它更多是一种人文科学和经验科学,而不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至少在目前的效果研究中,精神分析各学派的治疗效果还是存在的,并和其它疗法的治疗效果相一致。虽然有个别纯生物学取向的心理学家或者医学家彻底否定精神分析的意义,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7,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心理学历史上陆续出现了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存在—人本主义、特质流派、认知流派、生物学流派等人格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了人格现象的一部分真理,但是这些理论有各自的概念系统,互相难以沟通。人格就像宇宙一样,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有其内在的统一运行机制和统一规律,但是,目前的这些理论有各自的概念系统,难以沟通,这说明人格心理学存在着重大理论困境。为走出这个重大理论困境,就要对目前的各种人格理论和人格科学研究成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人格现象。为此,最重要的就是要回答如下一些根本问题,这些根本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的主要思想。 第一,人格的根本动力问题。这个问题是人格心理学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因为人格是一个动力系统,首先就要回答人格受什么动力推动的问题。人格无疑受多种动力的推动,但最根本的动力是什么呢?目前的人格心理学还不能较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例如,精神分析学派中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动力是性本能,而且是生物性质的,虽然有一定的正确性,但这种完全生物倾向的观点受到不少质疑。阿德勒认为人的主要动机是寻求优越、克服自卑。客体关系理论则认为动机是建立人际关系。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都强调自我实现的动机是最主要的人格动机,但是,自我实现的动机概念模糊,缺乏具体性。马斯洛还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强调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而且强调,要产生高级需要往往要先满足低级需要。这样就出现了逻辑问题,按这个逻辑,自我实现需要就不应该是人格的最主要的动机。 那么人格的根本动力可能是什么呢?德西和瑞恩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可为此提供重要的启示。该理论特别重视人的三种基本需要,即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国内学者金盛华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强调,自我价值是自我存在理由和自我行为理由的出发点。这两个理论都已对人格的根本动力有深入的洞察,但还存在互相不协调之处,且正确性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第二,核心人格过程及其运行机制的问题。回答了人格的根本动力问题之后,接下来自然是要回答人格是怎样运行来满足根本需要的问题。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核心人格过程。人的心理活动很复杂,有各种心理过程,显然核心人格过程是最需要研究的。但是,目前的人格心理学并没有核心人格过程的概念,没有有意识地回答这个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对人格的深刻洞察。目前,各种理论虽然没有明确探讨核心人格过程,但是也有一些相关的观点,如弗洛伊德最重视性本能满足的过程,探讨性本能得不到恰当满足而导致的焦虑和人格变态,以及为应对焦虑所采用的防御机制。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动态关系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核心人格过程,但是他并没有进行足够的探讨,而且这种动态关系和性本能满足过程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进行逻辑的阐述。霍妮比较明确描述了神经症形成的心理过程,她认为,神经症的基本过程是基本焦虑→执着于神经症需要→解决冲突→形成自负系统→神经症。这个过程较好地描述了神经症的主要心理过程,但是,正常人的心理过程是不是这样的?国内学者金盛华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提到,人需要解释世界,人需要解释自己,自我价值是个人的意义定义体系,个人寻求自我价值,这些观点可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对核心人格过程的描述。 学界关于核心人格过程及其运行机制的梳理还很少。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可以从上述的根本人格动力出发。人的核心人格过程显然应该围绕根本人格动力展开,通过核心人格过程来满足相应的需要。其次,可以从人类进化的积累来考虑。人类进化的历史首先就是适者生存的历史,所以,核心人格过程应该是怎样适应的过程,但适应的概念又太宽泛,需要有更具体的概念。人类进化的最高心理成果是产生自我意识,所以,核心人格过程应该与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过程有关。当然,在界定了核心人格过程后,还必须回答其具体的运行机制,目前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回答,但金盛华的上述观点很有启发你确定是四个问题,我记得彭聃龄那本普通心理学上说的是五个问题呀!(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文章TAG:
客体关系理论 请心理学专业的人进来回答我的问题 精神分析就是客体关系吗精神